我在大清当太子

我在大清当太子

第223章科场舞弊案4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科举考试属吏部掌管,经康熙爷御批的刘子生的奏折很快就转到了吏部,江南乡试的动静闹的如此之大,吏部一众官员早有听闻,且朝廷历来对乡试、会试极为看重,对科场舞弊案的处置尤为严厉,一接到转来的奏折,吏部就紧急召集一众大员进行商议。

第二天,大朝会。

例行跪拜之后,上书房大臣,吏部尚书马齐出列奏道:“启奏皇上,江南科考舞弊一案,吏部议毕,将举人吴有才等人解京复试。如果文墨不通即视为舞弊,严审追责。”

康熙爷略微沉吟,便开口说道:“此议不妥,此案在江南反响甚大,一来一往,徒费时日。而且此案不宜拖延时日太久,宜在江南就地会审,方能大快人心,以平民愤。”

稍稍停顿之后,康熙爷接着道:“此案着两江总督阿灵阿,江苏省巡抚张伯行、安徽巡抚梁世勋彻察,严加审明具奏。江南主考刘子生、副主考周明涛俱着解任,发往扬州。”

待康熙爷说完,都察院御史赵申桥出列奏道:“启奏皇上,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妄窃文名,恃才放荡,私刻文集,其中多有是非颠倒,狂悖不经之言论。如今其身沐皇恩,位列朝臣,尚不追悔前非,实在罪该万死,似此之徒,岂可容之?臣恳请皇上下旨严加议处,以儆效尤。”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在京城和江南士林间素有声名,曾任八旗教习,现任翰林院编修。康熙爷对其亦印象深刻,闻奏不由微微一怔。

康熙爷素来最为重视大清得位的正统性,对此可谓不遗余力,但对戴名世印象也不错,加之江南科考舞弊案初发,不愿节外生枝,蹙眉问道:“其所刻何书?有何违禁之处?”

“回皇上,戴名世所著《南山集》一书,有为前明余孽正名之嫌。”

为前明余孽正名?南明?康熙爷闻言脸色便阴沉下来,南明是正统,那大清是什么?稍稍沉吟,便道:“着刑部严加核查,具实奏报。”

自康熙初年明史案之后,朝廷一直没有大兴文字狱,其间一些逆书案,虽然处理甚严,却极少大肆牵连,满朝文武大臣对这种逆书案都是兴趣缺缺,反应冷淡,谁也不会料到,这案子将会成为震惊朝野的大案。

戴名世随即被缉拿归案,动用了大刑,可怜戴名世一介书生,岂受得住刑部的严刑拷问?当下就一五一十交待了《南山集》成书、刻印的详细情况,汪雨、方苞、方士宇、王世凯、王源等人为书亲笔作序的事实更是无一遗漏。

经过有心人的引导,戴名世又供出《南山集》中很多资料都是来自《滇黔纪闻》,同时把《南山集》的附篇也供了出来。

次日,康熙爷在养心殿召见了刑部尚书,见礼后,康熙爷就开口问道:“戴名世《南山集》违禁是否属实?”

“回皇上,《南山集》实属大逆,沿袭前明年号不说,其中还公然称赞南明余孽。不仅如此,《南山集》更是影射世祖爷当年处理朱三太子一事,而且此书很多事实皆是来自《滇黔纪闻》。

方氏一族其祖上可追溯至明初的方孝孺,其族族巨裔繁,而且屡世官宦,与明朝依附至深,与三藩之乱、朱三太子案都有牵连。”

说罢便躬身将早已标记好的《南山集》呈上,康熙爷仔细的看过一遍之后,不觉有些发楞,原本以为是一起简单的逆书案,岂料背后竟然牵扯如此之大。朱三太子案终康熙一朝都是层出不穷,屡灭屡现,可谓是阴魂不散。

其根源便是自于满清初入中原之时,当年李自成率军入北京,逼死了前明的崇祯帝。随后满清挥师入关,初入中原时,为了赢得民心,也为了安抚缙绅阶层,满清打出的政治旗号就是‘平乱’,打着为前明复仇的旗号进军的中原。

这个策略在开始时是取得了巨大成效的,不仅稳定了民心,也博取了广大的士族、地主、缙绅阶层的支持,不过打到江南时,这一策略的后遗症就显现了出来。

满清军队围剿了南明在南京建立的政权,抓住了崇祯皇帝的儿子朱慈烺,即所谓的朱三太子。杀了吧?有悖于前面的宣传旗号。不杀?后患无穷。最后顺治帝借口朱慈烺并非其本人,而系伪冒太子将他杀死,不曾想却由此给康熙爷留下了无穷的后患,各种朱三太子案层出不穷。

戴名世的《南山集》现在又将这段掩埋多年的历史翻了出来,康熙爷不由恼羞成怒,更何况背后又扯出一个《滇黔纪闻》,还有个方氏一族。默然半晌,康熙爷冷冷的道:“定为大逆,彻查。”

听到康熙爷把此案定为大逆,而且下令彻查,刑部尚书心中大喜,这一下倒是可以名正言顺的大肆折腾一番了,连忙稳重的叩头回道:“奴才尊旨。”

戴名世《南山集》逆书案被康熙爷定为大逆,而且下令彻查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整个京城官场、士林都为之惊鄂,朝廷已经多年没有大兴文字狱了,难道《南山集》一案又将重演康熙初年明史案的“辉煌”?

整个京城一时间乱成了一团,满城官员、士子人心惶惶,纷纷四处打探事情的具体情形,生怕受到牵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