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明朝

大革明朝

第10章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王守仁一惊,还没有来得急放下茶杯,就见朱厚照的手以几块的速度,从他旁边的桌子上把那些写着的纸拿走,昂着头重重的“哼”了一声,便招呼徐槐安准备离开大殿。

“许槐安,我们走。”

这一幕发生太快,王守仁想要阻拦的时候,朱厚照已经将那些纸张拿到了手中。

朱厚照邀请他来做参谋,肯定是身边没有这样的人才,而自己年幼也分析不出问题,所以才叫自己。

所以他在得知了其中缘故,平衡了利弊之后,决定不将此时告知太子殿下,但是却没有防备朱厚照来这么一手。

事以至此,他也做不出直接上手抢的行为,只得苦笑了一下,然后叫住了准备离开的朱厚照。

“太子殿下请稍等。”

朱厚照听闻他的话,很快就停住了脚步,原本以为王守仁转变想法,要与自己说道说道。

不曾想王守仁一脸便秘,半天才冒出来一句:“此事绝非太子殿下可以亲涉,还请慎重,将微臣的那些手稿还与微臣。”

听完他的话,朱厚照哼都没有哼,甚至于都没有看他,直接昂着头就离开了。

被留在大厅的王守仁默默地站在了原地,看了看外面,看了看茶水,半响说不出话来。

就在茶凉他准备离开的,许槐安过来了,一见面就直接说道。

“太子殿下说了,既然你不愿意为太子殿下做事,那就请先生自便,到底还是他绑了先生有错在先,固留下一块玉佩已做赔礼,是留在大同府还是回京师都由着将军,如果先生回京,可当了玉佩作为盘缠。”

传完话,许槐安也没有管王守仁到底是怎么选择,而是将一块龙纹玉佩放在了桌子上,然后便飞快的离开了。

王守仁看着那块银子,叹了一口气,朱厚照根本就没有打算放他走,如果真的想让他回京,不说给几个锦衣卫保护,即便是给几辆银子也好。

留下这么个玉佩,还是龙纹,自己敢当,有人敢收吗?

留完了玉佩,然后不给说话的机会,然后就跑了,这是摆明了不想要回收玉佩,非要自己承这份赏赐。

估计之后自己很长的一段时间都见不到太子殿下的面了!

不过,要回京也不是没有办法,甚至于还回玉佩也不是没有办法,但是一旦用出来,估计只能惹得朱厚照发怒了,只能先行再看了。

王守仁不靠谱,那么一切便只有靠自己了,朱厚照拿着那些纸条便开始分析起来。

中途还特地安排人通知那个知府和游击将军张俊先回去,至于再次想要面见他的锦衣卫指挥使牟斌,还是拒绝了。

没了王守仁,朱厚照便只能靠他自己,以及一个打酱油的许槐安,两人的进程虽然慢,但是在那些手稿的帮助下,还是一点点找到了关键点,然后还原了真相。

在最后,找到了最近的朝廷政策之后,结合王守仁的态度,朱厚照继续深挖,终于知道了王守仁为什么不愿意他涉及的原因。

因为对此事影响最大的一道政策,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政策的提出者是一个六部尚书,更是因为这件事情的最终受益者居然是自己的老爹朱佑樘,以及在边关建府的皇族。

这件事情目前虽然看起来只影响了边关的粮食价格,但是从某个高度来看,这个政策却是影响了整个边关的强大与否。

明初的时候,边地的军士,规定三分守城,七分屯种,政策刚出来的时候足够满足边关所需,而到了后来,政策逐渐废弛,从而导致边关粮食大幅锐减,军屯不行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之前所说的商人出资雇人屯垦的商屯。

明初,为了满足边关的粮食需求,政府开始用食盐作为代价来吸引商人来边关卖粮,这个政策叫做“开中”。

具体的操作是商人运送粮食到边关,然后交于官仓,之后边可以获得盐引(盐是国控资源,盐引相当于买卖许可证)。

每一个盐引需要纳粮多少,是根据道路远近险易,及粮食的种类,各有不同,但是比率控制的很好,商人是有利可图。

但是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明中前,各盐产区每年产量的丰歉不一,远在北边各地的政府机构并不完全知道,召商输粮的时候,经常多发盐引。

盐引过多,等于是许可证过多,盐却不够了,只能慢慢的排号等待,这叫做“守支”。

对于这样的情况,商人当然不乐意了,毕竟自己运粮可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的投入,但是却不知道要多久才能拿到盐,中间的时间损失是真的痛苦。

更何况朱厚照之前也总结出了边关粮食的价格和季节产出有关,在粮价低的时候,如果还按照固定的盐一引易粟二斗五升的比率来开中,朝廷感觉到吃大亏了。

于是,在弘治五年(1492),也就是八年前,当朝的户部尚书叶淇应了两淮盐商的请求,变了法,又叫“折色法”。

规定,从此以后,商人不必在边关种植粮食,只需要缴纳银子,然后便可以获得盐引,制定这个政策的时候,还规定了银子的数量要比边关的粮食价格高。

因为这个政策,朝廷每年都会获得巨额的银子,除掉拨给边关的银子之外,其余便被朱佑樘收走了。

这个操作看上去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将实打实的开粮田换成银子,却是极大的问题。

一方面是因为银子使用好操作,拨给了边关,但是实际用于购买粮食的数量没人知道。

二是商屯制度,军屯不够的情况下,则需要采购,因边关遥远、道路不同,所以真实的粮食价格是远大于缴纳规定价格。

三是粮食需求没变,而这些年,随着边关局势紧张,需求反而更大了,于是粮价就更高了。

除掉这个原因,另外一个重大的原因则是因为边关的皇族。

其实边关的粮食,在换取成为“盐引”之后,之所以拿不到盐的一部分原因则是因为大量皇亲国戚贵族官员利用权势侵占盐引。

明朝虽然有规定‘监临官及四品以上官员家人不许中盐营利’,但是官员和皇亲国戚合作便不成了问题,更何况,皇室经常赐给皇亲国戚盐引,即便是朱佑樘也不例外。

也正是这些人导致商人弄不到盐,从而放弃‘商屯’。

所谓物以稀为贵,边关粮食少,于是边关的皇族便利用粮食的价格来操作,与官员勾结,从而控制粮食价格来牟利。

虽然目前的粮食价格虽高,还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但是却也已经出现普通的军士人家缺粮的问题。

从每年增长的趋势来看,估计用不了几十年,边关的粮食价格变回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

朝廷中或许有人会看出这个问题,但是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因为局限性,从而会以为粮食价格不会高的太离谱,因为那样是不符合市场规律。

对于这,朱厚照的认知是比故人要强。

他知道,在利益面前,人只会越来越贪婪,即便他们明知道这样继续下去是死路一条,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却不会选择改变。

由简入奢容易,但是由奢入简却比要了他们的性命都要困难。

对于国难财,他们不会愧疚,反而会洋洋得意,以为自己聪明,却不知道他们这一个个的小铁揪,挖掉的是大厦的根基,挖的是国运,挖的是民族的根,更挖掉了其他人的良知,挖掉了整个文明的魂。

多方条件,导致边关粮食价格增长,而军士连粮食都吃不起的时候,便是这大厦倒塌的时候。

或许,大明的百年后的衰弱,便是明朝灭亡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想明白其中的缘故,朱厚照便理解了其中王守仁对他说这件事情他最好不要涉及。

因为里面涉及的人太多了,尤其是其中用白银来换取盐引,这里面获利的最大的便是朝廷。

最为主要的是这个政策已经执行了数年,涉及到的人估计也已经形成了不成文的利益链条,想要撼动觉得易事。

对于这,朱厚照想了很久,但是依旧没有太大的方法,至少以他现在的身份和权势是没有办法。

在交通没有足够发达的时候,开中法本身或许存在问题,但是这个方法却是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的最优解。

而现在不说改变边关的粮价了,乃至于恢复开中法或许都已经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随着这些问题的凸显,尤其是在无法解决的挫败感下,朱厚照的脑海中逐渐想到了另外一个办法。

那就是战争!

一旦发生战争,那么整个朝廷的视野必然会看向边关。

到了那个时候,边关的粮食问题必然会摆到朝廷上,然后商量一个对策出来。

到了那个时候,只要有人站出来,将边关的粮价捅了出来,那么朝廷不想重视也得重视。

不过,在构思了这个计划之后,朱厚照很快便放弃了,甚至于自我警告了一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