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田开始的东汉生活

从种田开始的东汉生活

第二十二章 工业粮食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啪!”公孙瓒双手举起长棍,苦苦抵挡,公孙珏同样双手握持长棍,狠狠下压,将公孙瓒死死压制着。

四周的空地上,王小大和马呈等年纪稍大一些的少年,也和族学少年们打做一团,而更小的范营,公孙范,公孙越等人,则是在旁边盘坐着,一边认真观摩一边大声叫好。

此时离树林特种作战已经快过去快四个月了,这四个月里,无论是公孙瓒和少年们的训练方式,还是公孙族内的形式和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少年们的训练方式。自从在树林里被少年们狠狠的教训了一顿后,痛定思痛,回来养好伤之后加倍苦练,特别是被倒吊了很久的那个少年。据说公孙范想起来,带人救下他的时候,他整个人都快虚脱了。

刚开始的一个月,两拨少年经常发生冲突。公孙珏这边的族学少年仗着年纪更大,身高臂长的优势,很是揍了公孙瓒他们几次,少年们奋起反抗,奈何实在差距太大,除了王小大和马呈可以正面取得一定战果外,其他时候都是大败亏输。

于是在公孙瓒的战略指导加黄晟的带领下,少年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游击战。

族学少年们开始经常受到各种突如其来的打击,诸如走在路上突然出现一个大坑,用惯的长棍被人涂上了散发着恶臭的不明液体,上茅厕的时候被泼了一大盆冷水等等,诸般手段齐下,让族学少年们苦不堪言。

发展到后来,他们甚至一出门就会掉进准备好的大坑里。

到最后,公孙雷实在看不下去了,毕竟过多的陷阱已经打扰到了村民们的正常生活。他出面把公孙瓒和公孙珏拉在一起,强行命令他们约束双方的行为。

公孙珏和公孙瓒一合计,干脆双方合在一起搞了个联谊——主要是公孙瓒提的意见——少年们负责提供肉食,族学少年们负责供给柴火,公孙瓒亲自出手烧烤,双方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下共同进餐。

俗话说,没有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就两顿!

作为大吃货帝国的成员,一旦处于进食状态,大家的警惕心就会降低不少,再加上大家都是少年,本身就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矛盾说开了也就过去了。

除了不愿公开姓名的公孙范偷偷在公孙珏的烧鸡肚子里加了一把沙子外,整个场面相当和谐。

这次联谊后,两拨少年均决定摒弃前嫌,共同发展。

公孙瓒这边把跑步,广播体操,石锁操等锻炼方式教给公孙珏这边,并承诺打猎的时候会带上他们,公孙珏这边教授公孙瓒这边武艺,同时充当陪练的角色。

双方协商过程中发现每次都用大佬的名字来指代实在太麻烦了,遂决定各自起个代号。商量之后,公孙瓒这边自号义从,公孙珏则是取了先登的称号。

义从队之后进行了更详细的划分,公孙瓒任大队长兼战术教练,王小大,马呈,公孙范和屈义分别任一到四小队队长,黄晟从属于四小队的同时,升任义从队政委——黄晟并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公孙瓒解释说这个就是管着义从队的思想,黄晟还是不能理解,于是公孙瓒进行了更简单粗暴的解释,原话是:“就是带着这群******去搞破坏!谁敢弄我们你就带着他们去弄谁!”

历史上令异族闻风丧胆的白马义从在此时奠定了雏形。后来他们几经波折,历经风霜,驰骋于华夏族与异族战斗的最前线,收割了无数曾经给华夏族带来苦难与血泪的异族的头颅。此为后事,暂且不表。

两支队伍整编完毕之后,公孙珏和公孙瓒一起向公孙雷进行了汇报,公孙雷表示非常满意,同时也对公孙瓒新颖的队伍编制产生了兴趣。

在与公孙瓒探讨了队伍建设之后,公孙雷决定把先登队和义从队整编为公孙族第一队,公孙珏升任队率,负责整体训练和日常事务,公孙瓒,负责战术训练以及——带他们搞破坏。之后第一队的训练逐渐步入正轨,这就是训练方式上的变化。

第二个变化是公孙族整体生活方式上的变化。

第一小队去了各个村里,发动了一部分在家猫闲的村民们,到离孤竹城不远的濡水支流边上开掘河岸边的泥土。

第二小队集中了各村的木匠,开始打造竹简上记载的各种工具。

第四小队带着另一部分村民,进山伐竹。

第三小队平均年纪最小,公孙瓒也比较担心他们对事情的处理能力,于是打发他们去周围勘探地形。

据说公孙范就这件事情和公孙瓒闹了脾气,公孙瓒把他拉到一边聊了好一会儿,公孙范笑容满面,抬头挺胸的领人去了。

几日之后,公孙瓒竹简上的第一个物件打造完毕,马呈兴奋的扛到了公孙瓒面前。公孙瓒看得一脸黑线,骂道:“这玩意儿是用来运东西的,不是让人扛的!赶紧放下来!”

马呈闻言,轻轻的把肩膀上的独轮车放到了地上,抚摸着车把手,露出痴迷的表情。

公孙瓒一脚踹开了马呈——他怀疑这家伙有点恋物癖——上前仔细观察自己来到这个时代后第一次真正创造的工具。

独轮车这东西,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早年,在许慎(公元30-124年)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就有独轮车的相关记载:车輮规也,一曰独轮车。《后汉书》、《搜神记》中,也出现了鹿车的记载,而《汉武梁嗣画像考》中明确说明:一轮车即《搜神记》中所谓鹿车也。

诸葛亮在南征中发明的木牛流马,其中木牛据推断就可能是一种独轮车。

至于为什么是独轮车不是别的车呢,公孙瓒考虑到独轮车工艺简单,用量少,适用于大部分地形,虽然载重量不是很大,但是他现在需要的也不是大载重量的车辆,而是可以方便往来,快速运输的工具。出于这样考虑,独轮车是最适合的。

说回这辆独轮车,公孙瓒对具体工艺不太熟悉,只是按照印象把独轮车的样式呈三视图画了下来。

就是这么简单的三视图,也让木匠惊为天人,在这时候的图纸都相对简单,匠人手艺都是口手相传,能形成真正图纸的除了建筑之外并不多,可以清晰看到结构的三视图是很难得的。

因此即使公孙瓒没有备注工艺,木匠们也把独轮车造了出来。以现代的目光来看,这独轮车非常粗糙,轮子是实心的,没有轮辐和轮轴,没有车斗,只有一个架子沿着车轮覆盖下来,两边延伸出两个小架子。车把手用的是竹竿,车架部分用了木头,看上去毛毛糙糙的。

别看这个独轮车结构简单,使用得法的话一次运送四五百斤的物资是不成问题的。

有了运输工具,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一辆接一辆的独轮车被打造出来,发放给了村民们,从河岸边往回运输粘土和从山上运输竹子的进度大大加快了。

又十几天后,第一小队和第三小队把村民们集中起来,开始造小土窑。把竹子破开做成长竹篾,一头插在地里,一头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一人多高,架空的窑状架子,用粘土把架子糊满,窑壁稍微做厚一点,再把窑下面挖空,架火烧干,一个土窑就做好了。

把粘土用水和软,填进长方体的模具里,倒扣出来,就是一个土砖的雏形。放在外面自然风干一个月左右,等雏形的水分风干,就只等着进窑煅烧成形了。

这段时间里,第三小队也没有闲着,对周围地形的勘探范围逐渐扩大,也不断带回新的石头给公孙瓒,却始终没有找到公孙瓒想要的东西。半个多月后,范围已经到达了十里左右,若是再往外扩张,有可能会遇到危险,公孙瓒没有办法,只好请求公孙雷的协助。

“没问题啊,你想找什么样的石头?”公孙雷漫不经心地问道。他这段时间忙的脚不沾地,义从队发动村民需要他的协助,各村之间的粮食往来需要他处理,对外防务也需要他去主持,实在是分身乏术。

“就是一种黑色的石头,不会很硬,摸上去滑滑的,一摸一手黑,如果能找到类似的石头都可以拿回来给我看看。”公孙瓒道。

公孙雷应了一声,拔腿就想走,一边的公孙霖仔细想了一会儿,问道:“你说的可是石墨?”

公孙瓒一愣,他并不知道煤在这个时候叫什么,只好仔细询问公孙霖。

公孙霖回忆道:“三弟在周围巡查的时候曾经见到一座很奇怪的山,山上寸草不生,整座山看上去有点黑乎乎的,旁边的小河就经常冲出刚刚说的那种石头,我们都叫它石墨。以前还有郎中找我们买过这东西呢,说是可以止血呢,你要那玩意儿干嘛……”说着公孙霖看了公孙瓒一眼,说不下去了。

只见公孙瓒两眼放光,几乎已经变成了孔方兄的形状。他一把抓住公孙霖的衣袖,叫嚷道:“在哪呢!我们现在就去看看!”

公孙霖吓了一跳,道:“别急啊,那地方不是很远,离我们村子大概十六七里,等三弟巡查回来我就叫他带你去。”

公孙瓒大喜,煤在后世被称为工业粮食,在他的计划里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后世在这附近的确也发现了一个大型煤矿——开滦煤矿,如果此时能找到一个露天煤矿,接下来的的计划就容易多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