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咸鱼皇子,开局弹劾李二

大唐:我咸鱼皇子,开局弹劾李二

第98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早日定下太子之位,有助于国家稳定。”

“话也不能说得太绝对,若非有大哥在,大唐这些年也未必能如此安定。”

李治语气平淡的接口,就好像对皇室现在尴尬的处境,没有丝毫的在意一样。

实际上也是如此,对于权力更迭的事情,他其实没有多大的兴趣。

倒不是皇位不香,而是对手太弱了。

一场必胜的持久战,换做是谁都提不起太大的兴致。

两人之间的段位差距太大了。

占据了如此强大的优势,让这场政治斗争变得索然无味起来。

不过,再过两天就未必会有这么轻松了。

恐怕明日的朝会一结束,就会有不少人主动投奔太子吧?

虽说这确实会让这场斗争变得有趣那么一些。

但说实在的,难度也就增加了那么一点点罢了,仍然是天堂难度。

就算躺着玩这场游戏,多半也能顺利赢得比赛。

没有办法,优势就是这么大!

在他穿越过来的那一刻,就是降维打击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想输都变成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李治和李世民两人,分坐在茶桌的两旁,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

等过了一会儿,李治觉得没什么话说,打算起身离开。

而就在这时,李世民却开口把他留住了。

“之前我们谈论过开辟新的县城,这事的执行现在出问题了。”

“士族那边不肯出人,不想填充新开辟出来的职务空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大唐的农业制度出现了问题,李治先前在这件事上发表了看法。

朝廷也认同了他的观点,打算按照这个政策执行下去。

而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那几乎是一个必然的事情。

很显然,李世民这是遇到困难了,想要听听李治的见解。

毕竟这个方案,是李治提出来的,没有人比他更有发言权。

李治听到问题的内容,想了一会儿,问道:“朝廷是打算让谁出人?是京兆杜氏,还是弘农杨氏?”

距离长安比较近的大世家,就只有这两家了。

这里面。

京兆杜氏指的是西晋杜预的后代。

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三公杜周。

而后世比较出名的人有杜甫、杜牧等人。

还有早在十几年前已经去世的开国功臣,莱国公杜如晦,也是出自这个家族。

要说京兆杜氏人才辈出,一点都不为过。

至于弘农杨氏,发迹的时间同样也可以追述到西汉。

这一家族最早发迹的,是司马迁的女婿,同样做到官居三公的杨敞。

出自弘农杨氏比较出名的人,当属于三国时期的杨彪、杨修父子。

至于现在,当朝中书令杨师道,就是弘农杨氏的人。

不过李治听说,杨师道的出身有点问题,跟弘农杨氏的本家不太对付。

至于具体的情况,那他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这两家都是大家族。

虽然还比不上五望七姓吧,但也差不了多少,都是天下一等一的士族就是了。

李世民见李治对这些了如指掌,直奔主题。

“是京兆杜家,杜家因杜荷被罢官一事,不太愿意配合。”

“朝廷叫他们出人,杜家以鸟尽弓藏为由,拒绝了朝廷的招揽。”

李治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问:“以开设官孰的理由威胁呢?他们对这件事是什么反应?”

“嗤之以鼻。”李世民颇为无奈地道:“他们很清楚朝廷现在的状况,知道朝廷没有那么多人去开设新的官学,态度非常强硬。”

“那就别指望他们了,直接开个新的学院吧。”李治轻笑着道:“地方就放在颁政坊,先把学院开起来再说,至于没有人教学的问题,其实很好解决。”

李世民一听,眼前闪过一道精光:“这话怎么说。”

“来年开春,不是要科考吗?到时候肯定会有许多落榜的学子。”李治道:“朝廷出面,把那些明经科和明法科落榜的学子招揽进来,让他们去填充学府的空缺,只要以开放国子监的学社来利诱,想来应该没有几个人,经得起这个诱惑。”

李世民很快就理解了李治的意图,但紧接着他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那么开辟新县城的事情呢?难道就这么算了?”

“相比之下,如果能把学府开起来,雍州当前面临的问题,就算不得什么。”

李治为李世民分析利弊,把两者之间的区别给他点名出来。

“土地不够分,可以先用优惠政策,把人转移到其他州,想来雍州那么多人口,总会有几个动心的,只要给出的利益足够大,这都不是问题。”

“但新办官学,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眼下杜家不肯配合,这就是天赐良机。”

“朝廷只要能把第一个学府办下来,就有借口开办第二个学府。”

“只要别太过分,把发展教育的步子放慢,那些士族也不敢跟朝廷对着干。”

“毕竟问题就摆在这里,朝廷已经给过他们选择了,是他们自己不珍惜的不是?”

“所以,父皇你只管把握住这次机会,放大了胆子去做。”

“大哥虽说有诸多的不是,但他有一句却是没有说错。”

“如今的天下,正值盛世,就算世家想从中作梗,也不会那么容易。”

这是朝廷能亲自掌控教育行业的天赐良机,必须要把握住这次机会。

阻力肯定会有,但绝不会太大。

毕竟能朝廷内身居要职的,基本上都跟世家脱离了关系。

而雍州又是京城直辖的地盘,就算京兆杜家也很难把手伸过来。

这样一来,把学府办成,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朝廷原本只有国子监这一个学府,现在又多了一个,培养人才的渠道直接翻了个倍。

这绝对是一个划算的买卖!

尤其是因为师资资源不够的原因,这个学府必然要面向平民百姓。

只要朝堂能把它开办起来,并证明平民百姓也能学到知识,从而改变人生。

那么,星星之火就算是成功被点燃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