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元

扼元

第九百九十九章 动向(下)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当外界的呼啸声传到校场,手持弓矢的将士们明显地激动起来。

有人立即回头去看郭宁,郭宁恰好背对他们,向即将转出门洞的霍仪摆手示意。待要回转的时候,又有个近侍禀报了什么,刚巧滞住了皇帝。

于是他们彼此使了个颜色,其中最机灵的一个立即拔足往外墙方向奔去。

那个方向的高墙后头,本来是长长甬道。早年有人造反冲击都元帅府,在这里袭击了与之同行的汪世显,几乎把他老人家的脑浆子都打了出来。后来大周的底层将校们喝酒谈说时,给这里起了名头,唤作汪帅受难处。

这玩笑未免有点损了。但此等重重叠叠的甬道夹墙放在寻常皇帝眼里,或许是安全感的来源,但放在郭宁这等马上皇帝眼里,却反而是隔绝内外的安全隐患。所以后来改建的时候,皇帝下令把这里整片推平,使建筑通过几道门户与外头的军营直接毗邻。

那士卒奔到门畔,问了持戟甲士几句,又共同往外探头听了半晌。

没多久他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大声道:“蒙古人动用铁火炮,拿下了临潢府!敌人来势汹汹,咱们要打大仗了!”

照规矩,这种重要的军事情报压根不该随意外传,放在前朝,哪怕放在被大家隐约看不起的南朝宋国,泄露军事机密的下场都非常严重,掉自家脑袋都是轻的。

但郭宁建立的大周,骨子里是武人团体共享的政权。团体里头的武人们固然有阶级分明的一面,也有同生共死、亲如兄弟的一面,彼此压根没有秘密可言。外人讥讽这是草台班子,确有点道理。所以红袄军出身的高级将领们中午知道的事情,到了下午,已经开始往外蔓延。

郭宁的都元帅府之侧,是侍卫亲军司的营地。

侍卫亲军的将士们,由各地军队里抽调立有战功且有提拔资格的军卒组成,经过半年到一年的整训后,小部分留在侍卫亲军里,大部分会转入天津府的军校培训,然后提升军职,派回到老部队。也就说,侍卫亲军是整个大周军队里,将士提拔的必经之路和预科班。

这样的军队设置,是为了来源复杂的武人集团能尽快融为一体,也为了加强皇帝本人对军队的掌控。当然后者以郭宁的威望来说,简直易如反掌,军中将士们也个个以天子门生自居。

以这样的身份,军队里有什么机密想瞒住他们的,还真不容易。

就在数月前,朝廷控制高丽局势的消息,就是从他们这里漏了风声,结果立刻就被一批从军队里半退休的老资格抓住了机会。

那批人大都是北疆边地山寨出身,属于军队里另一个大山头。所以郭宁让靖安民出面,顺水推舟地许诺了不少好处,让他们把注意力转向高丽去了。

此时闻听北疆出事,营地里人声汹汹,在射圃里的将士们也都哗然。

一时间顾不得军纪,好些人开口询问,话声此起彼伏。那个负责打听的士卒来回跑了两趟,才指手画脚地把局面说清楚。

与地位较高的红袄军将领们不同,听说己方在北疆吃了亏,将士们先是怒形于色,随即眼里纷纷生出跃跃欲试的火焰来。

有条汉子反手抽刀,下意识地想要挥舞两下,旋即想到此举大是不恭,只得重重地将之塞回刀鞘:“好!好极了!”

嚷了一嗓子,他只觉浑身热血沸腾,又解开腰间的水囊,开始大口喝水。喝了两口,他又嚷道:“蒙古人来得好!我早就想着打仗了!正要和他们放手厮杀!”

“住嘴!休得在驾前胡言乱语。”一名都将斥了句。

这都将乃是辽西军户出身的张平亮。他久经沙场,甚有威严,斥喝过后,众将士有点控制不住的喧腾瞬间消失,众人立刻就恢复了肃然姿态,任凭外头军营里人声纷扰,再无一点响应。

见众人冷静下来,张平亮略放缓语气,沉声道:“军国大事,自有陛下和朝堂上的将相们安排。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安心等着陛下的吩咐!”

当下众人继续列队射靶。

张平亮执着弓矢,等待前头伙伴射击的时候,后头一人低声道:“陛下往我们这里来了,咱们真就什么也不做?”

“怎么,北疆重镇有失,你很高兴么?”张平亮往前走了一步。

“那断然不能!”后头那人嘿了一声,跟上半步又道:“可你心里也明白吧,北疆有事,不比太平无事好?咱们得说点什么,不能把这机会放过了!”

最近这几个月里,随着高丽国北纳入掌控,朝廷投放到海上的力量爆炸式地增加。军队里领受相关命令,渡海往东,往南去的人都非常多。

已经有人讨论,是否应该仿盛唐之例,在高丽国设一个都护府。也有人说,因为从高丽到倭国、宋国的海上商路繁忙,原本半公开地设在南朝庆元府的管理机构已经不适合了,应当在山东或者耽罗岛设立正式的衙门,并且调拨充足的水上、陆上武备。

这条从南到北涉及多个国家、上万里海路的利益链条如此漫长,投入多少人力都觉得不够。还好此前朝廷鼓励了一大批军官带着自家的旧部、族亲主动去往海上,而且提前对有关人员的薪饷和功劳记录做了特别优待。(www.)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