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征途

兴汉征途

第127章 荆楚名士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刘范所想的两人,实际上自己自宛县之时就已经招入麾下,近一年一直在景山内重点培育。

这二人便是文庆之子文聘和廖纲之子廖化。

当年刘范之所以收留,招揽文庆,廖纲二人,说白了就是冲文聘和廖化去的。

如今二人一个十七岁,一个十六岁,也该放出去锻炼锻炼了。

当然文聘只是文庆次子,文庆长子文珥,文伯业,如今已二十岁,早已在景山一警备营中任队长一职,负责景山各地巡逻,巡查,治安,戒备诸事。

历史上文珥与文庆一样早亡,故而并未留下任何痕迹,不过这一世就不同的了。

而随着刘范对于教育的投入和深入,刘范相信未来自己麾下的人才,绝不会出现断层,断档。

更别说如果能和荆楚名士,贤士打好关系,刘范还有大量荆楚贤才可以任用。

而如今刚来就赠送八人,就是最好的证明。

“恩,这八人想必必有大才,我当亲自考效之,之后我想就由志才亲自负责安排,或留太守府听用,或外放为县长,县令”

“只是明日我要前往拜访三贤,就必须得准备一份厚礼才是,不知志才可有何见意否”

刘范点头向戏蕴笑道。

而戏蕴听刘范打算亲自考效,也并不反对,只是听得刘范所言送礼一事,微微一笑。

“伯玉不是正好掌握了一件重礼吗”

戏蕴指了指刘范桌子上的纸张,笑道。

“造纸术在先秦之时就已出现,到先汉之时更进一步出现能书写的纸张,只是这样的纸张多为麻,棉制成,根本高,不便书写”

“后蔡侯改进造纸术,方有了可以书写的纸张,只是这种纸同样不易制造,用料罕见,不便推广”

“然如今经过伯玉重点改进,伯玉以褚木,竹木,棉麻等原料,混合,研制新的造纸工艺,所制纸张成本已大大降低,不仅便于书写,也有利于大规模推广,这对于这些名士来说,不正是一大厚礼吗”

“当然我知伯玉是打算制造出能够以拓印,印刷,印制成书的纸张,对纸张要求不仅要便于书写,质地更硬,杂质更低,故而如今虽然造纸术已经大大改进,伯玉却依然不满足于此”

“只是我觉得欲速则不达,有时候不必过于强求,强求者反而适得其反,就目前的新纸,已大大优于蔡侯纸,伯玉要想送礼,以这种纸张相送,必为他人所重也”

戏蕴向刘范说明道。

刘范一听,心下一沉。

这戏蕴话里有话啊。

一面让自己以新纸为礼物,一面又劝自己不必太过心急。

看来劝说自己,怕才是戏蕴真正目的。

只不过目前新纸确实在蔡侯纸的基础上大大的改进,改良了许多。

不过因为质地软,杂质又多,故而离刘范真正的要求,还差很远。

当然刘范也知道,以目前的条件,能够达到如今的地步已经不易了,毕竟刘范也没办法要求这个时代的人造出如后世那种纸张不是。

算了,如今也没有更好的办法,送一些改进,改良的新纸,也不是不可以。

刘范心中叹息了一声。

然转念一想,刘范忽然想起一事,心中立刻振奋了起来。

如今刘范所造新纸之所以比蔡侯纸更好,是因为蔡侯纸主要用棉麻,而刘范的新纸,除去褚木,桑树,藤皮等新材料外,更多的是用竹子为原料。

使得纸张更加细腻,而不粗糙,也更便于书写。

但在工艺上,其实刘范并未改进太多。

就如无论什么原料,都通过切割,浸泡,蒸煮后,再由打浆的工匠们使用棍棒和石臼等工具来舂捣桑皮和竹麻等原料,来获得所需要的纸浆,最后用篾席捞桨,形成薄薄的纸片,再通过直接晾晒的方式制成成纸。

而刘范觉得过程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工艺上。

就如刘范心心恋恋的造纸机械一样,应该还是在工艺上改进一下最佳。

而刘范听得戏蕴所言后,忽然灵光一现。

其实整个造纸过程,虽然过程复杂,前后需要百多日才能成纸,但具体步骤到可以简化成四步,原料切割,蒸煮,打浆和烘干。

而相比于原料的切割,蒸煮,打浆,烘干三步,自然是整个造纸的核心技术。

不过如今蒸煮还是以常规的砖石锅炉的方式进行。

而刘范忽然灵光一现的就是后来唐宋之时大量使用的徨桶,这是一种铁制或者陶瓷制的大桶,与锅炉类似,专门用来蒸煮造纸原料所用。

将原料混合石灰石水或者草木灰水倒入徨桶内煮上八天八夜,随后便进入打浆的过程。

过了打浆,便是烘干,而烘干目前是直接晾晒。

如果能够如后世采用烘干机,或者用专门的烘干箱来烘干,岂不是会事半功倍吗。

想到这刘范微微一笑。

有时候还真需要一些灵光乍现啊。

如此则整套造纸体系便全齐了,首先用人力或者水车动力,打造切割机对原料进行切割,切削,随后便是蒸煮,打浆,烘干一气呵成,再想办法将其连成一条完整的流水线,如此自己所想的新纸,甚至大批量产纸不就成了吗。

“志才所言,让我茅塞顿开矣,明日我便带着新纸,前往拜访三贤”

刘范点头向戏蕴笑道。

而戏蕴并不知刘范心中所想,但见刘范同意,戏蕴也不想多说什么,毕竟如今刘范初到南郡,首先自然以立足为上。

第二日一早,刘范便带上自己所制全部新纸,前往襄阳内的学馆,拜访宋忠,綦毋闿,庞德公三人。

三人听得刘范亲自前来,又见刘范带来比蔡侯纸更细,更柔的新纸。

三人均赞赏不已。

而对于刘范若提扩大襄阳学馆的规模,招募更多学子入学的要求,三人也是满口答应。

拜别三人后,刘范又反回了太守府内。

这时戏蕴,荀棐,荀悦三人已带八人前来拜见。

看着堂中满脸青雉的八人。

刘范心中暗自翻覆着。

这八人之中最年长着,乃董和,先不说其能力如何,就说为了董和生的一个好儿子董允,刘范也得将董和好生笼络一番。

而八人之中最年幼者,便是刚刚十八岁的蒋琬。

这蒋琬如今也就比自己一般大,但看其青涩,稚嫩的脸颊上,刘范就很难将其与后来蜀汉四相相提并论。

更别说刘范心中大概过了一下,如今蒋琬已十八岁,那到208年赤壁之时岂不是已经四十一岁了吗。

要是到234年武侯病逝,蒋琬掌权时,那不是已经六十七岁了吗。

这么想来,这年龄好像不太对吧。

何况蒋琬可非默默无闻之辈,四十岁跟着刘备之前,居然毫无名气,再想想其是宋忠的弟子。

这简直不可思议。

难道这个中还有隐情吗。

刘范心中暗思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