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极品纨绔

大唐极品纨绔

第三百一十三章 清明时节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贞观五年十一月三十日,邹国公二子与三子同日成婚,一时间被长安传位佳话。

只是令张拯有些遗憾的是,二哥三哥成婚之后,便又各自带着媳妇急匆匆的回了地方。

没能留在长安过元正。

所以今年的元正,张拯过得有些寂寞。

除了元日这一日回到国公府,陪伴老爹老娘大哥大嫂还有虎头虎脑的侄儿吃了一顿团圆饭。

第二日清晨又回到了老李纲墓旁的孝堂之内。

贞观六年春耕,出自大唐皇家书院农学院之手的曲辕犁,水车,水磨三样新奇事物。

在短时间内风靡了整个大唐。

与此同时,真腊国派出的由农夫组成的使节团队到达了岭南。

冯盎接待了他们,三季稻正式开始在岭南试种。

清明时节,小雨纷飞,张拯在孝堂之内接待了老李纲的外孙与其妻。

老李纲的后人耕读传家,恪守老李纲的教诲,一直不曾踏入官场。

有老李纲留给他们的几亩薄田,再加上其踏实勤奋,又有张拯和李承乾暗中照拂,日子倒也过得津津有味。

老李纲的外孙已经四十多岁,眉眼之中依稀能看得出老李纲的影子。

“见过小师叔。家母年纪大了,腿脚不利于行,是以不能来为外祖上坟,还请小师叔见谅。”

老李纲的外孙叫宁安,自丛简,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中年汉子。

两人恭敬的朝张拯行了一个晚辈礼,张拯就安坐孝堂之内,不闪不避的受了二人一礼。

哪怕两人的年纪比自己的父亲还大。

但辈分就是辈分,这是维持人伦大道的基础。

“丛简不必多礼,坐吧!”

宁安依言坐了下来,静静的等待着张拯开口。

“生活上,可有遇到什么难事?”

张拯努力板起长辈的样子,朝宁安问道。

“回小师叔的话,小侄生活还算顺遂,只是家母总是念叨着外祖,说身为女儿,却不能在外祖墓前守孝,心中愧疚良多。”

说起母亲,宁安的脸上有些愁容。

大师姐的腿脚不好,张拯去年就知道了。

闻言也不好得说些什么,只得宽慰道:“还请从简回去转告大师姐,老师的墓前有我在的,让她无需担忧。”

“是。”

宁安应和了一声。

然后气氛便再次沉默了下去。

张拯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与老李纲的幽默风趣不同,老李纲的这位外孙性子有些憨厚。

再加上两人的年纪与辈分,实在是让张拯有些不知道该怎么相处下去。

“今日清明,既然你们是来为老师上坟的,那便走吧。”

说着,张拯从床下取出事先准备好的锄头和贡品等物。

三人一人取了一把,便来到了老李纲的墓前。

将贡品拜访在老李纲的墓碑前,又点了香烛。

张拯作为此间辈分最大的人,这第一锄土自当由张拯来挖。

但张拯还没下锄头,便见得李承乾气喘吁吁的扛着一把锄头从远处跑了过来。

“臣,草民见过太子殿下。”

“不必多礼,平身吧。”

李承乾将锄头拄在地上,额头上还有细密的水珠滴落。也不知是汗水,还是绒绒春雨。

显然是一下课就从教学大楼直奔老李纲的目的。

张拯见李承乾到了,闪身绕到一旁,对着李承乾说道:“太子殿下,这一锄你来吧。”

“好。”

李承乾也不推辞,一锄头下去,翻起大片的泥土。

然后又用铲子将泥土铲到了老李纲的坟上。

四人一人挖了一铲土之后,便停了下来。

老李纲的墓就这么大,但是今天来扫墓的人,必然不会只有这几个,需要留一点空间给后来者。

果然,待张拯送走了老李纲的外孙与太子殿下之后。

又陆陆续续的来了上百人,到后面来的人见老李纲的墓上已经没有地方可以放土了。

便象征性的抓起一把泥土添上了坟头。

张拯第二日起来的时候,发现老李纲的墓碑已经被贡品淹没,坟上也堆上了厚厚的一层新土。

不由得哑然失笑,然后默默的开始收拾起来墓前的贡品。

这一收拾,就是一天过去了。

饿了,就吃一点别人送到老李纲墓前的贡品。渴了,就喝一点别人放到老李纲墓前的美酒。

反正是师徒两人,不必那么客气。

时间到了傍晚,张拯的孝堂迎来了一个让张拯意想不到的人。

收拾完贡品之后,张拯拖着疲惫的身体和满身泥泞回到了孝堂。

却发现一个俏生生的小丫头正坐在孝堂之内,本来应该在刷题的李泰一脸怒容的看着脚丫子不断悬空踢踏的小丫头。

“先生,请务必把你媳妇弄出去,她打扰到我做题了!”

张拯一进门,李泰便冲着张拯来了一句,神情非常不爽。

“哼,青雀哥哥哪里是在做题,我见他明明在画鬼画符。”

小丫头鼻子一皱,双手叉腰,一幅我早就看穿了一切的样子。

张拯脸上扯出一个笑容,朝小丫头问道:“公主殿下,你怎么来了?”

来人正是张拯的童养媳,清河公主李敬。

“嫂嫂要来看太子哥哥,我便央求她带着我一起来了。”

一见到张拯,小丫头顿时转怨为喜,小脸上露出两个可爱的小酒窝。

“公主殿下,出来说话吧,青雀确实在做题。”

张拯转身朝外面走去,顺便将清河叫出孝堂。

李泰最近正在学习正反比例函数,清河看不懂是正常的。

而做数学题,最忌讳被人打断思路,也不怪小李泰望着清河一脸怒容。

“我在宫里待得好无聊,母后听说书院多了一个女先生之后,便每天逼着我们姐妹读书。

而且还要每天考教我们的功课,要是没有达到母后的要求,就会被母后拿戒尺打手心,可疼了,据说也是从书院学过去的法子……”

出了孝堂,张拯撑起一把油纸伞,陪着清河顺着东阳河慢慢的在小雨中踱步,听着小丫头叽叽喳喳的声音微笑不语。

崔淑成为书院的先生一事,士林之中毁誉参半。

但长孙却能将崔淑作为皇女们的榜样,以此来树立一个典型,让皇女们也能静下心来多读点书,这是好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