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战记:弯刀与箭痕

蒙古战记:弯刀与箭痕

第一百六十二章 乃蛮(上)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乃蛮部是一个雄踞漠北西面辽阔草原、山地和森林之间的强盛部族,他们至十二世纪末,已有了三百余年的历史。

早在中晚唐时期,漠北草原上强盛一时的庞大汗国——回鹘汗国,被居于他们更为西北边的野蛮部族黠戛斯人所击灭,回鹘十万精锐军队战死,大量的回鹘部众崩溃流散,分别往南、往西迁移。

之后,按照常理,兵马强盛一时的黠戛斯人应该取代回鹘人,在漠北草原上重新建立起同样庞大的汗国才对,但由于他们自身的野蛮和残暴,黠戛斯人并未在漠北草原上统治的长久,仅仅数十年间,他们的兵马势力就很快退出了漠北草原的东部和中部地区,重新缩回了他们传统统治的西面之地。

在向西北退回位于谦河(今叶尼塞河)的传统游猎地,而途径阿勒坛山(阿尔泰山)时,或许是由于内讧,也或许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总之,有一部分黠戛斯人在阿勒坛山附近的森林草原之地停留了下来,他们没有跟随主力人马回往谦河,而是选择了就地游牧和狩猎于此。www.vmatch.net 时空小说网

这部分留下来的黠戛斯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不断吸纳逃亡的回鹘人、北方森林的豁里人,以及一部分来自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康里人,由此他们逐渐壮大了起来,他们因为当年长期受到突厥、回鹘两大汗国的统治,虽然现在这两个汗国都灭亡了,但却促使这些黠戛斯人在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彻底突厥化了,他们已然变成了操突厥语的部族了。

在这些居于阿勒坛山南北的,黠戛斯人之余部猥琐发育时,漠北草原却是进入了真正的无主混乱时期,没有一个强权能够彻底统一辽阔的草原,这为他们的独立发展壮大和兼并吸纳其他部族人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直到漠南契丹人的辽朝兴起时,这些所谓的“余部”已然成为了漠北西面的第一大部、强部了。

至辽太祖时,契丹铁骑向西征伐,兵锋甚锐,由此,这些居于阿勒坛山的黠戛斯人余部不敢反抗契丹人,他们选择了屈服,而当他们朝见契丹帝王时,契丹人第一次知道了他们的部族名——粘八葛。

这个部族名按照他们自己的语言是“八”的意思,由此可见,当时,这些黠戛斯人余部已然形成了部落联盟,是由八个部落联合组成的,所以,他们自称为“粘八葛”。

粘八葛部开始向辽朝称臣纳贡,因此在辽太祖之后,他们开始频繁的出现在了辽朝的官方记载当中。

粘八葛部,这个居于阿勒坛山南北游牧、狩猎的部族的名字,亦是由契丹人传播开来,始为世人所知。

而“粘八葛”这个部族名,按照他们自己的通俗语习惯,又可音译为“乃蛮”,这仍旧是“八”的意思,就像现今的河北省可以被简称为“冀”一样。

乃蛮人自从被辽朝征服后,开始世代向辽称臣,敬献贡物,期间,他们虽然参与了克烈部脱斡邻勒汗之祖父,马儿忽思在辽道宗时发动的反辽大起义,但是很快这种起义就被契丹人给镇压了下去,马儿忽思也被契丹人捕至上京处死,于是,乃蛮人又不得不重新向辽朝臣服。

这次反辽起义之后,又过了十余年,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女真人骤然兴起,辽朝的兵马无法抵挡,于是契丹人中的贵族耶律大石率领一支人马逃到了漠北草原,并在漠北十余部的拥戴下建立了政权。

耶律大石本想凭借漠北各部力量与女真人抗衡,但彼时的女真人已然占据辽朝漠南的大片土地及燕云汉地,因此实力大增,兵强马壮,耶律大石深知短期内南下攻打金国不可行,恢复大辽无望,为局势所迫,他不得不放弃了据漠北以复国的计划,开始向西谋求发展。

旋即,耶律大石带着军队从漠北中部向西迁移,途径阿勒坛山时,他通过恩威并施的高超手段,降服了居于此地的乃蛮部,使得乃蛮部出兵,加入了他向西开拓疆土的军事计划。

再后来,耶律大石在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而乃蛮部,也就再度受到了西辽的统治,向西辽的皇帝们称臣纳贡。

在受西辽羁縻统治时期,乃蛮部仍旧拥有着相当的独立自主权,而也因为依托西辽的庇护,乃蛮人得以不断向北攻伐与他们分属同族的乞儿吉思部(即黠戛斯),向西攻伐哈剌鲁部(即葛逻禄)、康里部等突厥语族部落,掳掠人口、抢夺牲畜财货,他们的势力变得更为强大了,以至于他们可以把目光稍稍转向东方,时不时的可以插手漠北中部、东部草原上其他大部落的事务了。

而也就在这一时期,东方的草原上发生了大事。由于金人在集中兵力攻打南方的宋国,无暇顾及北方草原的事务,这就使得漠北草原上各部之间的厮杀更为惨烈了,于是,在一次东方草原的塔塔儿部与中部草原的克烈部之间的战争中,时为克烈部可汗的忽儿札忽思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忽儿札忽思就是脱斡邻勒的父亲,在这次惨败中,甚至连忽儿札忽思的长子脱斡邻勒、妻子亦勒马哈敦也被塔塔儿人俘获了。而忽儿札忽思自己,则狼狈不堪的带着残余的十数个亲兵,向西逃往了乃蛮部。

此时,统治乃蛮部部落联盟的核心氏族是别帖乞部,而乃蛮部可汗便是出自别帖乞部的必帖克台兀秃古豁儿赤不亦鲁黑汗。在他的这个复杂难记的一长串名字中,必帖克台是他的本名,兀秃古是“老而有经验”的意思,豁儿赤意为“箭筒”,不亦鲁黑则是突厥语梅禄的异译,也是突厥的一种大官号,有统管兵马的意思。那么合起来,他名字的意思便是:必帖克台,一个老而有经验,掌握箭筒并统管兵马的人。

忽儿札忽思逃至乃蛮部后,很快他就跪在了必帖克台兀秃古豁儿赤不亦鲁黑汗面前,向他请求出兵帮助自己打败塔塔儿人,恢复克烈部。彼时塔塔儿人强大,而必帖克台出于对塔塔儿人向漠北西面的草原,也即是向乃蛮的游牧地进军的忧虑,就答应了出兵帮助忽儿札忽思。

必帖克台的想法是,忽儿札忽思虽然流亡于乃蛮,但他作为克烈部最正统的统治者的身份犹在,他还是一面召集克烈部逃散部众的最好旗帜。

所以,必帖克台兀秃古豁儿赤不亦鲁黑汗慷慨的接待了忽儿札忽思,并承诺出兵帮他去反攻塔塔儿人。必帖克台为了加强和忽儿札忽思之间的关系,将自己心爱的女儿脱劣海米失嫁给了忽儿札忽思,使得乃蛮与克烈之间有了一层姻亲关系,随后,必帖克台派遣了自己的儿子合迪儿不亦鲁黑带领乃蛮部的军队,并及忽儿札忽思召集到的克烈部剩余兵马一起,从阿勒坛山出发,向东进军,去攻打游牧于捕鱼儿湖、阔涟湖间的塔塔儿人。

这一次,乃蛮与克烈的联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塔塔儿人被击溃逃跑了。因此,被塔塔儿人俘虏、奴役的脱斡邻勒、亦勒马哈敦全都被解救了出来,由此,克烈部正式恢复了它在漠北中部草原的统治。

后来,由于忽而札忽思在对塔塔儿人的战争中取得了大胜,他的威名也开始在东方草原上传了开来,而恰好克烈部的牧地又与蒙古部相邻,因此,一些蒙古部落慕名而来,相继就近投附了克烈部,投靠在了忽儿札忽思的麾下用命,这使得克烈部的兵马势力大大的增加了。

而蒙古部落相继投附克烈部的事件,却引起了必帖克台兀秃古豁儿赤不亦鲁黑汗的警觉,他并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克烈部出现,他想要维持现状,使忽儿札忽思永远做他的好女婿、好门徒,于是,仗势着曾帮助忽儿札忽思恢复部众的大恩,必帖克台兀秃古豁儿赤不亦鲁黑汗亲自去往了忽儿札忽思的营盘,向他索要那些投附到克烈部的蒙古部众,但忽儿札忽思却委婉的拒绝了老丈人必帖克台,忽儿札忽思笑着说:这些蒙古人现在已经是我们克烈人的小兄弟了,我们已与他们打成了一片,互相拥抱过了,也亲密的握过了手,我们和他们无法再分开了,我们不愿意,他们也不舍得,因此,我们恐怕不能把他们交出来给您了。

必帖克台听罢后,他知道忽儿札忽思的翅膀硬起来了,这个女婿是现实而冷漠的,在这种争夺人口,利益攸关的大事上,他是不会再向自己让步了,哪怕自己是他的恩人,是他的岳父。。。。。。

所以必帖克台凝视着忽儿札忽思,警告道:我曾经派出我的儿子,统帅数万乃蛮大军帮助你夺回了妻儿、畜群和财货,期间乃蛮的勇士死了许多,也就是说,我曾经用许多人的命复苏了你那死去的灵魂,大败了塔塔儿人,保障了你的安全,使你摆脱了窘境,恢复了家国,但人之健忘犹如尘世之多变,从今以后,你就和蒙古人友好吧,但是,我的女婿,请记住,你仍旧要做我的门徒!

忽儿札忽思表面上笑着点头答应了必帖克台兀秃古豁儿赤不亦鲁黑汗的话,于是,带着不甘,必帖克台驱马返回了乃蛮部,而当他走后,忽儿札忽思对左右的亲信说:我的这位岳父不值得信任,克烈人也绝不会再臣服于乃蛮人!我们移牧的离他们更远一点吧,并要时刻加强对西面的防备!

于是在不久后,忽儿札忽思便带领着克烈部部众,开始从靠近乃蛮人的杭海岭(今杭爱山),往邻近蒙古部的土兀剌河之黑林附近迁移。

而很快,必帖克台兀秃古豁儿赤不亦鲁黑汗便察觉到了这位女婿想要彻底脱离他掌控的企图,必帖克台遂出兵攻打了忽儿札忽思,但他却在克烈、蒙古两部的联军面前并未取得大胜,相反,他的身体却因战争受到了损伤,再加上他的年纪也大了,再打下去,他恐怕会死在漠北中部的草原上,所以最终,他不得不退兵,向西撤回了阿勒坛山附近的游牧地。

在必帖克台兀秃古豁儿赤不亦鲁黑汗回到自己的游牧地后,他的伤势日重,很快就含恨而死了。而他的儿子合迪儿不亦鲁黑还很年轻,缺乏足够的威望,所以其在汗位上的统治显得很不稳当,于是,另一个在乃蛮部中势力仅次于别帖乞部的大氏族开始冒出了头来,这个充满野心和力量的氏族名为——古出兀惕。

而在合迪儿不亦鲁黑登上乃蛮部汗位时,统治古出兀惕部的是一对精明强干、野心勃勃的亲兄弟,他们二人中,哥哥名叫撒里雅,而弟弟则名为亦难赤。

合迪儿不亦鲁黑初登汗位,他急切的需要宗主国西辽的认可,所以他对西辽派来的官吏百般逢迎,竟丝毫不顾乃蛮部部众的死活。眼见合迪儿不亦鲁黑一味跪舔西辽,对西辽皇帝派出的少监(一种征收赋税的监官)委屈求全,毫无底线的满足少监对乃蛮部众的横征暴敛,乃蛮人对此已怨声四起,于是,撒里雅和亦难赤兄弟二人抓住时机,串联乃蛮部其余几大氏族,聚拢兵马,奇袭了合迪儿不亦鲁黑的营帐,将这位年轻的乃蛮部可汗的头颅给砍了下来,当然,为了平息乃蛮部众的怒火,他们顺便也把西辽的少监给杀掉了。

至此,随着合迪儿不亦鲁黑汗的死,别帖乞氏在乃蛮部部落联盟的统治彻底结束了,乃蛮部的统治大权发生了更替,古出兀惕氏成为了乃蛮部新的统治者,撒里雅和亦难赤兄弟获得了全体乃蛮人的统治权。其中,哥哥撒里雅成为了新的乃蛮部大可汗,弟弟亦难赤的地位则要稍稍低于哥哥,不过他也获得了一个阿尼阿惕汗的次一级称号。

当古出兀惕氏兄弟二人获得了乃蛮部的领导权后,他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宗主国西辽对于合迪儿不亦鲁黑汗以及少监惨死的责问。

西辽大兵不久后便来袭,于是,为了彻底摆脱西辽的控制,撒里雅、亦难赤兄弟二人一边聚拢兵马与西辽军队开展游牧人拿手的袭扰、游击战,一边暗自思考出路,他们要想活下去,一直躲着西辽军队不是办法,必须寻找新的、更加强大的靠山来对抗西辽的威胁。

聪明的他们将目光瞄准了东方,在那里,有着西辽契丹人的宿敌——占据中原的大金国。

撒里雅和亦难赤悄悄的派遣使者前往了中原,与大金国取得了联系,并随之源源不断的得到了金朝的兵器、粮食等方面的支持。

而金朝之所以如此支持乃蛮人,就是要给西辽的侧翼安插上一颗钉子,让那些当初逃亡到西域,并在那里重新建立起政权的耶律大石的后裔们,无法轻易穿过漠北草原向东进军,来袭击金朝西北部的疆土。

金人的计划成功了,当然,也是撒里雅和亦难赤的领导能力出众,西辽大军在乃蛮部的游牧地内一次次的被袭扰、消耗,继而被打败。

最终,西辽的大军放弃了攻打难缠的乃蛮人,转而兵锋西向,去镇压他们在西部的属国,东喀喇汗国的贵族叛乱去了。

乃蛮人获得了胜利,撒里雅和亦难赤二人派遣使者,于金朝大定十五年(1175年)抵达中都,向金朝的大定天子上缴了西辽所发的牌印,接受了金朝的牌印。由此,乃蛮部正式脱离了西辽的统治,转而向金朝称臣纳贡,成为了金朝在漠北的一个属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