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华五十六:风起咸阳

昭华五十六:风起咸阳

032稷下论道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齐国邯郸。孟尝君田文,正在等一个人。

一个舍人。

这个人曾让田文耿耿于怀。这个人入薛府的理由,竟然是因为听闻薛公好客,而自己又实在太穷。这不是把田文当作冤大头了?即便如此,田文仍没有发作,还是和往常一样,但凡有人来投,必纳之,以观后效。

过了几日,田文叫来客舍长,问,这厮都做了些甚?客舍长道,那人还真是穷,全身上下,就一柄长剑。那人也奇怪,时常用草绳绑着剑柄,边敲打剑身边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呵呵,食无鱼?”田文冷道:“便与他吃鱼!”

又过了五日,田文又问那人的消息。客舍长答:此人吃饱喝足后,还是弹剑而歌。

“唱甚歌?”田文问。

“长铗归来乎,出无輿。”客舍长道。

“给他马车便是!”田文道。

再过了五日,田文又问客舍长。客舍长道,此人还是常常弹剑而歌,唱“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田文大怒:“得寸进尺,厚颜无耻!”从此,便再不问那人的任何消息。直到这一年的年关逼近。

田文虽在薛邑食万户,然其门客就有三千,封邑地赋税,已然不够其花销。田文便派人到薛邑放贷。然经年大旱,薛邑不丰,田文借出去的钱,十之七八都没有收回。这可急坏了田文,便欲派人去收债。想了半天,田文想起了吃干饭的那个人。

今日,正是那人回来禀报了的日子。到傍晚时分,那人才回府,“舍人冯欢,见过家主。”

田文问:“债都收回来了?”

“分文未收。”冯欢道。

“那你去薛邑作甚了?”田文怒道。

“在下杀猪宰牛,请那些借钱之人,吃了一顿。”冯欢道。

“钱一分没收到,还赔上了一顿酒食?”田文诧道。

冯欢道,如若在下不准备些酒肉,大部分人是不会来的。他们不来,怎知哪些人宽裕、哪些人手头窘迫呢?

“本公的债券呢?”田文道。

“烧了。”冯欢道。

“本公的万金债券,竟然就这么烧了?谁给你的胆子?”田文怒道。

冯欢缓缓道,手头宽裕的,在下已经与之约定还款期限;手头窘迫的,即便是再三催促,又有何用?随着利息越来越多,把他们逼急了,定会离乡去国。如此一来,这些不还钱的人,还会说薛公贪慕钱财、不体恤民苦——这并不利于彰显薛公美名。田文哭笑不得。冯欢顿了顿,又道,烧掉无用之债券,放弃不可得之虚账,从而让薛人更亲近其君主,广播薛公之美名,又有何不妥?

“哦?”田文一怔,忽又大笑起来:“妙!妙也!来人,赐座!”

冯欢坐下来,又道:“在下还有一事,想要禀报主公。”

“何事?”田文道。

“恶秦当伐。”冯欢道。

“为何?”田文道。

“主公可还记得楚怀王?”冯欢道。

“当然记得。不过……不是死了么?”田文道。

“恐怕还在秦国。”冯欢道。

“有这等事?”田文大愕。

数日后,桓公台例行廷议。在齐王田地和众人面前,孟尝君田文率先挑起了伐秦的话题。田文细数了秦王嬴稷的三大罪状:一、欺楚。楚怀王乃天下雄主,却被嬴稷小儿以盟约之名,骗至秦地,收押在章台宫中,如今已有三年。韦编三绝,闻之未闻!二、好战。频频出兵伐楚、魏、韩,觊觎中原、蚕食天下之野心昭然。三、无文。秦国地处西陲,远离中原,不习诗书,不讲周礼。却又勤修战备,掠夺成性。如若任由秦国坐大,后果不堪设想。田文斥道:“天下诸国唇齿相依,如若楚魏韩皆灭,大齐也难保不为秦国铁骑践踏!”

上大夫慎到乃法家名士,执掌天下最大的学宫——稷下学宫。慎到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如若任凭虎狼之秦坐大,这华夏大地,岂不是又要食草木之实、饮鸟兽之血?”

田地缓缓抬起头来,目光至客卿苏秦处落下。

苏秦娓娓道来:惩强扶弱乃是大道,苏秦毕生致力于合纵伐秦。然,就当下而言,苏秦以为,齐国若举旗,天下诸侯呼应者寡。恶秦无道,韩魏楚岂能听之任之?如若不是,待四国皆伤之时,大齐伺机合纵,再攻秦也不迟。

田地道:“苏子所言极是。伐秦并非小事,单凭我大齐一国之力,纵然是胜,也是险胜!”

田文道:“本公已有长策,这就合纵魏韩,一同举兵。”

见田文坚持,田地也不好驳了他面子。便顺水推舟道:“若魏韩加入,伐秦之势必成。薛公这就去说服魏韩两王吧。”说罢,长袖一挥,转身朝后宫走去。

待众人都散了,中大夫邹靖这才追出去,急唤:“王上,王上……”田地停了下来。“大事不妙,大事……不妙!”邹靖跑上来,气喘吁吁的道:“王上如何应了薛公之请?”

“莫非不该伐秦?”田地诧道。

“不该!不该啊!”邹靖道:“我王想想,这秦国与我大齐相去千里,互不接壤,秦国纵有万般不是,与我大齐又有何干?再说了,这天下征伐经年,也非一朝一夕,莫非秦国当真就把楚国给灭了?”

田地眉头一蹙。邹靖又道,伐秦虽为义举,一旦他日开战,秦国必将这账记在合纵首倡者头上。天下苦秦久矣,想要伐罪秦国的不在少数,齐国又何必做这出头鸟呢?邹靖此言也有些道理,田地“呃”了一声。邹靖再道,薛公鼓动伐秦的背后,其实夹私。薛公是什么人?那是养士三千、徒好虚名的主。此番他站出来挑起合纵,借的是齐国之威,成就的却是他薛公的名。一旦成功,世人皆知齐国有薛公,谁人又知齐王?

“放肆!”田地喝道。

“我王三思!”邹靖匍匐跪地,朗声道:“合纵伐秦,赢了,大齐捞不到丁点好处;输了,便是损兵折将。而无论输赢,秦国势必和齐国成为生死冤家,得不偿失啊!”

“你当真这般想?”田地道。

邹靖道:“薛公自恃功高,为先王宠信,从此目中无人、横行朝堂。如今王上新立,他不仅不知收敛,反而更加得寸进尺、有恃无恐。长久下去,便是国生二主、国将不国!”

“放肆!”田地喝道:“来人,将此人拖出去!”

被田地从桓公台轰了出去,邹靖不仅不恼,反而喜气洋洋。刚出宫门,便有一驾马车上前,车内传出一个声音:“大人辛苦。”

邹靖道:“客气。”

“事情办妥了?”车内人道。

“办了七八成。”邹靖道。

田文刚回府,冯欢便迎了出来:“王上可是答应了?”

“哈哈,全赖先生筹谋!”田文笑道。

“甚好,在下已知会韩魏,七日后便派人来临淄一会。”冯欢道:“对了,方才泾阳君差人送来口信,邀主公今晚聚福林一聚。”

“此时邀我,是为何事?”田文问道。

冯欢道:“此乃非常之时,不见也罢。”

田文略一迟疑,又道:“本公行事,向来光明磊落,又何惧他一秦国公子?见!”

嬴芾本来骄横不可一世,打上次争储失败后,也便收敛了许多。从此,嬴芾便以严君樗里疾为师,行事做派都模仿樗里疾,整天嘻嘻哈哈、笑里藏刀。如此做派的好处甚多,不仅能游刃江湖之间,也能在嬴稷面前讨个好、让嬴稷觉得这个弟弟没有威胁——谁会相信一个整天不正经的人,会觊觎大位?

聚福林,嬴芾斟了一爵酒,双手捧过来:“敢问薛公,当真要打?”

田文笑道:“足下好手段!这临淄的大小事,都逃不过足下法眼。”

嬴芾笑道:“薛公光明磊落,行的是阳谋,嬴芾岂能不知?”

田文举爵饮下,笑道:“足下如何看?”

“各为其主。薛公主张合纵伐秦,自有薛公的道理。”嬴芾道。

田文试探道:“足下此番,该不是要阻我伐秦吧?”

“如若在下说是呢?”嬴芾佞笑道。

“家国大义,不容商榷。”田文正言道。

嬴芾哈哈大笑道,只是开个玩笑,薛公不必当真。在下敬佩的,便是薛公之磊落、高义。今日邀君前来,乃是有书信转呈。嬴芾朝屏风后招了招手,一个年轻人走来。年轻人从怀中掏出一封书简,双手奉于田文面前:“我王致薛公。”

田文接过竹简,道:“秦王亲笔?”

“正是。”年轻人道。

“我王心仪薛公已久。”嬴芾道。

三年前的垂沙一役后,楚国派出太子熊横到齐国为质,与齐结好,以瓦解齐秦魏韩攻楚之盟。而秦国也派嬴芾质齐,以巩固秦齐同盟。嬴芾到了临淄,便明里暗里遍访贤士,三年时间,竟也为嬴稷荐才不下百个。而在嬴芾眼中,良人中的良人,便是田文。

半年前,嬴稷便向齐王田地致信:秦齐盟好,邦交日深。今,楚太子已返国称王,而愚弟嬴芾仍滞留临淄。母后思子心切,还望齐王送回。本王尝闻,孟尝君有才,故恳请齐王:谴孟尝君同王弟一并归秦,任我秦相,已结秦齐永世之好。同时,嬴稷还手书一封,命嬴芾转呈田文,信中称,薛公贤名如雷贯耳,寡人每每思之,甚为渴慕。望君咸阳一叙,共商国是,图谋天下。

读罢嬴稷来信,田文心潮澎湃。正当他收拾好细软,准备向齐王辞行时,在桓公台外,和苏秦不期而遇。苏秦道,说来也巧,今早出门,在下遇到一怪事。

“既是怪事,本公倒想听听。”田文道。

“我从城外回来,见到两个怪人在说话。凑近一瞧,这两个人,一个是木偶,一个是泥偶。木偶对泥偶说:这天将下雨,尔命不久矣。泥偶却说:我本乃泥土所制,即便因雨而败,也是复归泥土。而你就不同了……”苏秦道。

田文道:“有何不同?”

苏秦道:“泥偶对木偶说:若天真降雨,水流便会冲着你跑,届时,你连魂归何处亦未可知。”

苏秦话中有话,田文也听得真切,不禁汗流浃背,道:“先生教我!”

“薛公明鉴:秦乃虎狼,而君执意前往。如若在咸阳不得志,您当如何自处?莫不是如木偶一般下场?”苏秦道。

第一次,田文婉拒了嬴稷。如今,面对嬴稷的二度来信,田文感慨更多。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田文既是高义之人,岂能屡次三番的拒知己于千里之外?然时运不济,今早庙堂之上,刚提议合纵伐秦,若此时应了秦王之请,这天下人将如何看我?孟尝君一世英雄,岂不成了人人唾弃的朝三暮四、水性杨花之人?念及此,田文起身,向西面深鞠一躬,道:“谢秦王、泾阳君美意。只是田文身为齐人,凡事当以国利为先。此番既已发起合纵,便不能半途而废。故,此战,不得不为。”

“薛公磊落、胸怀坦荡,当为我辈楷模。”年轻人道。

“少侠客气了。”田文笑道:“说了这许久,还不知少侠高姓大名?”

年轻人笑道:“在下嬴氏,家中排行十二,就叫我嬴十二吧。”

“嬴十二?哈哈,倒也有趣。”田文笑道。

酒宴至夜半,田文大醉,车开出两里地,一股凉风袭来,便觉胃中波涛汹涌,赶紧叫停。下了车,便扶着路旁的一株银杏,“哇哇”的吐了起来。吐完,才清醒了许多。他这才想起,怀中还有一封秦王的信,便又赶紧上车,催促道:“速速回府。”

回到府中,田文对着烛光,逐字逐句的读起信来:

薛公见信如晤。思君未见君,已有三载。寡人心志逾坚,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攻韩抵魏,兴师伐楚,一刻不可耽搁。过隙之驹,倏忽而已,人生在世,皆只为功名二字!你我相惜,若鸳与鸯,当携手共扶、策马九州!望君三思!切、切!他日功成,吾愿与君分土。

读罢,田文眼泛泪光,拍案道:“若鸳与鸯,与君分土……秦王胸襟,天下几人能匹?”

“秦王一而再相邀,主公如何打算?”冯欢道。

“秦王如斯,本公如何不倾慕?然这时势不与我便,田文又能如何?”田文叹道。

“主公之虑,在下悉知。然在下以为,主公不必急于与秦王割裂。战国乱世,风水轮回,多交秦王这样一个挚友,也非坏事。”冯欢一边说话,一边持砚研墨。

“先生砚墨作甚?”田文诧道。

“给秦王回信。”冯欢答道。

“这……提笔千钧,不知从何说起……”田文叹道。

冯欢道:“秦王乃何等英雄,岂不知主公处境?他和你各为其国,即便今日不得不兵戎相见,他日仍可携手共进、把酒言欢不是?”

“呃……”田文转念一想,秦王屡次致信,我若置之不理,岂不是不识抬举,凉了知己之心?旋即,田文摊开一卷竹简,挥笔写下:

秦王在上,田文三叩。秦王胸怀天下、矢志东出,好不壮哉!两次相邀,其意也诚,秦王待我,倾盖如故,文感佩莫名!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文无时不念:他日赴秦,击水中流,浪遏飞舟;与君共饮,挥斥方遒!虽九死,文亦无憾。

然,时势不我予,秦齐不两立。余为齐人,齐国有难,不能袖手以观。余无他法,只得弃私义而从公义,齐私利而从公利,诚望宽宥。他日若江湖再见,余必负荆,以死谢罪!文,泣笔。

写罢,田文长吁一声,泪流满面。

从聚福林出来,嬴芾和年轻人便同乘一车,朝秦驿去。车上,嬴芾道:“您也看到了,薛公便是这样的人。”

那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嬴稷。嬴稷点了点头道:“果然高义之士。”

“下一步,该如何做?”嬴芾道。

“邹靖怎么说?”嬴稷道。

原来,在入齐前,嬴稷就已经收买了齐国重臣,特别是那些平素里与田文有怨的,让他们想尽办法,在阻止田文合纵大计的通时,也故意挑拨齐王和田文的关系,让齐王疏远田文,从而给嬴稷笼络田文埋下伏笔。那邹靖,便是被收买的其中一个。

“他说办了七八成。”嬴芾道。

嬴稷点了点头,暗忖,自己身为秦王,此番赴齐,也是借口巡视蓝天大营而偷偷溜出来的,定要速战速决。否则,一旦国人知道国中无王,还指不定会出甚岔子。嬴稷想到了方才田文所说的,嘱咐道,定要尽快查出田文何时与他国特使商谈,再做计议。“事不宜迟,恐怕要做最坏的打算了。”嬴稷道。

“您是说,借齐王的刀?”嬴芾道。

嬴稷脸色一***:“快刀方能斩乱麻。”

临淄城西依系水,东临淄河,有城门十三座,包括雍、申、扬、稷、鹿、广、章华、东闾等。城门尤其宽阔,至宽者有五丈,可八车并排而入。入临淄城,可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南北十里,东西七里,为官民居所;内城南北五里,东西四里,乃重臣所居之处。内城中又有桓公台,置于西北,乃是齐王居所。盖整个临淄城,乃海岱之间第一大都会,自姜太公封齐立国,始建临淄,临淄作为齐都已有七百余年。

“临淄豪阔,不减古韵,蔚为大观也!”嬴稷道。

“想当今天下都会,除了咸阳,便是此处了。”嬴芾道。

嬴稷道:“咸阳和这临淄相比如何?”

“咸阳城更显豪阔,幅员数倍于临淄。若论工商,咸阳比不上临淄。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君不见,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嬴芾道。

“当今之世,敢与秦国抗衡者,非齐莫属。”嬴稷道。

嬴芾道:“王上多虑了。天下皆知齐人富庶,然富则恐失,恐失则无刚,无刚则不胜。故,齐不足惧。”

“哦?富则不刚,也有此一说。”嬴稷笑道。

临淄城的另一处重地,便是稷下学宫。全盛时,稷下汇集天下贤士上千,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等诸家名士,趋之若鹜,或宣扬本派学说,或就时势辩论,场面蔚为壮观。这一天,恰好是学宫祭酒慎到讲学的日子。嬴稷见时日还早,便混入士子中,聆听慎子论道。

慎到开门见山:“诸位请坐。今日所讲,乃为君之道。”

嬴稷一听便来了兴致,正襟危坐。

慎到嘬了一口菊汤,清了清嗓子,不疾不徐道:“民杂处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能去取焉。”开场几句话,声音也不大,但足以穿透偌大的院馆的每一个角落。全场鸦雀无声,几乎每一个人都屏息凝神,生怕听漏了一个字。

慎到曰:“民众混杂而居,所事不同,然都能为人君所用,此乃君主治国之资故,人君可行之法,乃是包容、培植。”

台下皆点头称是。

“君主对臣下宽容而不挑剔,臣下也就容易事事,人才也就日益充足。人才越多,君主之威望也越高。故,多下之谓太上。”慎到道。

慎到一番言论如行云流水,逻辑严密,不过两口茶的功夫,便镇住了全场。

慎到抬眼看了看台下士子,道:“方才老朽之论,诸位可有疑问?”

慎子的大名如雷贯耳,嬴稷早就想当面讨教。如今,有了这么一个机会,自然是不会放过。嬴稷站起身道:“慎子之言,醍醐灌顶!方才之论,在下在您所著之《天下》中读过,有异曲同工之处。”

慎到笑道:“既然读过老朽拙作,不知作何感想?”

嬴稷道:“齐同万物,是为首要。天能覆万物,却不能承载;地能载万物,却不能覆盖;大道能包容万物,却不能分辩。故,万物皆有所能,亦有不能。将此论和您方才之论合而论之:国君之于天下,便和‘道’之于自然无差。万物都‘有所可’,万民也都‘有所能’。虽‘所能不同’,但都可为‘上’之用,都是‘上’之凭恃。道尽包万物,无所选择;君王当‘兼畜’老百姓,无所选择。这样,为君所用之‘下’就多了。‘下’越多,‘上’的地位就愈稳。‘大道’于万物‘包而不辨’,君上对万民也应‘容而不择’。”

“足下好见识,老朽钦佩!”慎到道。

“在下有一事不明,还请慎子赐教。”嬴稷道。

“足下请讲。”慎到道。

“慎子提倡的是‘多下’,民众越多越好,民众则智广。然老子却讲,‘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在下不解,倒是‘寡民’好,抑或‘多下’好?”嬴稷道。

嬴稷这一问,问到了要害。如若断然否定老子,便是与天下士人为敌。如若附和老子,便又不能自洽。略一思忖,慎子道:“时也势也。老子提倡‘小国寡民’,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乃是老子之理想。然当今之世,不乏万乘之国,列国纷争不绝,要回复到老子所讲的‘民复结绳而用之’、‘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世界,已是不能。战国便是要争雄,便是要争霸。天下数十方国,任由谁,也不能龟缩一隅、偏安一世。争雄争霸,争的是国力。国力之首要,便是民力。民多则智广,则国强。如是而已。”

“慎子教诲,在下铭记。”嬴稷鞠躬道。

“敢问足下是?”慎到问。

“魏人……”嬴稷仓皇道。

“天下皆言,惟楚有才,实为小才,皆为晋用。魏国亦有才,皆为大才,可惜……”慎到叹道。

“不知慎子缘何叹息?”嬴稷道。

“商鞅、张仪,哪一个不是大才榱槃?哪一个不是左右乾坤之士?”慎到道:“然魏王有才而不自知。近百年来,魏之大才却多不为魏国效力,着实可悲可叹。”

“哈哈哈,”一男子起身道:“长江后浪推前浪。大魏大才辈出,又岂止商鞅、张仪?”那人道。

“敢问足下是?”慎到诧道。

那人道:“在下乃魏人范雎。且不论春秋,就战国而言,吴起、孙膑、庞涓,皆是不世出之才。”

众人齐齐朝范雎望去。只见那范雎身着一身红色麻料上衣,面容黑瘦、丑陋,个子也不高。倒是他身旁的两位男子,一个身着红色绸袍、一个身着绿色丝袍,倒是颇具气派。但凡这天下之国,都有其德行。魏国乃火德,故魏人尚红;韩国乃木德,故韩人尚绿。嬴稷只看了一眼,便已明了:穿绿袍的男子他见过,正是韩相公仲侈;穿红袍的,想必也是魏国权贵。韩魏权贵一起赴齐,想必和孟尝君田文的合纵有关。

为免公仲侈认出自己,嬴稷便不再说话。他向嬴芾使了个眼色,两人便弓着腰,悄悄的离开了人群。

范雎又道:“慎子方才讲的,乃君民相处之道。敢问这君臣相处,又当如何?”

慎到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

“自古明君都宵衣旰食,哪有君逸乐而臣任劳之理?”范雎道。

慎到又道:“何解?老朽以为,为君之人,不应面面俱到,而应坐享其成。为君者,若凡事亲力亲为,代下负任蒙劳,其结果是:为臣者不敢越俎代庖,必隐匿其能,反而安逸享乐。一旦君上有误,臣必反责君上,徒生逆乱也。”

众人点了点头。

范雎道:“君之智,未必贤于众也。”

“大逆不道!”范雎身旁的红袍男子斥道。

慎子捋了捋紫苒,正想搭话,一行人又从大门处走来,走在前面那位高声赞道:“彩!”慎子抬眼一望,席地而拜,道:“恭迎我王,我王万年!”台下众士子见慎子跪,也纷纷转身,面向大门处跪下。

齐王田地大手一挥,道:“慎子免礼。”

“齐王怎就来了?不是说与薛公谈么?”范雎身旁的红袍男子诧道。

“齐王来了不是更好?”韩相公仲侈道。

“那还等甚,还不赶紧去见驾?”红袍男子道。

旋即,公仲侈一众人急急的从士子堆中站起,走到田地跟前,施礼道:“外臣公仲侈、须贾,见过齐王。”

就在此时,稷下学宫西面的一间讲室里,早就乱成了一锅粥。田文本来约韩魏使节于巳时在此碰面,共商合纵大计。但没想到,先到的,竟然是嬴芾和秦十二。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与田文纠缠,田文使出浑身解数正与二人周旋,没想到齐王竟然也不请自来!这将田文先前的盘算彻底的打乱了。

“我王如何也来了?”田文急道。

“薛公为何惊慌?”嬴芾佯惊道。

“本公如何不慌?赶紧的,尔等赶紧藏起来。”田文道。

嬴芾左右瞧了瞧,道:“这斗室一间,如何隐匿?”

嬴稷附和道:“既然齐王来了,我等正大光明地迎驾便是。藏着掖着,又成何体统?”

“你……”田文转念一想,这是福是祸,今日都躲不过去了。只得硬着头皮,推开门,领嬴芾、嬴稷前去见驾。刚出门,便与田地一行人碰上了。田文赶紧施礼道:“臣田文,见过我王。”

“外臣嬴芾、秦十二,参加齐王。”嬴芾、嬴稷高声道。

“薛公平身。”田地略一迟疑,又道:“泾阳君免礼。”公仲侈、须贾一听“泾阳君”三字,老脸立时阴沉下来,正想斥问,可田地却抢先开口了:“泾阳君为何在此?”

田文想解释,却被嬴芾抢先道来:“启禀齐王,我等乃是受薛公之邀,来此合议邦交事宜。”

“薛公这是何意?”公仲侈道。

田文急道:“韩相息怒,且听本公解释……”

“有甚好解释的?”魏大夫须贾道:“合纵攻秦,乃是薛公提议,韩魏附和。如今我等千里赴齐,便是要将此事定下来。没曾想,薛公明里一套、背后一套,竟又私下会见秦人。你这是要做甚?莫不是两头讨好,从中渔利?”

“大人误会了,田地绝非此意……”田文急道。

嬴稷见缝插针道:“齐王、诸位,秦齐睦邻友好,薛公也从未有伐秦之意,还望明察。”

“十二,你要做甚?”田文怒道。

“薛公啊薛公,你究竟意欲何为?”田地虎目圆瞪,怒道:“莫不是把国家公器玩弄于股掌之中?把寡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王上,王上,且听臣……”田文一时慌乱。

“无须多言!”田地一摆手道。忽然,田地又见地上有一卷竹简,问道:“此乃何物?”

原来,方才嬴稷向田地施礼时,故意将这竹简从怀中抖落了下来。如今田地问起,嬴稷连忙将竹简捡起,又纳入怀中,道:“乃……乃外臣私信。”

“私信?”田地狐疑道:“此乃齐地,尔与何人有私?”

“这……”嬴稷佯装为难道。

田地怕误会加深,便对嬴稷:“十二,拿出来,让我王过目!”

“这……这确乃在下私信……”嬴稷道。

田文大手一摆,从嬴稷手中夺过竹简,递于田地跟前,道:“我王过目。”

田地翻开竹简,念道:“秦王在上,田文三叩。秦王胸怀天下、矢志东出,好不壮哉!两次相邀,其意也诚,秦王待我,倾盖如故,文感佩莫名……”每念一个字,田地的脸色便又阴沉了一分。

嬴稷瞧出了田地心思,故作慌乱,急道:“齐王莫念,念不得啊。”

田地继续念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文无时不念:他日赴秦,击水中流,浪遏飞舟;与君共饮,挥斥方遒!虽九死,文亦无憾……”田文将竹简翻过来,看了看背面,哂道:“没了?”

“十二,你?”田文瞪了嬴稷一眼,又道:“启禀我王,这卷书信,本为两卷。此乃其中一卷。在下……”

“另一卷何在?”田地冷道。

“只此一卷,何来二卷?”嬴稷道。

场上气氛甚为尴尬,空气都板结了一般。

须贾怒道:“薛公此为何意?”

“鄙人素来敬仰薛公高义,却不曾想,薛公却是阴奉阳违之辈!”公仲侈长袖一挥,对田地道了声“告辞”,便头也不回地走了。须贾也道了声“告辞”,跟着走了。

田文这才恍然大悟。只听“锵”的一声,田文的佩剑铮然出鞘,架于嬴稷脖子上。田文气急败坏道:“你毁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