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的三国

文科生的三国

25、北平军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讨董之战,最终以西凉军集团迁走京兆地区百姓,退居三辅,诸侯联军各自星散落幕。

可董卓这么一退,就让了半壁江山,中原地区成为了群雄逐鹿之地,长安朝廷困据西陲,鞭长莫及,北平朝廷实力雄厚不假,却是新生,未有向天下诸侯发号施令的威望。

天下诸侯中,袁氏两兄弟想法是最多的,他们手下文武能人众多,资本雄厚,显然是不甘心听调听宣的人,而曹孟德、孙文台之辈皆是有志于改变乱世的人杰,虽家世背景不甚显赫,却也足够睿智,迟早在这大争之世闯出一片天地。

陈非十分清楚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中原诸侯的舞台,诸侯之间不断攻伐,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就是能人,没能立足的人就会淹没在历史车轮之下的滚滚烟尘里。

北平朝廷需要有什么作为?自然是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虽然幽州和青州两州之地,潜力怕是还没有冀州一半,但架不住陈非是有系统的人,还来自于未来,他有无数种办法让两州之地繁荣起来。

他一方面借助自身强大的军力保驾护航,在渔阳和辽东开通了互市,与草原上的异族做生意,卖的东西大多是丝绸、精美饰品之类的非战略物资,粮食和铁器则是一律禁售,一旦发现有人违反由百骑司派人追查,按律严惩。

另一方面,由丞相府出面请商队沿丝绸之路前往西域,重新开始与西方诸国通商,还有打造船队出海南下,引进各种适宜北方气候的粮食作物和各类异国的能工巧匠,同时也探查诸国的人文地理和风俗文化,了解当前的世界。

虽然他对身处的这个时代有一定的了解,但他并不是历史系的学生,就算是研究古代史的学生,陈非觉得来到当前的这个时代,也会抓瞎。

原本正史中的人都还在,但时局已经是面目全非,多了他这样一个有“金手指”的bug,未来的发展岂是熟悉历史就能把握的?作为一个财经生,他习惯在做任何布局前,先搜集足够的信息,做出最佳的判断,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了解当前的世界最真实的情况,这一点很重要。

乾安二年。

北平朝廷在发展生产力,大力改善民生,中原的诸侯就没那么幸运了,诸侯联军星散没多久,火拼就已经开始了。

最先开始动手的是南阳太守袁术,他觊觎刘表的荆州已久,讨董结束没多久,他就派出了仍在他手下的得力干将孙坚去攻伐荆州,刘表派黄祖出战,可黄祖哪能是孙坚的对手,可谓是一败再败,最后被孙坚打到了襄阳城下。

刘表被逼无奈之下,一边派人向北平朝廷和长安朝廷递了求援奏疏,一边派黄祖去其他各郡搬救兵。

长安那边,董太师在郿坞逍遥快活,提前步入了退休生活,接到刘表的奏疏,一股脑丢给了李儒,理都没带理的。

李儒知道自家这个岳父大人的意思,那就是不管,他心里很清楚这件事他们也管不了,不说出兵距离太远,管不了。

即便是出兵了,人少了是给袁术送人头,人多了自家后院就得起火,毕竟自从自家岳父失了天下大势后,本就作乱不停的马腾、韩遂等人愈发明目张胆地开始活动。

奉了北平朝廷诏书的马腾,仗着凉州牧的身份大肆拉拢人心,很是聚集了一批势力,俨然成为了他们一方的心腹大患,眼下自家岳父又无心政事,他是既心忧又无奈。

如果这个时候动兵去维护长安朝廷的威严,马腾就会发现三辅地区有变,他可不会管那么多,一股脑地就会带着跟随他们的部族冲过来,到那时他们一方赖以生存的根基可就要崩溃了,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他和董卓的关系,注定了两人是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算他现在手刃董卓,天下诸侯也只会将他当成敌人,所以他只能跟着董卓一路走到黑,按董卓的意思办事。

接到刘表的奏疏,了解这一事件最终结局的陈非并没有着急,孙坚的结局会影响到接下来的局势,如果北平朝廷出手干预,无论最后结局如何?袁术、刘表以及孙坚三方总有人会吃亏,他们就会对北平方面有意见,这样一来,北平得不到好处不说,还收获了仇恨值,这可不是明智的举动。

与其去过问中原诸侯的事,不如去在意草原上的问题,轲比能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最近又开始不安分了,鲜卑如今的势力比较巅峰时代的匈奴人也不遑多让。

东部鲜卑轲比能为主导,对大汉西起并州云中,东至幽州辽东的万里边疆而言是最大的边患。

鲜卑雄主檀石槐去世于一八一年,檀石槐去世前传位给了儿子步度根,但步度根在鲜卑的威望显然没能服众。别说轲比能这个野心家,即便是大草原东部另外一方势力素利单于都有二心。值得一提的是轲比能并没有统一东部鲜卑和中部鲜卑,在这里还存在另一方势力,素利单于的势力稍逊于轲比能却也有限,掌管着弹汗山以北的广大鲜卑疆域,也有控弦之士二十来万。

此次北平开通互市,最为积极的就是乌桓人,被程知节带着飞云军打服的乌桓人可谓是北平军的死忠,年轻的乌桓首领丘力居甚至视程知节为天上来的神将,被治得妥妥的。除了乌桓人外,就是素利对互市最上心了,寄希望于从互市中捞到好处的素利甚至派自己的弟弟成律归到昌平见朝廷设置的护鲜卑校尉狄青,试图借着互市的机会与朝廷搭上线。

轲比能其人自从弹汗山王庭被偷袭了一次之后,即便是有动作,也不敢轻易动兵南下了,对于这次的互市,轲比能的重视程度一点都不低于素利。

百骑司在草原的探子查到轲比能试图利用互市的机会,通过中原的某些商家购买铁器,殊不知如今中原最大的铁器商家就是陈非主导的北平朝廷,所以轲比能一无所获。

狄青虽是武将,智谋却也不差,他深知朝廷开放互市可不只是为了钱财,更重要的是借机分化异族,不让他们合流,所以他一方面用同样的态度应付异族们的示好,一方面加紧对几个互市之地的监察,对于丞相定下的违禁品,一点都不能带出边境。

同时,不少忠于汉室的乌桓部落有名望的人,都被朝廷启用,带领乌桓义从投入到朝廷招安更北部的那些极寒地带的游牧民族的计划中来。

丁零、扶余以及高句丽等游牧民族和三韩地区,都活跃着北平朝廷的使臣和军队,高句丽和三韩历来是公孙家的后花园,辽西公孙度归顺北平朝廷后,陈非让公孙瓒管理辽东,自然也包括了辽西公孙家的势力。

有公孙家的存在,高句丽的招安很顺利,高句丽王高伯固在几万乌桓义从和辽东骑兵兵临王城之下时,毫不犹豫地递上了永世臣服北平的国书,并且主动派出了王子到北平为质。

至于更北边的丁零、靺羯之流的游牧民族就麻烦一些了,大汉过去几百年时间招安了他们无数次,但隔一段时间就会失去管控,这群异族眼里根本没有契约精神可言。

派兵过去距离又太过遥远,弹汗山距渔阳直线距离不过两千里,而丁零等游牧民族在鲜卑的活动区域还要北边,直线距离普遍在五千里以上,为了几万户的游牧民族劳民伤财太没意义,所以朝廷对丁零等族的招安也只是派使臣带着一些物资去安抚他们,告诉他们保持与中原的联系即可。

目前来说,无论是北平朝廷还是长安那边,抑或是有边军的诸侯,头号边患就是鲜卑,檀石槐打下的横跨万里的疆域一分为三依旧强大,东西中部鲜卑加起来控弦之士不下六七十万,若非目前处于分裂状态,强如北平军都只能勉强应付。

因此,趁着中原诸侯忙着抢地盘的时候,陈非便和众文武们商议着解决鲜卑问题的计划了,出兵肯定是迟早的事,他在系统爆兵的同时,也在着重打造两州的郡兵,更新战甲军械,练兵强度也大幅度提高。

在陈非的授意下,除了各郡负责城防和边防的军队,苏定方等将从郡兵中整备出了三万素质尚可的军士,编成了“北平三卫”,飞云卫、轻羽卫和长林卫,每一卫一万人,分别编出两校,归属于飞云军、轻羽军和长林军编制。

“北平三卫”的军械配置参照了系统军队初期的标准,但即便是初期的系统军队也是当世精兵,足以与如今中原诸侯们的精兵劲旅交锋了。

北平朝廷的地域地广人稀,养不起更多的军队,加上边军十来万人已经是极限了。

不过好在辽东有公孙家操心高句丽和北方几个异族势力,青州的战略地位不突出,没有诸侯会轻易有想法,陈非只用注意京畿周围的几个郡就行了。

乌桓倒还算听话,程知节把他们管理得不错,乌桓数万户的人口分布在代郡、上谷、渔阳以及右北平等郡,可战之兵被程知节以训练为由集中在渔阳管理,算得上可用的助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