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舅爷,开局带老朱靖难

大明:国舅爷,开局带老朱靖难

第145章——他们的心都在北平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但她依旧在微笑,对着微风,喃喃道:“天高任鸟飞,我行我素。”

然后,他就听到了一声大笑,在风中飘荡。

………………

九月份,发生了很多大事。

朱元璋在册立太孙朱允炆之后,便着手进行更多的准备工作。

冯胜,宋国公,被册封为太傅,坐镇开封,辅佐周王,管理河南的军务。

册封傅友德为颖国公,为太傅,命他驻守太原,辅佐晋王,管理山西的军务。

同时,这两个区域的公侯都要听从宋子宁和颖的命令,并且重申了没有国王的命令,任何人都不能调动军队。

甄武坐在真定府邸的一家酒楼里,听到这个消息后,若有所思,随后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冯胜是周王的岳父,傅友德是晋王的女婿,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担心周王和晋王没有足够的实力,无法震慑住那些老人,所以才会让冯胜和傅友德来帮他们。

朱元璋似乎已经提起了要杀死蓝玉的心思,计划转而变成了要怎样才能在杀死蓝玉之后,维持军队的安定。

这样的安排,多半是在告诉冯胜和傅友德,朱元璋要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或许是在保护冯胜和傅友德,否则他们也不会被送到晋王和周王的地盘上。

朱元璋显然是想要掌控局面,这个时候,任何留在京城的人,都会被灭族。

不过甄武还是一头雾水,在史书上,朱元璋几乎将所有的老头子都杀光了,只有徐达、常遇春、唐和、邓愈、李文忠、沐英、郭英,还有一个很聪明的刘基。

甄武屈指一数,剩下的人已经不多了。

后来的朱元璋,到底是因为什么,才会停不下来,对权贵们穷追不舍,甚至在洪武三十一年病危之时,都要去剿灭胡玉党?

难道说,蓝玉一死,军中还有不少王公贵族不肯善罢甘休?又闹出什么幺蛾子?

甄武觉得这个可能性很大。

这个时代,军中的各个派系,关系都很好,很多人都是亲如兄弟,感情很深,很难用言语来形容,更何况,这些人大多都是叛徒,胆子很大。

“哎。”王耀听后叹了口气。

甄武唏嘘不已。

而蓝玉,则是被任命为太孙,成为了太师。

那一天,蓝玉的脸色很难看,因为,就在几天前,他才知道自己的儿子朱允炆已经被册封为太子。

他立刻意识到自己上了朱元璋的当,心中不免有些恼怒,甄武那个蝼蚁,竟然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他的身上,现在再想要做什么,已经来不及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朱允炆登基。

而且,还只是一个太师的头衔。

他心中怒火中烧,脸色铁青,根本没有将朝堂上的事情放在心上,直到下了朝,他才看向陈恒,冷声道:“难道我还配不上你?!”

蓝玉的地位仅次于宋、颖二公,而朱允炆又收了他的孙子,所以她的声音虽然压得很低,却还是没能压得住,远远的传到了大殿外。

不少人都是一怔,下意识的望去。

有些人第一时间就想要避开,而有些人却莫名其妙的站在了蓝玉的身后,大声的叫嚣着,这让蓝玉更加的不爽。

当晚,蓝玉在凉国公府里,把黄剑、唐泉、马俊、董翰等一众得力手下,还有他的几个义子都叫了过来,喝了一杯。

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蓝玉心中的不悦越来越浓,平日里的高傲也是越发的显露了出来,时不时的还会说出一些疯狂的话来。

他感觉自己这几天过得很不顺利,朱标死了,红颜知己叶升被胡惟庸一伙人砍了脑袋,然后他回到京,却被困在了京城,如今,朱允炆给了他一个孙子,宋颖二位公爵也跟着沾光,而他却成了别人眼中的红颜知己。成了太子的老师。

噗。

我才不稀罕什么太师爷呢。

蓝玉仰起头,将酒杯中的酒一饮而尽,酒水入腹,他的胸口就像是一团火焰,熊熊燃烧,但他的心情却很低落,心中隐隐有一种不安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他更加的孤独。

自己这辈子都在做什么?

蓝玉看着梁国公的府邸,看着灯火通明,热闹非凡的府邸,再看看自己的心腹和儿子,她心中一动,忍不住道:“我的夫君靖宁侯,南征北战,吃了不少苦头,才有了现在的爵位,可是我却被他灭了满门,自从我出征之后,皇上就对我起了疑心,我知道他一定会背叛我,现在皇上病重,新立的太孙年幼,我要统领整个国家的军队,诸位可有什么意见?”

此言一出,一群人如遭雷击,顿时清醒了过来。

蓝玉淡淡道:“诸位,你想一想,既然太师不让我当这个位置,那我就觉得这位置不能容人,你看看以前,每年都有一些王公贵族被废,只怕以后也很难保住你们,你跟我打了这么多年,才混到这一步,总小旗大人却天天提心吊胆,你这是何必呢?”

黄辂吞咽了一口唾沫,平日里也是个硬汉,此时却是握着酒杯的手微微一颤,他定了定神,一饮而尽,战战兢兢的看向蓝玉,问道:“国公爷,您有什么吩咐?”

蓝玉看了看黄鸾,又看了看在场的每一个人,蓝玉将他们的表情都记在心里,忽然笑道:“这酒太烈了,让人迷糊,今天什么都不说,大家好好喝一杯,如果你们还想跟着我,那就什么都别说了,等着我来吧。”

其他人一看蓝玉的笑容,也纷纷露出笑容,纷纷点头:“当然可以。”

接下来,就是一片欢声笑语了。

………………

真定居所。

这里是通往保定府的必经之路,甄武思来想去,最终决定走的是这条通往北平的道路,他打算在前往甄氏的途中,悄悄地去看看。

这次南京,他是来旅游的。

甄武只觉得自己受益匪浅,长大了很多,这些年在军队里,他见过的粗犷汉子太多,对他的性格也有了很大的影响,他的行事风格,也变得更加直接,甚至为了方便,他都会选择一剑将敌人斩杀。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这样的人,只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将军,而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家族之主。

他的身边,已经有了许多可以利用的人手,张武和薛禄自是不必多说,就连小岭庄之中,那些因为父亲战死而留下的孤儿,都被甄武收留了不少,教育方面,他也是煞费苦心,虽然说起来,这些人或许对皇帝陛下有些不敬,但却是真的愿意为甄武卖命。

现在的将军们都是这么干的,手下有几个孤儿,只要有能力,就会自己抚养,甚至还有人会收养。

这些人的忠心,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可问题是,这些人都是被朱棣控制的,如果甄武跟朱棣是一伙的,那还好,可如果甄武跟朱棣不是一伙的呢?

他与朱棣正处于热恋阶段,不但得到了朱棣的赏识,还想娶公主为妻,就连他的四姐五姐,也都得到了公主的悉心教导。

在朱棣看来,甄武和他的三个亲兵小队,才是他最大的倚重,所以两人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冲突。

可是以后呢?

以后大明就是朱棣统主了。

虽然甄武等人依旧是朱棣最信任的人,但朱棣相信和依赖的人,绝对不止甄武等人。

更何况,朱棣要对付的是一个大明,所以他必须要考虑更多,甄武等人可不是靠着朱棣的信任就能全身而退的。

到了那时,就算朱棣再怎么看重甄武,也不会动他,可是朝堂上的其他人会怎么做?如果他只是一个菜鸟,没有任何的阴谋诡计,又怎么可能让朱棣如此信任甄武?

朝堂上危机四伏,他必须要和别人竞争,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但他的这些属下,都是朱棣给的,甄武也不知道朱棣到底能控制多少。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若是甄武身边再无可用之人,那么甄武所做的一切,必定会被朱棣知晓。

这样的人,还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家主?

最起码,他需要一种属于自己的力量。

这是甄武这几天,始终都在思索的一个问题,一旦有了答案,甄武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家族。

在很多电影和电影里,家族都是反派,或者是被当成了主角,所以并没有什么好感。

可如果是这样的话,家族也不可能屹立数千年不倒了。

孤家寡人的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虽说成为了家族的一份子,也要尽到家族的责任,但家族的全力支持,却是十分难得的。

毕竟在这个时代,被牵扯进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甄武要干一些卑鄙的事情,然后让家族中的人来承担责任,家族中的人或许会愚蠢到做出一些事情来,但绝不会反抗。

这已经足够让甄武满意了。

甄武对自己的家族,还是很有信心的,他觉得,只要能把家族经营得井井有条,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所以,甄武才会从无极城经过,暗中打量甄家的宅院。

甄武在无极宗逗留了五天,除了打探甄氏的消息,就是打探甄氏直系一脉的底细,直系一脉的命运很悲惨,大伯和二伯都去了军中,战死沙场。

问题是,他连个孩子都没有。

只剩下甄武一人。

当初在北平救甄武的时候,伯娘就暗中指使甄武,让他回到自己的老家,继承甄氏的基业,但甄武当时并没有理会,因为他觉得太过麻烦。

可现在……甄武却是淡淡一笑,他并不担心,甄氏只剩下他们这一脉,难道他还想让别的分支继承?

他别无选择。

于是,甄武在打探完消息之后,就带着曹小满,神不知鬼不觉的离开了,没有被甄家发现。

这个时间点,甄武还没来得及和甄家长老见面。

不是因为他不想暴露身份,而是因为他不能装逼,也不能震慑那些旁系子弟。

甄氏府邸内,甄武的姑姑唐氏,正在和甄家的家主说话。

甄老爷子一副病怏怏的样子,坐在一张摇椅上,身边有两个漂亮的侍女,陪着他,听着他媳妇唐氏说着家里的事。

唐氏早就从北平回来,一开始她只管家里的事情,后来甄老爷生了一场大病,她才开始管家里的生意。

至于田地,生意,这些事情,都是由掌柜来决定的。

唐氏将家里的事一件一件的说了一遍,她将账本合上,又问了一遍:“爹,你怎么看,我只是个女人,我们家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小叔都死了,你又何必生他的气,再说了,小叔也把他养大了,你就这么算了?”

甄老爷子眼睛一眨不眨,继续盯着院子里的那棵大树,一年之内,他的两个儿子都死了,这对他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原本身体硬朗的他,一下子就变得苍老起来,连续几个月都是病怏怏的。

甄老爷子咳嗽了两声,嗓音沙哑:“程儿亡了,也是委屈你了。”

甄星程是老大,甄星辞是老二。

一个为了前途而战死,一个从此不归。

唐氏感动得双眼通红,摇了摇头:“我过得很好。”

甄老爷子叹了口气,目光落在了那片叶子上,说道:“你不是说要收养二哥的儿子吗?我记得你说过,二哥家里有三个孩子。”

唐氏低着头,心想甄武家的小七都五岁了,快六岁了,到了这个年龄,肯定会认错人,就算认了,也不会和她有多亲近。

他们注定不会是一对母子。

既然如此,那就好好算计甄武吧,说实话,她对自己这个外甥还是很有好感的,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智慧,又有能力,让他来管理家族产业,绝对会让家族产业更上一层楼。

然而……

甄老爷子知道她在想什么,叹了口气,道:“你也说了,二哥的长子已经是统领了,别以为他和他父亲一样,都是有主见的,就算我答应了,让他以军人的身份继承家族产业,也是二哥一脉的人,怎么可能让他继承你的衣钵。”

而此刻,唐老爷子,却歪了歪头,对唐氏说道:“这样的话,甄氏,就不是你和大儿子的了,你愿意吗?”

唐氏撇了撇嘴,微微摇头,“不是我不愿意,而是……”

“我也不希望,大儿子的血脉,就此断绝。”甄老爷子知道唐氏的问题所在,所以,直接告诉了两人。

“大武之事,儿媳妇倒也没想过,只是……”唐氏有些为难,欲言又止。

甄老爷子来了兴趣:“只是什么?”

唐氏一咬牙,出声道:“爹,我觉得我们能不能将这两个家族,都交给大武?我还可以给大武找个媳妇,以后有了儿子,也可以给我留个念想,给我留个念想。”

甄老爷子闭上眼睛,一言不发。

半晌后。

甄老爷子这才开口:“这倒也是一个办法,只是……”甄老爷子沉默了片刻,见唐氏一脸的希冀,这才开口:“那好,我们先去问问二房的意思。”

唐氏听到这句话,不由的掏出了手绢,擦拭着自己的眼泪,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

………………

九月底,北平的每个角落,都刮起了一股寒气,随着冬天的来临,北平城里的人,都在为冬天的到来而忙碌着。

有木头,有木炭,有棉花,有咸菜,在冬天吃起来很方便,没有人嫌麻烦,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只有那些从南边搬来的老人,才会对着自己的孩子们说,南边的季节是多么的美丽,说着说着,那些老人们便会陷入了回忆之中。

她已经离开了家乡,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定居下来,再也回不到童年,再也回不到家乡了。

这些长老都知道,有一天,他们会熬不过这个冬天,甚至可能更快,因为北平城并不是一个适合养老的地方,每到一个冬天,就会有一位长老死去。

好在这里是北平,不似辽东与漠北那般寒冷。

此时,张玉清正在给孩子们做衣服,讲故事,拍了拍小六的头,感慨道。

“你这丫头,真是命大,不但生在了春天,而且还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不但没有战事,还能穿上这件棉袄。”

张玉清咬了一口,继续道:“以前可没有这么好的衣服,皇上怜惜我们这些百姓,苦心婆心,非要我们种下,现在我们也能用了,要我说,这北平城太冷了,每年都有人在街上冻死,有了这衣服,冬天就能过得舒服多了。”

小六憨厚的冲张玉清嘿嘿一笑,她年纪还小,不知道这个北平到底是好是坏,也不知道这个城市到底是好是坏,她只是单纯的想要看看这个城市到底是好是坏,她转过身,笑嘻嘻的拿起小七手中的红绳,在上面转了一圈,递给小七。

一双眼睛里,带着几分得意。

小七撇了撇嘴,他觉得小六这个妹妹很讨厌,做出来的菜,和以前四妹教给他的完全不同,但是小七却是个倔强的人,一言不发,只是低头看着自己做的菜,一副要把菜做好的样子。

张玉清看了两个小家伙一眼,就知道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在说什么,心中不由地叹息一声,这两个小家伙,真是太不识抬举了,要是告诉老大,老大一定会很高兴的,不会让他们说漏嘴。

这么一想,她算计了一下时间,大师兄出差了几个月,应该很快就会回来,到时候让三师兄帮她问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