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第二十八章 明初那点事儿……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对了, 这里有个小插曲,说朱棣在遣散俘虏时,听说有个俘虏居然来自孝陵卫。他很伤心的对那个士卒说, 天下兵马那么多,何必调你们来呢?就亲自拿了钱粮, 送他回去守皇陵了。

up对于这处记载, 持相信的态度, 因为朱允炆确实也没兵了, 而孝陵卫战斗力是很强的,据考证, 它可能是由羽林右卫改名而来,原本担任禁卫军, 与金吾, 虎贲同属朱元璋的侍卫部队, 嫡系中的嫡系, 所有卫军里地位最尊。】

听到这里, 满脸复杂的朱允炆不复杂了。

他脸色慢慢红起来,最终,羞愧地低下脑袋。

甚至不敢去看朱元璋。

前面那些离谱毒杀皇爷爷拆毁宫殿的事情, 不用想,定是假的。但这件事呢?人一步步走到那时候, 恐怕已经张皇失措了吧, 一念之差, 将孝陵卫调出来,也是可能的。

可是,说到底,皇爷爷将大明交到他手上的时候, 是多么强大!皇爷爷留给他的将军们,也不乏武勇与忠心。

还是自己,才浅德薄,不能守下祖宗基业,甚至连皇爷爷身后的护卫,都不能保全。

朱元璋叹了口气,安慰朱允炆两句:“事急从权,这不是错。”

其余皇子们却听出了老头未尽的话音。

这不是错,那什么是错?

想必是连孝陵卫都调出来,却还弹压不下朱棣这件事,大错特错了吧!

【其实从守陵卫也能窥得一些明朝军事能力的下滑,孝陵卫一直是南京亲军卫,而朱棣的长陵卫,虽也是由羽林右卫所改(注:羽林右卫改孝陵卫后,复设羽林右卫),却在景泰年间的《寰宇通志》里,不再列为亲军卫。

给剩下皇帝守陵的,干脆本身就从普通卫里抽调。】

朱元璋和朱棣听到这里,眉头大皱。

朱元璋到底是人,不能免俗,刚才听守着自己陵寝的侍卫被调走,已经邪火四冒,如今正好,憋着的火全泄在这里:“这班孙子们,咱北京那地离关外那么近,旦夕间就是国都颠覆,还不修武德,你长了腿跑的及,你祖宗坟可没处挪。”

朱棣:“改朝换代倒也不一定都掘墓……”

朱元璋:“放屁!从曹操开始,这么干的人少吗?”

【老朱的守陵人战力不错,自己运气也很好。几次战乱,只毁坏了地表建筑,地宫保存完好,既没被盗墓贼光顾,也没遭到其他暴力损害。】

光幕刚说完了孝陵卫长陵卫,语调一转,竟说起了陵墓来。

不过大家此时已经习惯了这后辈没事就会扯扯东,扯扯西的风格,看,连名字都改成《明初那点事儿》,也不算跑题了。

朱元璋听说“自己运气好”,心先是一松,再听“保存完好”的盖棺定论出来,一颗心总算是徐徐放回肚子里,暗忖:

果然,老天看着咱老朱,知道咱爱民如子,是个好皇帝,这不,到底还是赐下了些福德余荫给咱的!

不过咱和夫人的孝陵保全了,也不知道其他龟儿鳖孙的陵墓怎么样……长陵如何,葬在各地的藩王墓如何,凤阳祖坟又如何?

他心中一时复杂,既盼望着光幕多说点关于陵墓的事情,又担心光幕说出了什么他害怕听到的东西。

而朱棣更是紧张,南京的孝陵地表被毁算运气好,那我北京的长陵呢?!

【国力衰弱,守陵肯定力不从心。《广阳杂记》记载,到了槐宗那会儿……】

槐宗?

大家可是牢牢记住他。

这个叫大明亡了国的逆孙!

【因为有人指出,孝陵里头树木太多了,恐怕会发生火灾,于是槐宗就下旨,让把孝陵里头的朽木都砍去。但是大家知道的,旨意和实际一般是有点出入,太监们呢,就拿着这个圣旨,在孝陵里头乱砍乱伐,许多百年树木都GG了,又沿街叫卖,贱价出售……据说砍了只剩分之一。】

大家惊呆了。

和这槐宗一比,朱允炆竟也真是大家的好侄儿/好孙子了。没看刚刚只说朱允炆调动孝陵卫,这家伙就恨不得面壁年以赎罪过吗?

犯了陵墓PTSD的朱允炆第一个跳起来:“大明律规定!盗木者杖一百,徒年!砍树者,斩!”

罪犯除了包庇罪犯之外,还有可能和罪犯互相攻讦,毕竟,谁也不想真做那万人嫌的最后一名,对吧?

朱柏难得开口:“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啊。”

朱棣也是大怒:“不肖子孙,安敢如此欺你祖宗?!”

朱橚弱弱说:“这槐宗,不会是因砍了老爹陵墓里的树而得名的吧?”

朱樉一如既往的刻薄,笑道:“他想得名槐宗,砍老爹的树做甚,砍他自己的槐树不就好了?”

朱棡则不免升起许多担忧来:这到底是哪一支呢?莫不是我这一支的不肖子孙吧?光幕需得多说一些,我也可防范于未然。

老朱雷霆震怒:“孽畜,你若伐了咱的树木,去抵挡那些叫你亡国的异族便罢了,咱还说你有几分气性!结果你被那些文人太监欺了,沿街贱卖,卖的钱恐怕还没落入自己口袋吧!”

【李自成造反那会儿,倒是没去南京逛。】

大家又是一惊。

“中分天下的那个李自成!”朱橚叫道。就是他第一次提出李自成乃是“明朝安禄山”的观点的,现在来看,他是多么有先见之明啊!

“南京城墙坚固,又有王师重兵囤积于此,这反贼也不敢造次。”耿炳文自信的说,但凡那时守南京城的将军,有他分本事,南京绝对破不了!

【他去了凤阳,掘了那边的祖坟。】

大家:“……”

朱元璋哪听得了这个?立刻就要心脏麻痹,热血上头。

周围的内侍们赶紧冲上前来,顺后背揉胸口,呼天唤地:“皇爷保重啊!不值当为这逆贼生气啊!”

将军们亦是义愤填膺,纷纷怒喝。

朱棣更怒发冲冠:“好贼子!竟会用些下滥的招数,你要争夺天下就争夺天下,与我大明祖坟何干!这小肚鸡肠的贼子岂有德行坐拥天下!”

【这是《绥寇纪略》里的**,说他和张献忠都在,不过《国榷》《明史纪事本末》《平寇志》的记载,是扫地王张一川和太平王烧的朱家祖坟。整个明朝,从明初到明末都充斥着真真假假的记载,史学大家顾诚先生采信的是后一种,这张一川最后也被张献忠杀了。】

虽然光幕稍微替李自成解释了一下,但大家沉重的心,并未获得丝毫的放松。

无论是哪路人马,他们的祖坟不都被扬了吗!

再以最坏的可能性去猜测,焉知不会是那李自成张献忠来了一次,什么扫地王太平王再来第一次?

至于什么张献忠杀张一川,不过是贼寇内斗罢了,莫非还能是为他们报扬祖坟之仇吗?哼!

【槐宗呢,听后大为伤心,哭告太庙,下罪己诏。】

朱元璋骂道:“算你这鳖孙,还有些人性!知道连累了祖宗是件羞愧的事情!”

【七年后,李自成势不可挡,槐宗有个机灵鬼手下上奏了个“挖坟泄王气”的小妙招,不久后,李自成祖坟被掘。啧,这明末啊,可真是优秀的匹配机制。】

皇子们:“……”

将军们:“……”

老朱:“……”

现场狂烈气氛为之一冷。

此刻,大家很难不在内心腹诽:你打不过人的办法是去掘坟,亏你想得出来!

【等到大顺灭了都没能打进南京,这通战乱也就和孝陵无关。

后来清军南下,南边反攻,都拿孝陵当驻军旅馆,幸运的是除了砍点树木,和殿柱,没啥大损坏。】

字少事大!

“明朝后面是顺,大顺后面叫清?!”

“驻军旅馆,气煞我也!”

“这李自成南京都没打下来,说明压根没有统一全国,不过是地方割据尔。”

“我觉得不是,他大概是打了北方,建了北顺,咱们退守南方,变成南明。然后又来个清灭了顺,再灭了明。”

“如此,这清岂不是如元一般,是异族了?”

大家焦急的往下听。

【改朝换代后,清麻祖下江南,为了笼络汉人,他五次拜谒孝陵,跪九叩,写了个治隆唐宋的匾额,给它重新上了一层保护罩。】

“为了笼络汉人——好啊!这清果然和元廷一样,是个异族!”

“汉人莫非又要变成四等人?!”

朱允炆弱弱的小声插了一句:“那最后不还是宋吗。”视频里说我当皇帝就如宋一般,结果四叔不也殊途同归?

针对这句话本来有很多皇子想发表意见的。

但,有人欲言又止了:“为什么会有皇帝叫麻祖?”

群情激奋的灵堂,霎时一静。

朱元璋先和傅友德面面相觑,再和朱棣面面相觑。

活着皇帝叫祖的,一般就一位,朱棣这特殊的成祖也是靠造反和带孝子嘉靖一起整出来的。虽也有点文盲,好歹也用了不太离谱的“成”字。

这清麻祖活着,又不叫太/祖或者高祖这种开国皇帝专属称呼,难道这清朝也和他们大明一样没几代人就内部造反换人了?

若……若是这样,他得碰上一个比嘉靖还孝顺多少倍的贤孙才被封了个“麻”字啊。

也许……也可能那鞑子皇帝是文盲,不通汉字,底下的官员藏着反清复明的小心思给他上眼药,他都不知道呢。

嗯,必是如此!

我大明煌煌五百年,养士抚民,恩义非常,必有仁人志士,念我大明恩德,哪怕毁家纡难,披肝沥胆,也在所不惜。

哎!这些文人呀!怎么回事?

现在一个个的,天天都和我老朱作对,结果等我老朱走了,等大明亡了,他们倒又一个个惦念起大明的好来,甚至不惜冒着身家性命的风险,暗藏反清复明之志向?

难道还数驴子的,打着不走,牵着倒退?

朱元璋暗暗腹诽道,但无论如何,知道这“麻祖”之所以出现,有可能是文人弄权的结果,他还是很高兴的。

如此冷静思考以后,朱元璋倒是接收到了光幕这话里的其他关键信息。

“这麻……麻祖,对我的陵墓跪九叩,说我治隆汉唐,嗯,”朱元璋,“倒是有些眼力。”

老朱也是需要夸赞和认可的嘛。

若是这夸赞和认可,还是来自下一个朝代的祖宗,那自然是大好特好。

不过,若是再想想,这清廷也如元廷一般,是个异族,那原本的十分高兴,也就只剩下分了。

小民的日子本来就惨。待得异族人统治中原,莫非小民日子会变好?只会更加凄惨!

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到底,汉人对他们异族而言,不过是个四等牛羊罢了!

真不知后世子孙是怎样的废材!如此基业都能败坏!若天可怜见,叫咱老朱回到那明末,咱老朱就再让你们见识见识,什么叫做“开局一个碗,打了全天下”,到时任是什么顺,什么清,一概跳梁小丑而已,区区山河再造,咱向天再要五百年!

不得不说是父子。

因为朱棣此时也在想:

五百年了,那比马还快的战车总该造出来了吧!有了那玩意儿,就算丢了河山,给我八百战车,绕着北京袭扰之,敌退我进,敌驻我扰,岂不快哉?或者去漠北遛着他们打也行!

【到了太平天国,孝陵糟了点罪,钟山兵家必争之地,双方在坟头打架,战火殃及,残存的殿宇都焚毁了。】

这下,众人又惊了。

“先顺,后清,马上又变成太平天国了?”

“听着感觉清也和元一样,是个短命王朝啊!”

“胡虏无百年之运,倒也正常。”朱元璋点评一句,这句话,在对元廷的时候,他就说过了。

【打完架的洪秀全跑去孝陵,自称不肖子孙,希望老朱在天之灵保佑他驱除鞑虏,还我神州。

不过我们都知道,他失败了。】

众人麻了。

“这太平天国!甚至失败了,那就还是清喽?”

“不过这“天国”,听上去也不怎么样,仿佛就和那大明王、小明王一样。只知最初的造反名号,不懂得正经治国。”

朱元璋也很赞同:“确实不像是正朔的样子,手下必没有如宋夫子那般才学的文人。”

他心中暗暗想道:连驱除鞑虏都没有做到,就来拜我?也太过猴急了吧!

【再到后来,要引退的孙先生来到孝陵,向老朱禀告自己功成身退,也是非常有意思了。祭文里,他感谢朱元璋再造河山,日月重明之功,而自己,终于使民国一统,算是无罪于老朱了。】

无论如何,光幕讲这短短几句话的功夫里,大家实在接收到了太过量的讯息。

连老朱都糊涂了。

“怎的,怎的进展怎么快,又到了这个姓孙的先生?”

“孙先生……孙先生……”朱棣皱眉,“明明有帝皇之实,却无帝皇之名,这是为何?”

“清之后,太平天国,然后叫民国吗?”也有人嘀咕这点,“民国是后辈现在的朝代吗?”

“若是后辈的朝代,那肯定比清强吧!”

“顺、清、太平、民若百年,我等五百年,那后辈之朝代岂不是刚刚建立?这个孙先生是退下的开国太上皇?”

“开国皇帝就退位……他又有了一个李世民儿子吗?”

“怎么感觉从咱们开始,后面的朝代都很动荡呢。”

【可惜啊,战火还是未能停止,孙先生没能看到真正和平到来的一天,就已经去世了。】

“怎的统一了还要打仗?”

“想那清定和北元余孽一样,在边关作乱不休。”

“这孙先生要是有个李世民儿子,武德应该也很强吧,还惧怕什么清廷余孽不成?”

“不用李世民,有老四这种程度的也可以吧。”

朱棣:“……”

怀疑你们在内涵我而我也有证据。

【他在世时曾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抷土”,死后便依愿葬在了钟山。】

听到这里,朱元璋点点头。

这孙先生,虽没有真正扑灭战火,但既然统一了国土,倒也算是一个好汉。而这句“向国民乞此一抷土”,倒有些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味道,和他的胃口。

“不错,和咱做个好邻居吧。”来自老朱的肯定。

【直到我们建国后,孝陵被列为首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才算是彻底安定下来。

如今,孝陵已经恢复了美丽的模样,地表建筑也被精心修复,南京市政府现在有钱了,保护措施biubiu的往上叠。】

“啊……”大家也是失去了语言的能力。大明之后,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乱哄哄好一台大戏啊!

原来这民国,还不是后辈的朝代啊?

“顺、清、太平、民,及至这后辈。”朱橚算了算,口吃说,“五个朝代分一百年的时光吗?是不是太乱了点?”

何止乱了点。

差点都能追上五代十国了!

“我说,”朱樉又发现了BUG,他很疑惑,“为什么是后面五个朝代分一百年?到底谁说我们大明有五百年了?万一只有一百年呢?”

然后他就发现。这段话说完,整个灵堂里的所有人,霎时都用阴恻恻的眼光看着他。

那目光仿佛在说……

崽种,你再说一个字试试!

朱樉虽然时时作死,也没想马上就死,哪敢犯这众怒?当即老老实实闭上嘴巴。

朱棣有理有据的反驳朱樉:“嘉靖那不肖子孙都要搞宗庙了,太庙里怎么也有九个皇帝,九个皇帝,哪怕一个20年,都有180年,何况我与爹远远不止一人20年。再者嘉靖之后,显见也有不少皇帝。”

“不错。”向来冷静理智的朱棡也点头,“若只有区区百年,中间那个‘摄宗’又做何解?”

他此时已经把这摄宗的出现,当成自家这支重整大明山河的重要标签了。他的后代之中,可是有如光武一样的存在啊!光武若只创了个五十年的朝代,焉能名垂千古,后世流芳?

总而言之,除了朱樉,在座的众人都认为:

大明肯定有五百年,没有五百年,也有四百九十九年。当然,如果是五百多年,比如五百一十年,那就更加大好特好了——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能。五代十国,整个时代,不也就才七十七年吗?

于是,他们集体冷落忽略朱樉,把有限的注意力,无限地放在光幕透露的讯息上。

“后辈这朝代,居然修护保护咱的墓了吗?这朝代,倒是个知礼的朝廷。”朱元璋率先做出定论。

武将们也吁上一口气。

终于找到安全话题的郭英迫不及待地开口说:“陛下任贤革新,勤政爱民,创五百年之基业,除周天子外再无他人,真乃千万古一帝也!”

这称号自在朝堂上喊出来之后,就被郭英暗暗记在心底。

这是有价值的,现在,他就如此顺畅地说出这句马屁:

“不怪后世再如何动荡,多少真龙天子纷纷出世,也得来陛下陵前拜谒一番,告知陛下他们的功绩,依臣愚见,古时有泰山封禅,未来有孝陵拜谒!”

这越是英雄的人呐,越抗拒不了历史对他的肯定的。

哪怕早创立了不世功绩的八八,听得这话,也不由绽开了个灿烂的笑容。

他暗暗想:

这后辈啊这后辈。每当咱想怪你的时候,你就突然开始夸夸咱,给咱点甜头是不是?

哼,以为咱是那种,你打个棒子,再给颗枣,就会认可你的人吗!

……不过,倒正是这样,可以信信她的话。不用担心她为了讨咱喜欢,胡吹一气。

想到这里,朱元璋已经做好了接下去又要听到些打击他的话的准备了,并且大度地决定,姑且先原谅后辈,听听她到底要说些什么,再做议定。

反正听来听去,这后辈嘛,大体还是肯定他的功绩的,对他最不满的,还是觉得他束缚了女性。

虽然老朱深感自己冤枉,但这事儿,他觉得还是不和这女后辈太过计较,可以详细听听其“生产力”的内容,若是女子也能像男子一样,“生产”、“产出”,有更多的粮食,让更多的人吃饱。

他当然也会慎重考虑这件事情的。

没想到这段夸夸居然还没完,更有惊喜在后边:

【在南京市政府的积极牵头和强势宣传下,先后有两万市民游客签名支持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历经年,孝陵终于申遗成功,成为南京这座城市最耀眼的明珠,也是咱们全国老百姓的骄傲。

它附近的明代功臣墓葬群,也幸运的包含在内,被一起列了进去。像徐达啊,常遇春啊什么的,死后也是紧紧团结在老朱周围,被老朱保护带飞,还是蛮有趣的。】

老朱一愣:“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这个字……还有两万市民……”

“世界一词,出自唐朝《楞严经》。”说话的是朱柏,他既然是个道士,对佛学当然要研究研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世指时间,界指空间,乃至宇宙之意。这句话,想来是说,父皇的孝陵,被全世界所有国家一起保护着。”

“那么市民游客,”朱棣亦点头,“想来就是生活在南京的百姓,以及外地的游历之人。”

这样一解释,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

600年后,哪怕历经五个朝代,百姓也没有忘记600年前,创立了大明朝的一个小乞儿!一个小和尚!

时至那日,朱元璋依旧活在他们的心中。

便如古代的百姓,送清官、好官一顶万民伞那样,未来的百姓,也为了保护朱元璋的墓,而不懈奔走与努力。

那时朱元璋还能给与他们什么呢?只剩他们给与朱元璋了。

先时所有皇帝来拜,对朱元璋而言,都不过自豪和骄傲,他朱元璋比谁差?只有别人比不上他!但现在,这些普通百姓的所作所为,却令他红了眼眶。

“好,好!”他说,“咱记着百姓没错,百姓也记着咱!咱只给百姓滴水之恩,百姓却对咱涌泉相报!不止现在记着,六百年后还记着!咱这辈子,真没白干,没白活!”

说到这里,他们发现光幕上动了起来,先是仿佛飞鸟在天翱翔下瞰的画面,无数苍翠的树木,如绿云笼罩大地,这苍翠群木之间,有一条灰白色的异常平整的大道,大道连接着宫殿。

那金碧辉煌的穹顶,艳红灿烂的宫墙,无疑不在耀眼的天光下熠熠生辉,仿若是绿云中那颗无法忽视的金红宝珠!

正是孝陵!

将军们也终于听明白了。

他们听明白的,不止是朱元璋的陵墓,被全世界所有国家一同保护,他们更听明白了,中山王、开平王等人,生时被陛下看重,备受荣誉不提,死后,更蒙受被陛下庇护,再被全世界的国家一同保护!

他們看著光幕中的孝陵,当场,眼睛红了。

真真是荫如华盖,庇佑苍生。

哪料到到了死后,陛下还有这等更胜生时之威望荣耀?!

他们不由看向朱元璋,此时的朱元璋,简直容光焕发,一刹回春。

盖因这个消息,便如一针强心剂那般,狠狠注入了朱元璋的心中。

他老了,觉浅了,精力不济了,饭也没有年轻时候吃得多了。

他开始担心,在这个他越来越虚弱的时间里,会不会有人想造他的反?会不会有人想掘他的江山?更担心,他的儿孙们,辖不辖制得住这些骄兵悍将?

于是开始杀。

杀杀杀。

杀个血流成河,杀个干干净净!

但是现在,他知道了,有一个儿子很成才,再如何的骄兵悍将,对他也构不成威胁。

他还知道了,他老了,但也没有老,他可以不用对虚弱和死亡那么恐惧了,因为哪怕在死后,他也依然是永不令人忘怀的洪武大帝,依然庇护得住那些忠心跟他的人!

他们不负咱,咱,到底也不负他们了!

光幕还在絮絮叨叨,狗尾续貂:

【葬的远一点的沐英就有点可怜了,只是当地的县保护单位……】

平西侯真的好可怜!

【而像郭英这样葬回老家的就是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

郭英悄悄吁了一口气:我老郭还是有点排面的……

但再想想那“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又纷纷苦涩上心头,不是滋味起来。

【还有就是类似傅友德这种,墓没找到的,就没有保护了,不过据说傅家寨还搞纪念傅友德大将军的春节文化活动。】

傅友德终于明白了。

自己的眼光还应该更长远。

一世主人,生生世世,天长地久,都是主人。

主人的墓旁边,怎能没有他傅友德的位置?

进了太庙怎么算完?无论如何,也要在孝陵那整块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