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第九十四章 p8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确定了下次光幕的时间, 进去的人, 自然也要开始安排了。

前几次进人的时候,老朱还挑挑拣拣,这嫌那嫌,没想到几次下来, 老朱已经开始为人选犯愁了。

无他, 自从上回视屏结束之后,杨士奇便如之前的夏原吉一样, 倒下了。

自然,夏原吉倒是养好了, 但“束水攻沙”的法子一出来,夏原吉要忙的事情就多了, 如今, 已经被派到外地, 去实地调查情况。

茹瑺呢, 因为之前带了那份奏疏过来,朱元璋算是对茹瑺刮目相看了一回。

这次本拟带他再进去, 但派太监那茹瑺那一看。

人正伏案疾笔,连对太监的到来,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太监回去后,便把这情况原原本本转述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算是再高看了人一眼, 同时也歇了让茹瑺进去的心。

有道是贪多嚼不烂, 还是让良玉, 好好把手头的事儿给办成吧!

那么, 人选好像只剩下……

朱元璋看着走进来的蹇义。

他大吃一惊:“宜之的额头怎么了?可看过大夫了?”

只见蹇义左边的额角上,肿了一个青紫的大包,进来的时候, 他还拿着块湿帕子,在轻轻揉着额头上的肿包,不时轻嘶一声。

见了朱元璋,蹇义连忙行礼道:“陛下!劳陛下垂询,臣无事,只是因那‘知行合一’的事情,和些许迂腐不化之辈产生了些争执,大家觉得光靠说的,不能尽舒胸臆,便动起了手来……”

老朱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该如何说好……

只好对本朝文官的武德,给与深深的肯定。

无论如何,新光幕播放的时间,已经到了。

大家还按上回一样,在各自的位置站定,趁着光幕还没有亮起的时间里,闲言两句,直到蹇义入场。

就如当时蹇义让朱元璋吃惊一样。

如今,脑袋上斜贴了块膏药的蹇义踏入灵堂,也引得现场人人吃惊。

不会吧,从开始到现在,文臣都换了几个啊。

还不是正常的轮换,都是非正常的耗损呐。

看这硕果仅存的这个,也是岌岌可危的模样,总觉得,下次,也是见不到他了啊……

李景隆关切道:“蹇舍人,你这是怎么了?”

蹇义不敢怠慢,连忙回道:“谢过曹国公关心。臣无事,只是些许文斗而已。”

将军们侧目以对。

你们的文斗,是这样的文斗吗?

他们不禁想到,大明第一才子杨慎,在左顺门埋伏另外的同僚的事情……这蹇舍人,不会也是被人埋伏偷袭,至于如今这副模样了吧?

正好这时,朱允炆从外头走进来,一看蹇义的模样,讶然道:“蹇舍人怎么也和黄师傅一样,都面上受伤了?”

大家:“……”

哦——

恍然大悟。

原来是蹇义和黄子澄的中门对狙啊!

这时候,朱元璋和朱棣也先后进来了。朱元璋往朱棣身后看了一眼,奇道:“不是说让你带高炽进来吗?怎地没带他来?”

朱棣一听这话就笑了。

“别提了,那孩子最近还以为自己如果不努力跑步减肥,就要被关入凤阳监狱呢。他娘觉得好笑得紧,嘱咐我先别把我未来会当太子的事情告诉他,要让他习惯这种充满着鞭策和激励的生活。”

大家:“……”

好一对屑父母啊!将军们这样想。

好你个朱棣啊!而皇子们却这样想。你不说自己未来会当皇帝,却说自己未来当太子,这一记狠狠的马匹,拍得如此不着痕迹又如此山响呐!

最重要的是。

大家看着老朱。

老朱笑意吟吟,完全没反驳啊!

哼。他们在心中暗想。老四啊老四,你真是时时刻刻不忘标榜自己的正统!若非“正统”实在太过晦气,你只怕立刻就要占为己有吧!

伴着这各人各异的心思,只听一阵熟悉的音乐响起来,而后,他们亲切的光幕,又亮了——

【铛铛铛!一定要再秀秀友友送up的这个漂亮小镜子。形制很像南京博物院藏那个明代小型铜镜台!仙品!超好看的有木有!】

大家本来已经做好了那白底黑子“XX靖难”或者P8,没有想到,开头竟然是个视频。

视频自然是大好特好的。

可这视频,竟然是上下左右前后斜上斜下地拍一面镜子和一只兔子。

而那镜子,和兔子。

都是洪武二十五年造……

幸好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出口转内销”,否则,他们就能知道,现在这种无言,“中国人看外国人观察中国人”的感觉,就叫做,出口转内销……

如此拍着那洪武二十五年造的东西就算了。

那视频上面,还有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个放在红缎子上的镜子。

大家双手抱胸。

嗯,是面镜子。

甚至是面生锈了的镜子呢。

【为此我还特意去知网查了明朝铜镜相关的知识,在讲靖难前和大家科普一下下。

金代以后,铜镜艺术性降低。

这是由于翻砂法逐渐取代了范铸法,后者虽然纹样清晰精美但制造门槛高,前者的铸镜成本大大降低。

和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对货币需求量增大,于是大量使用翻砂法铸钱也有一定关系。】

朱元璋:“别说宋朝了,咱现在的钱也不够用,铜矿不够,铸钱的铜根本不足。否则,造什么宝钞?洪武八年的时候,我让民间出废铜,没有想到,命令一下去,百姓把自己好端端的器物给毁了,上交给官员——为何呢?肯定是一看官来问,百姓要么害怕,要么就是官逼!无论如何,最后苦的都是百姓。”

老朱说到这里,闷闷不乐。

“这一遭,咱真是印象深刻。”

蹇义在旁补充道:“所以洪武二十年,现在的秦尚书,是当时的工部右侍郎,提议再收废铜的时候,陛下便拒绝了。”

老朱越想越气:“还有那商贾天南海北的带钱,十分不便。咱就想到了如那宋朝的交子,元朝的中统钞一般,做了宝钞,没有想到,那后辈,竟说什么废纸!真是,真是气煞咱了!”

朱棣在那边想了片刻,说:“别忘了后辈曾说过,‘劣币驱逐良币’,这经济学中的学问,恐怕也是渊深海阔。后辈反对的,也许不是宝钞,而是我们运用宝钞的办法。把好事给办成了坏事。”

【总之,宋以后铜镜不再是上流社会专供,而是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但也粗糙了。元代出品的反正是纹样都不讲究,比较少。清朝呢,已经逐步流行玻璃镜了。明代是在众矮子里取高个。

以至于明朝人就在咏叹:“犹今镜不及古镜,今钟不及古钟矣。”】

“玻璃?”朱柏纳闷道,“玻璃不是透明的吗?透明之物,如何也可以当镜子?”

他是个道士。

家里总是有奇奇怪怪的东西,这玻璃,也是有的。

【明朝极为流行仿古镜,就是仿照汉朝啊、唐朝的样式,翻模制造。

明朝人搞这个,和咱们北京潘家园5块钱西周青铜器还是不太一样的,重点是抄样式,靠老祖宗的审美苟一波,而不是造假古董骗钱。

他们喜欢仿制完了以后,在外头雕刻铭文。注明,这是某某某号人物,某年制造。

没错!就是商标意识!

现如今的出土铜镜里,就能看到万历年间,有个叫任小轩的铸镜名匠,出镜率超高。任小轩牌铜镜,照亮你的心灵。

有了商标,各商户就卷起来了,我得比你家做的更精美,更有口碑,从这里也能窥见,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达。】

朱元璋:“……这也行吗。”

其实他想说,他现在让他们在后面刻名字,包括在造城墙的每一块石头上刻名字。

那自然都是为了责任到人。一旦发生事故,立刻把对方抓起来……

但总之……就这样吧……

郭英听得很认真。

他觉得这段的内容,对自己那奋身一击,牺牲自己把祖宗捧进太庙的大出版商后代很有用。且他还有更多的想法。

他觉得,现在的出版书籍,太没有花样了。

若是将老朱最近给仙机画的兔子,于那商标结合结合……嗯,当然得稍微改改……那么从此以后,大家看到那鲜明的图案,岂不就想到了自家的出版社?

郭英已经忘记了。

现在自家完全没有出版社呢。

【除了商标,还有科举类、纪事类、修道类的铭文描述。重庆出土了一个万历年间的大铜镜,背后铭文很有意思。

那是个“功德镜”,专门放在官府衙门前,传说为官清廉者在镜中会照出本人模样,而为官贪者在镜中会现出妖魔模样。

旨在提醒警戒为人官者应清正廉洁、秉公执法。

嗯……鉴于古人老早就意识到凸镜和凹镜成像不同的现象,照出妖魔鬼怪样子的不会是什么特制的凹凸不平哈哈镜吧?】

蹇义吟道:“镜凹照人瘦,镜凸照人肥——是首宋朝的诗。”

说起这些要记要背的,就全是蹇义资料库中的资料。

朱元璋对此嗤之以鼻:“挂镜子有用吗?挂皮囊都没有用。还照见妖魔鬼怪,他们的心里,只怕早已全是妖魔鬼怪,徒挂着一副皮囊而已。”

这都是老朱心底的痛啊。接着他产生了疑惑:

“这些后代人,既然处处唯物,肯定是不会用什么功德镜,也不知他们是怎么查贪腐的?若是有什么妙招,也可以教教咱啊。”

【科学家们分析了各朝代铜镜的金属成分比,汉唐时期高锡低铅,宋镜是低锡高铅。

根据合金的性质,锡含量高地质坚硬,色泽亮白,但容易磕碰损坏,不易保存修复。铅容易导致镜体发黑、难以制造精美纹饰,但优势是具有延展性,方便保存。

宋镜还在铜里加锌,组成锌铜合金,也就是黄铜,增加了强度和耐腐蚀性。

然后用锡和汞组成的磨镜药打磨,常温条件下,锡和铜表面合金化,使得镜面形成富锡的“光亮层”,提高它的照容效果。

而且,还会形成一层二氧化锡薄膜,阻止了镜体的继续氧化,让它长效持久动人。

Szd很聪明!除了水银剧毒有害身体以外,脑子真的很灵光!】

大家听得一愣一愣的。

大脑,就像是被塞入了过多的东西,导致正在迅速发烫。

“氧化?什么叫做氧化?”

“二氧化锡,又是什么东西?不是说要阻止氧化吗?那这二氧化锡,是锡被两个氧给化了吗?”朱橚小心翼翼提问道,“是我理解的这个意思吧?十二弟,你是道士,经常炼丹,你来说呢?”

朱柏久久沉默。

他试图理解。

他又久久沉默。

“总之,”他搜索枯肠,憋出一句,“如果被氧化,它就会发黑!”

朱樉也疑惑道:“有点不对啊,前面不是说蒙古人要吸氧吗?这氧气,听着应该是个好东西啊,否则怎么能吸进去呢?若是会氧化的话,岂不是肠子都要黑了?”

大家想了半天。

罢了。

过去吧。

【不过据明代冯梦桢的《快雪堂漫录》载:凡铸镜,“每红铜一斤,加锡五两。”《天工开物》也说,铜用锡和,不用倭铅(锌)

可见在仿古潮流下,明代仍然还是提倡铸镜加锡。】

“哦!”大家恍然大悟,“原来锌就是倭铅,直接说倭铅就好了啊!”

朱樉直接问:“这倭铅,是日本那边的铅吗?”

蹇义摇头:“倭铅并非产自日本,而是因为性猛,又似铅,故而称之为倭铅。”

【PS,关于老朱一家的名字为化学元素周期表翻译做出了贡献,这个说法不准确,他家子孙取名占了表格的六分之一左右。可以看一下这张图】

那他们已经看腻了的兔子和镜子终于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表格,表格上有许多字,字的旁边,是不认识的大秦字母。

这便是那后辈所说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了吧!

这下不用再说,在场的任何一个人,都知道这是极为重要的一张表,上面的东西,虽然现在还不懂,但只要弄明白了,肯定是受用无穷的。

于是,早有准备的太监,已经在奋笔疾书了。

蹇义同样,也是拿出自己的纸和笔,开始快速抄写起来。

“原子序数,原子量,电子,电子层……”朱权喃喃道,他率先注意到那个图中央的示例,接着去看了那个表格。

“那个原子量,是原子的数量之意吗?这些元素好像是按着原子量从小到大来排列的。”

经朱权这么一提,大家都注意到左下角那有着一长串小数的原子量。

朱橚疑惑地问:“啥意思,金属的重量?我只知道同样大小,金子比铜重。这上面,金的原子量也比铜大。”

朱权感觉好像是那么回事,又好像不是那么回事:“不知道,我也不是很懂这个电子层什么意思,我拿着金银铁的时候没感觉被电过……”

朱棣倒是注意到了别的地方:“它说*号的是人造元素,我原以为是铜和锌加在一起唤作黄铜,但看他们称黄铜是铜锌合金,想来其他金属加在一起,也是类似的xx合金命名法,这元素就是一种事物的最本质称呼。那……后代人是可以生造一种本质之物吗?这上面的金属已经是我从未见过之多了。”

朱元璋疑惑:“是啊?我咋从没见过那么多金属,难道是我们平常采矿太不注意,把许多不一样的矿混在一起了?”

他顿了顿,又做出了智慧的总结:“总之!化学该是教我们怎么挖矿,怎么辨矿吧。”

朱棣提醒:“那上面还有很多气字旁的,想来还有很多不同的气。”

朱元璋生气了:“什么呀,你连肠子有没有被氧气弄黑都不知道,如何去捕捉这虚无缥缈的气,先挖矿吧,都挖矿。挖矿比较实在。”

朱权啊了一声:“这原子量不是重量吧,我看有个氡气原子量比金还大,空气如何比金子重?”

然而已经没人理他了,大家自觉默念,挖矿,挖矿,挖出铜矿有铜钱,挖出银矿有银钱,挖出金矿有金钱!

【但除了“钛”和“铕”两个字出现较晚,其他都是很早就有明确出处。

译者的基础命名逻辑是依从古已有之的按古代的来,没有的按拉丁字母相近音从字典里找。

老朱家爱取五行生僻词,和翻译家们一样爱查字典,体量又大,所以重合较多。

把朱元璋戏称为化学元素周期表之父,都过于抬举他啦,开头20种元素,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里头,他能认出5个吗?莫要碰瓷门捷列夫大神。】

老朱一听,那叫一个肝火乱冒。

“谁说咱不认得?咱谦虚两声,你倒以为咱真的是文盲了?要知道,咱从布衣开始,便好学不倦,如今,也算是无知到有知……”

说着,他开始辨认那复杂的文字。

氢氦锂铍硼……

……

“……硼砂!”第一行中,朱元璋断定了最后一个字。

碳……

朱元璋开始破防,他大喊一声:“这碳,你以为你加了个石字旁,我就不认得你了吗?你就是炭!”

“那第段,铝字,谁又不认得了!”

至于后面的那个磷,朱元璋觉得自己也认得。

他冷哼了一声,延用有效办法:“那磷字,一定就是燐火的燐,只是后面把它给改了而已。”

大家觉得……觉得老朱不愧是大明开国皇帝啊。

主打就是一个自信。

“四个了吧!最后那个硫,我也认识!硫磺的硫而已。”老朱算出五个,既松了一口气,又洋洋自得,“咱就说,咱虽然谦虚,肚子还是有点货的。”

大家情不自禁,开始鼓掌。

老朱也是受之无愧啊,点点头道:“嗯,这化学元素之父,咱当仁不让。剩下的,就靠你们了。你们按着你们的名字,带木头的研究木头,带石头的,研究石头,一人研究一个元素去,咱不只是你们这些元素的父亲,还是祖父,老祖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