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第一一六章 靖难野获编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唉!”

同时叹气的, 一个是郁新,一个却是朱权。

这两位同时自那挽联之中品出了许多消极与悲凉,这才发出了如此情不自禁的声音。

“这蠹鱼, 虽一生徜徉于书海,证明了诗人爱书, 可却又是破坏书籍的那个害虫。”

“真是讽刺至极。”

【我们大概了解了一些明末遗民的状态,重新把视线汇聚到作者吕熊的父亲吕天裕身上。

吕天裕守城兵败被俘。

他长得满脸大胡子,又很懂北方口音, 于是骗对方统帅说, 他老家在辽阳,自己不过是作客至此。

清军将领试了试他的武艺, 发现他耍刀耍的虎虎生威, 就很喜欢, 忍不住要收他。

吕天裕糊弄道, 我得禀明父母,才能受职呀。

等到渡江时, 找了个空隙跑掉了。

此后行医隐世,以周贫济困为己任, 在71岁洗澡时不小心摔倒去世了, 留有一子,吕熊。】

大家一时沉默。

既想称赞这吕天裕实在有几分聪明劲儿,又觉得,那对面的主帅, 实在有几分蠢笨劲儿。

老朱嘟囔:“要是咱,当场给给他纸和笔,叫他写封书写,当场派人送回去。”

朱橚拍马屁:“还好那清军将领, 不像爹你这般聪明。”

但老朱并没有觉得被拍到。

因为这真的太简单了。

【这短短记载于《昆新两县续修县志》的人物小传,刻画了又一个如顾炎武一般的义士遗民形象。

他的思想,必定深刻的影响到了作者吕熊。

那,《女仙外史》究竟讲了什么呢?】

有了前面那么长的铺垫,郁新已经完全被折服了:“那一定是个乱世之中的慷慨悲歌!听这《女仙外史》的名字,应该是主写女子的吧?也不知里头,究竟有多少我大明坚贞不屈、傲岸铁骨的奇女子!”

嗯……

大家陷入了沉思。

其中,尤以朱棣为最。

他没有记错的话,这本《女仙外史》是靖难题材。但靖难听到现在,好像其中的女子,只有王妃带着北平诸妇女守城?

难道……

他突然支棱起来了,脱口而出:

“这《女仙外史》的主角,是王妃与我?”

“啊?”大家愣住。

中间是不是跳过了好多集?

朱棣却陷入了自我的迷思之中:“若是这样,倒不妨听上一听。要是将王妃比做天上的仙子,也是极恰当的。”

这话一出,老朱都歪了歪嘴。

腻歪。

【却说考虑到元朝的命数已尽,人间遭到了三回兵灾,如来、上帝、三清道祖等大佬已经派了金宿下凡,平定叛乱。

现如今又准备派天狼星下界。

嗯,这个金宿估摸着是朱元璋。而天狼星呢,就是我们的男主角——朱棣!】

“果然!”朱棣笑道,“这吕熊,是个思着我们大明的好百姓呐。”

朱元璋也暗自点头:

咱是那金宿,长庚星,也不错。

“可是,”郁新有文化人的自我修养,“天狼星,是主侵略的恶星……嗯,还指代入侵的异族。”

一盆冷水,泼到了朱棣脸上。

朱棣的笑容消失了。

朱橚说:“那个,也许当时作者并没有想那么多?”

大家知道朱橚在为朱棣挽尊。

而朱橚还像一只翻车鱼那样,试图努力翻回正轨:“都说射天狼,也许他也只是在表达四哥的箭术很高超,打仗很厉害。”

朱棣:“……”

可是射天狼的意思是,天狼星被射了。

他叹了口气。

算了,别解释了,越描越黑。

【这朱棣,垂涎嫦娥仙子的美貌,偷偷潜入对方宫殿里,埋伏ing,看到嫦娥,就冲出来一把抱住,要强X。】

大家:“噗!”

这次,不管喝茶没喝茶的,都喷水了。

朱棣:“¥%……#”

他终于撸直了舌头,愤怒道:“能不能用天狼星指代,不要用朱棣指代!那天狼星,甚至没有下凡!我还没有出生呢!”

回应朱棣的,是一点不遮掩的哄堂大笑。

【恰好另二位仙子路过,想要制止。

朱棣大言不惭的说道:“我,可是要做34年太平天子的人,正缺个皇后,嫦娥你今晚就和我成亲,咱俩一起下界,二位仙子不如也来做我的东西二宫,何必守寡呢?”】

朱棣怒火中烧:“我的王妃只有一个!才不是那什么麻脸嫦娥呢!”

郁新当场打了个寒颤。

时间已过去了十天有余,他却还没有从那噩梦中清醒。

朱允炆则抓住了这段话中最重要的槽点,奋起说:“四叔哪里当了34年的天子,明明只当了22年就死了!”

朱棣向朱允炆投去死亡射线。

但朱允炆一点不在意,甚至刀尖起舞,补充说明:“而且一点也不太平啊。从头到尾都在打仗呢。”

【啊……up陷入了沉默。

因为这文主线是,嫦娥下凡投身成女主。

女主带着一众如聂隐娘、公孙大娘等的奇女子、和各路神仙、手下诸男女,保护建文帝,帮助建文旧臣打朱棣。

众人以济南为新都,和朱棣展开了长达22年的争战对抗。】

这一下,原本还在和朱棣,大眼瞪小眼,瞪成乌鸡眼的朱允炆,一下子,笑了。

笑得脸上开了朵花。

别提多开心了。

“建文22年吗……嘿嘿。”

朱棣:“……”

说到打仗,朱棣脑子就清醒了。

朱允炆嘿嘿笑,他也嘿嘿笑。

一边嘿嘿冷笑,他一边想:谁要去打济南,济南有什么用,还当成国都,哼!这种兵事,对于不知兵的人,懒得说,说了也是对牛弹琴,了无益处。

【梗概非常QD历史了。

up半夜随便点开一章,就看到建文5年四个字,垂死病中惊坐起。

好怪,再看一眼。

更炸裂的是,女主叫唐赛儿!

而唐赛儿,她在历史上是永乐盛世里,最出名的那个白莲教农民起义的头头啊!!!

就很难评……】

朱棣:“……”

大家:“……”

朱棣放弃了:“看来,史书上的江南文人,还是比不过中的江南文人啊。历史这个题材,真是限制了那些江南文人的想象力。”

而朱允炆接话说:“啊,我真没有想到,原来这唐赛儿,是这样一位奇女子,也不知为什么,和四叔作对的人,总要来帮我。”

若是此时,朱允炆手中有面镜子,搞不好,他当场就得揽镜自照。

看把他给美的~

【唐赛儿,一般来说,我们历史课本上讲永乐治世是绝对绕不开她的,各位友友多少也对这个名字有些微印象。

她的存在,象征着封建王朝的所谓“盛世”背后下,仍然有无数的老百姓被沉重的赋税压得喘不上气。

近几年有一些论调,说唐赛儿起义的范围并不大,只局限在山东,进而认为这是阶级史观下的片面夸大,过于强调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和女性领导人的特殊性,进而诋毁朱棣的治世。

嗯……虽然Up挺欣赏朱棣的,但这种论调,恕up绝对无法苟同。

如果唐赛儿起义真如这些人口中的渺小,何至于历史上的朱棣需要亲自微操指点打仗?

我们先从明实录来看看这短小的记载吧。】

朱棣听到这段,心中又凉了凉。

这up,如此说,岂不就是说,下一段里,他无论戏里戏外,都是那反派天狼星?

我罪不至此吧?!

朱元璋却从这种搞笑的故事里,看到了一点。

“农民起义的正义性……阶级史观……”他低声呢喃,“原来如此,所谓不能背叛自己的阶级,在后辈眼里,她们看待历史的方式,永远站在被统治阶级一方。那么,对我得国最正的评价,也是源于我当初参加红巾军……竟不是因为我亲手打下天下吗?红巾军,若是用她们的话来说,该叫红巾军农民起义。”

郁新打了个寒颤,他刚要说什么。

朱元璋冲他摆摆手:“别说了,既然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就该想日后这天下与匹夫的关系会更深刻,更密切。”

【永乐18年2月11日

山东蒲台县(今滨州市南蒲城),一个叫林三的平民之妻,唐赛儿,好佛经。

她自称佛母,在益都、诸城、安丘、莒州、即墨、寿光各地宣传,“能知前后成败事”——就是有预言能力,且能剪纸为马。

很多人就信了,刘信、刘俊等纷纷从之。】

“荒谬。”郁新直言道,“不过欺骗那愚夫愚妇的说法罢了。”

“可是人就是想要一个盼头。”朱元璋却认真道,“这唐赛儿,给了那愚夫愚妇一个盼头啊。她便是简单地对你说,‘你这辈子做牛做马得越狠,下辈子安享富贵得越多’,也会有人信,信的人还多多的。”

为什么呢?

因为朱元璋当初便是这做牛做马的人。

【有学者认为,实录所罗列的依从之人,不能简单的定性为唐赛儿的手下,他倾向于,此为山东诸地各小股力量的联合起义,唐赛儿是其中的中心人物。

Up比较赞同,唐赛儿占据益都卸石栅塞,仅500人。而第一回奏报的整个起义范围已波及7个县。差不多是咱们现在山东省面积的1/5。

面对叛乱,青州左卫指挥高凤第一反应是率兵围剿,没想到被对方借夜色干趴了,高凤战死。

负责行政的各位文官反应过来,就赶紧派人招降。】

朱棣一时微微变色。

撇开那《女仙外史》里头说的那狗屁倒灶的事情,这现实中的唐赛儿,却真是有些东西的。

【根据《饱翁家藏集》记载,唐赛儿占据卸石栅塞前,本来是带着100+的老家滨州人,想先攻克本州州府,焚毁城池,劫掠马畜。

不料,计划泄露了,滨州城没打下来,只好转道去了青州的益都。

抵达益都,人数从100+变成500,追随者有之,还未到一呼百应的局面。

我们单纯从纸面人数看,唐赛儿的力量似乎不强。高凤马前失蹄也许是大意,也许是他本人能力不强,对吧?

换个人去镇压不就得了?

皮毛之藓嘛,最多占据山寨地形,有点难,可到底也才500人呢。】

朱元璋一边听,一边点评道:“既然一开始泄露,说明他们一开始的组织,并不是很严密,确实是草头班子拉起来的队伍。但在前期有挫折的情况下,人数不减反增……”

老朱摇头。

剩下的所有话,便在这摇头之间了。

【然而,我们花费了无数笔墨去描绘的军事天才朱棣听闻战报,和唐赛儿不愿投降的招谕结果后,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极为意外的决定。

2月28日

朱棣命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指挥佥事刘忠为副总兵官,带兵前往镇压。

所领之兵,非是当地卫所,而是拱卫京师的“京营”。

这个京营可不是堡宗的京营啊各位,那可是随朱棣北伐的绝对精锐。且,后面他们还得继续参加北伐呢。

而柳升更是绝对的重量级将领。

他原是燕山卫百户,在靖难里颇有战功,接着随张辅征战安南,领水师,大败敌军,俘获黎氏政权的尚书阮希周等人,后于奇罗海口,夺敌舟300艘。

因为安南之功,他得封安远伯。

柳升不但有水战战绩,还随朱棣北伐,领重要的神机营,大破阿鲁台,封为安远侯。】

“柳升!”傅友德记起来了,“是不是那永乐十九年,领中军马步队、大营围子手、神机营的那个人。”

耿炳文也记得清楚:“当时张辅的站位,都不如这柳升重要。”

毫无疑问,这人是朱棣信任之人。

【朱棣选他是深思熟虑的,相较于其他的将领,他在永乐7年,曾在唐赛儿起义地点附近——即,青州海面,领水师打击过倭寇。

主帅,既有资历,又熟悉当地情况。

军队,精锐。

可以了吧,大炮打蚊子虽浪费,但谨慎点,总没错。朱棣竟然还不放心,连着远程微操发了好几条敕令。

真是重视重视、再重视。】

朱棣听到这里,倒是微微松了一口气。

他觉得,自己既然这种重视,那是应该能够处理好唐赛儿这件事的。

不至于出了那种马前失蹄的情况。

但他转念一想,如果只是区区五百人的起义,又怎么会上得了那后辈的历史课本呢?

竟还和我的永乐盛世密不可分!

这样分析一番,他心中复又凉了下去。

看来我就算如此重视,也没能将其控住啊。

【我们横向对比一下他老爹朱元璋面对农民起义的情况。

洪武30年1月,陕西汉中府爆发了一次农民起义,由胥吏高福兴、平民田九成、僧道李普治共同策划。

口号基本cpy的朱元璋起家,什么田九成自称汉明皇帝,建号龙凤,高福兴自称弥勒佛etc】

老朱听得这里突然一愣。

再掐指一算,现在才洪武二十五年啊!

他这时候不怒反笑,是真的开心,好难得听到一个可以当场就办了的事情啊:“哼哼,陕西汉中,高福兴、田九成、李普治是吧?除了田九成难找点,其余两个,现在就给咱派人过去锁拿他们!”

这……

郁新担忧:“皇上,无缘无故之下,就锁拿他们,如何堵这天下悠悠众口啊?”

当然,其实根本不存在天下悠悠众口。

但他觉得,不能让老朱太过放肆。

老朱瞥了郁新一眼:“哼,若是杀了,倒叫后人说咱老朱是个昏君。迁徙吧,索性派他们去西天好了。也许出去逛了一圈,开了眼界,就不会再信什么弥勒教了。若是由此改信物理化学真君,咱老朱,真乃是个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辈了。”

【S,同属于白莲教性质的起义,同样被人告发,汉中卫派人围剿,李普治被抓,田九成等带着千余人,由汉中、巩昌转移到沔县继续起义。

朱元璋派我们的老朋友耿炳文、郭英前往镇压后续,带的兵是当地的陕西、四川兵马。

理论上,陕西军务是需要秦王挂名的,但朱樉练废了,号也被封了。朱元璋不再信任秦王守塞,17岁的二代秦王朱尚炳被老朱你还小为借口,让他围观巡逻即可。

某种意义上,秦王一脉在洪武30年时,已彻底丧失了军权,朱元璋更信任耿炳文和郭英两个将军。】

耿炳文和郭英,这是突然感觉到了意外之喜。

本来靖难之中,已经没有了他们的故事,他们坐在这里,日常如同透明人,偶尔如同小丑,总之,十分不是滋味。

但是没有想到了啊!

忽然之间,天降故事,又把他们带出来了。

他们不觉挺挺胸脯,在朱元璋面前,展示自己的龙马精神,虽一句没说,但身上的每一根头发丝,都在向老朱宣告:

陛下,看着我,看着你的平叛大功臣!

无人在意的角落,秦王朱樉破了大防:这就二代了?二代了?虽然早知道这时候该是二代了,但是,爹真的一点都不在意吗?

就没有在意了吗?

啊?!

【耿炳文、郭英不是从朝廷特地派过去的,他俩本来就在陕西附近练兵防备蒙古人,于是就近原则,朱元璋就让他们负责了。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高福兴等人行盗贼之事——就打游击嘛,很难抓。人数,逐渐从千余人,发展到四五千人。

小插曲,恰逢方孝孺从汉中府学教授擢升为蜀王朱椿世子的教书先生,他在文集里写道。

“是日闻,畧阳县被焚,畧阳去沔一百余里,浮言相惊,居人坐以待旦未可行,欲冒险前进,恐怯懦。”

嗯,他被这架势吓得不敢上路去四川了。】

大家一愣:啊?还有方孝孺的故事啊?

朱棣赶紧抓住机会,嗤了一声:“胆小。”

朱允炆说:“四叔,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谨慎也并未有错,毕竟不是人人都如你这天狼星一般的。”

朱棣:“……什么叫做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他不是一直立在你这堵危墙之下吗?”

叔侄两两两相望,互相破防。

而蜀王朱椿则在他那小小的角落,思考着:这……方孝孺竟当了我儿子的老师?这,我是不是得换个老师?

虽朱椿一句话没敢说,老朱却看透了小透明儿子的心思,提点道:“浙东夫子那帮人,听听他们学问,倒是没什么问题。只要别真信他们治国那一套……嗯,反正你也不用治国,这点危害,对你而言,也就等于没有了。”

朱椿:“……”

【朱元璋2个月后,认真起来了,认为四川、陕西“山深道阻”,不能随便剿,诏狭西都指挥佥事吴旺将兵15000、四川都指挥佥事俞琪将兵18000,共33000人同去。

大手笔,却一直镇压到了这年9月,才把高福兴等人抓住,前后历时8个月。

事情完了吗?

没有。

按万历野获编记载,金刚奴等小头目依然在逃,他在洪武初年就一直于陕西沔县等地传播弥勒教义,后与高福兴等人合势,完全剿灭要到永乐7年。

Up怀疑,此事件,及此事件与朱元璋发家的99%重合宣传口都给了朱棣100%的教训和经验值。

让他察觉到了苗头,就不愿意放任这种在底层民众太有影响力、传播力的宗教肆意发展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