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双生花

红楼之双生花

别离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戴语与薛言在重庆见钟文涛庄晓时,郑家派了人来接黛玉。

黛玉去了,才知道陶家兄妹都在。

郑夫人先告诉黛玉:“你姐姐与陈家父母都见过了,亏得玉儿让她做的那些礼物。”

陈家夫妇上京来,一是送聘礼,二是谈婚期,黛玉是知道的。也因为这个缘故,陶琇莹在准备给二老的礼物时,黛玉给了不少意见。既然陈家夫妇如此重视,本来陈大人任满,省亲家要回祖籍去祭祖,先直接来京里,这诚意可以说是满满。

陶琇莹不擅长针线刺绣,还是接受黛玉的建议,亲自做了各式针线活计。毕竟,对于陈家夫妇来说,未来儿媳妇送针线,才是最显诚意的。

黛玉听明白了,陶琇莹送的礼物显然讨了陈家老爷太太的喜欢,见陶琇莹脸颊微红,笑着向陶琇莹道:“那就是要恭喜姐姐了。”

“恭喜不恭喜的,我们今儿叫你来,是有事儿与你说呢。”陶琇莹拉着黛玉,“你表妹明儿从码头走,你想不想看看去?”

黛玉略一愣,然后摇了摇头:“朝廷答应了家人去,只是名额有限场地也不宽敞,且我和四妹妹又是闺阁女子,自然是不能去的。”

陶琇莹看了一眼自己一直没有开口的哥哥,冲黛玉笑道:“石头山上,能看到码头的情形呢,明日一早,你去不去?”

黛玉吓了一跳,她虽然来京城这么多年,也就上一次同陶家兄妹去过灯市,可这一回情形却不同的。

黛玉下意识的先抬眼看郑夫人,郑夫人只是含笑看她们说话,神情之间显然是赞同的。

陶琇莹又在一旁就继续怂恿:“走嘛,你若是不去我哥肯定就不陪我了,我可想去看一看了,我们到时候在石头山上,那么早不会有人看到,且还都是男装,怕什么。”她一边说还一边抓住黛玉的胳膊摇晃:“哥哥还亲自去实地勘测过,确保可行,我们这才急急来了姑妈家里。”

“那,母亲要去吗?”黛玉还是略有些犹豫。

“我就不去了,你们去吧,我让你父亲的长随陪你们去,不用担心。”郑夫人笑着说:“你和浅哥儿是名正言顺的未婚夫妇,过完聘礼,秋天里就要成婚,一道出门,不算违背规矩。再说,我虽不去,但是家里两个小子也是要跟着去爬山的。”

郑夫人都这么说了,黛玉这才向着陶琇莹点了点头。

陶琇莹欢笑地拍手:“这才对嘛。你放心,肯定不会惹起官家的注意,离得挺远的。”

陶浅:“你别听她胡说,哪里远,只是我们在山顶上,送亲的队伍在山下,时间我都打听好了。明儿我们用过早膳,就出发。”

京师城郭外没有高山,石头山距离码头已经有些距离。送亲的队伍选定了时辰,黛玉他们五个人更要提前。

郑家的两个小哥儿,这次被郑夫人打发来,说是“若玉儿走不动了,你们做兄弟的,可不就该出点力气”。

两个小哥儿平日学习繁重,难得有这样额外的休息日,能出城游玩,十分欢喜,自然满口答应下来。

初夏清晨烟雾蒙蒙,并未下雨,可空气却是潮湿的。桃花落尽杜鹃红,虽然春天结束了,山上却有层出不穷的花木,应接不暇的美景。

陈家公子居然在山下等他们。

黛玉看着陶琇莹,什么都没说,只是笑笑,陶琇莹就不好意思了。悄悄凑到黛玉耳边说:“是陈太太叫他来的。”

黛玉:“这是好事啊。”

陶琇莹眼珠子一转:“是啊。”

上山的路还算好走,只是黛玉并无心思赏景,哪怕这两年听从戴语的建议,每日都锻炼,爬山还是挺累的,再看陶琇莹,也跟自己差不多,喘气喘得急了,脸也通红。

陶琇莹:“看不出来啊,你体力还挺好的。”

黛玉笑了:“我每天都要打一段五禽戏,除非落雨天,不然每日早晚都要散步,走够一定的数。”

陶琇莹:“确实,你身体比当初我们认识时好多了。”

是啊,黛玉心想,去年一年,几乎没生过病,连咳嗽也很少犯了。

这样早,根本没有行人,山林幽深,听见鸟鸣,听见他们走路的声音,还听见风声。略有几分凉,风吹的人越发清醒。

终于登上山顶,陶浅熟门熟路,领他们穿过一条都不算是路的林间小道,七拐八绕,然后就到了一块凸出去的很大的平台上,天然的岩石平台,正好在码头上方,只是隔着一座山的高度。虽然不算是完完全全垂直的距离,可也差不了多少。

黛玉将码头上的情景一眼看得分明。

码头上早就装点过一番,红绸飘扬,看起来分明是喜气洋洋,那搭建起来的棚子,底下已经有好些女眷,或坐或站,个个盛装,却又带着肃穆。隔得那么远,虽然看不清各人的表情与面容,但黛玉分明看到了贾母,是王熙凤与宝钗搀着。

她无法知道,贾母这会儿是因为痛心才无力独自支撑站着,还是别的缘故。对于探春的远嫁,如果说荣国府里谁都有责任,可贾母,一个年纪七十余的老人,又有什么错呢。她已经想方设法,想扶住这座将倾的大厦,奈何儿孙不争气。

过了好一会儿,新娘子的探春才终于来了。

黛玉的眼泪滚落,满眼泪水,模糊了视线,却也看见了码头上的探春如何跪拜,拜别。

看着探春一步步走下长长的台阶,走向那红绸满扎的婚船,登船,起锚。

探春站在船头的甲板上,冲码头上的亲眷挥手,黛玉也不自觉地举起手来,只是,恐怕探春也无法知道她在这里送她。

别离的时刻终于来临,相见时难别亦难,三妹妹这一去,今生也不知道是否能再见了。明明隔着那样远,可黛玉却能感受到深深的离别之意。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黛玉想起那时候作菊花诗,三妹妹的残菊中的最后一句,情不自禁念了出来。

方才起,陶浅便带着几人避开了一些,怕黛玉因他们在旁,很不能倾诉情绪。

陶琇莹是看船都开到江中心了,才过来,不想听见这一句,只觉得很伤,忙问:“这是妹妹的诗?”若是,也未免太伤心了。

陶浅不放心,也紧跟着过来,黛玉摇了摇头:“不,是我那位三妹妹的诗。当年我们姐妹几个见菊花开的好,联诗咏了一回菊,这便是她写的。”

“你的这位表妹,看来是个大气之人。”陶浅心里想着,他本不信命数的,只是这位贾家的姑娘,早年便写了这样的句子,与当下何其相契,兴许真的冥冥之中自有定数,默默回味这一句,又想开解黛玉,只是他也知道,这种伤别之事,尤其是贾家的姑娘此去,还担负着另一重责任,实在无法轻飘飘地说还能再见这样的话,只得说:“她这一去,定要成一个巾帼英雄了。”

黛玉心里叹息一声,是啊,探春早年便说过,但凡她能出得去,自会去挣一番前程。可如果能够有的选,谁又真的愿意背井离乡,去当这个和亲的郡主呢。只是陶浅的好意,她也不能不理会:“唯愿如此,方不辜负三妹妹的一番牺牲。”

太阳越升越高,船队远去,直到消失在视线。山林间阳光洒下,飞鸟蝴蝶热闹穿行,山间渐渐也有了人声。

“回去吧。”陶浅见黛玉几乎要落下泪来,提议道。

黛玉收起满腔无可名状的情绪,点了点头。

从山顶下山,沿着石头台阶蜿蜒向下,两旁的草木葱翠茂盛,处处可见杜鹃开得热闹。可黛玉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伤心之中,仿佛什么都看不到,什么也听不见。

“小心脚下。”陶浅的声音将黛玉惊醒,抬头才见陶琇莹已经走在前面去了。

“有树根,小心别被绊倒。”陶浅见黛玉仍旧有些呆呆的,又出声提醒。

他的声音平稳而且干燥,黛玉不免多看了陶浅一眼,他似乎总能给人安全可靠的依赖感。这样一想黛玉忙就低下头,垂着眼睛,长长的睫毛挡住了双眸中的光芒。

黛玉没有动,陶浅自然也不动。

跟着他们出来的两个长随是很有眼色的,这会儿正远远在后头跟着呢,见小主子们不动,他们也就停在那里。

“别想了,你那妹妹下定了决心,选择了她觉得正确的路,这样就够了。”陶浅劝解道:“事情机密,我所知不多,从祖父那里套来了一点消息,天子很是欣赏你妹妹这番大义,安排了不少密探暗卫,也亲口交待,要尽量护周全你妹妹的。”话语一转:“其实,贾姑娘去和亲,是件好事。至少,待南安王府的辅国公回京,到时朝廷追究战事失利的责任,甄家之前的案子牵连了许多京中的勋贵人家,天子必定是要让彻查的,荣国库这些年虽没落了,可当年他们一门两国公,军中人脉还是有不少,多少都有些牵连的。贾姑娘这一去,不仅护住了她的父母兄弟,也保下了荣国府。”

黛玉一听,身子不受控制地颤抖:“难道三妹妹不去和亲,荣国府会被抄家?”自打认识戴语,她就听戴语说了关于荣国府的种种揣测,只是都做不得准,这两年,她看荣国府也收敛了很多,连王熙凤往年犯下的事情也都花了银钱去抹平,她以为……

是了,是了,如果不是有什么缘故,单单是为着家里的门楣,老太太疼探春虽比不得她,可也是府里待探春最好的,何必舍了探春去和亲呢。

“抄家还不至于,宫里头还有一位娘娘呢。”陶浅说:“只是荣国府也有不少违法乱纪之事,伤筋动骨是极有可能的。主要还是他们家没有子弟出来,光靠政公一人,要是被查,翻出事情来,政公只怕也要丢官去职。”

黛玉:“难怪,难怪,我说呢,三妹妹虽有志向,也不至于真的愿意背井离乡,我在府里生活了这么些年,她虽处处遵太太为母,我却知道,她私下里一直悄悄补贴赵姨娘和环儿的……”

陶浅:“她此去当是无忧的,天子开了私库,内务府去料理的,给她母亲和同母胞弟办理了一处庄子、两间铺子,皇后娘娘又添了一千两银子,想来今后这母子二人不会再短缺银子。”

黛玉泪如雨下,身体颤抖,几乎站不住。

陶浅犹豫了一下,终究伸出手,揽住了黛玉。

为您提供大神 夏知念 的《红楼之双生花》最快更新

别离 免费阅读.[www.]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