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大炮传奇

傅大炮传奇

第8章 住在英敛之家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傅斯年是第一次出远门,更是第一次坐火车。

在去禹城的路上,他一直在想,这火车是什么样子?他倒是听爷爷说过,火车很大很长,车轮在铁轨上走。但到底是什么样,他真的很好奇。

在站台等车的时候,他终于见识到了,只见一个顶着大烟筒,冒着白烟的一个大怪物,呼啸着咆哮着朝他而来,他吓坏了,第一个念头便是调头就跑。但是,旁边伸过来的一只手快速抓住了他的胳膊。

他知道是谁的手,他为自己的失态而愧疚,只觉得脸颚发烫。偷眼瞄了一下身旁的侯延塽,只见他正漫不经心的看着什么,好像刚才什么都没发生,好像他什么都没看到。

几年后,他读到了俄国作家契柯夫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讲的是一个土里土气的小地主,和他的朋友到一个非常讲究的人家去吃晚饭。那家人真的是太讲究了,无论是饭桌还是客人坐的椅子,都罩着雪白面罩。无论是碗,餐具,还是每一道菜肴。

小地主可能很少出席这样的场面,有些紧张。当女主人给他上汤的时候,他不小心把汤撒在了雪白的桌布上。

小地主无地自容,他不知怎么办好。但,女主人好像什么也没看到,又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

他很快安定下来。

回家的路上,他深有感触的对朋友说:“真正的有教养,并不是吃饭时不往桌子上洒汤,而是汤洒了装做看不见。”

傅斯年读完这个小说后 ,不知为什么,脑海里浮现出在禹城等火车的这一幕。他想,或许在那个时候之前,侯延塽有可能看过这个小说。

到了天津后,开始,他主要是住在了英敛之的家里。

英敛之:名英华(1866—1926),敛之是他的字。满族正红旗人。简署敛,号安蹇,安蹇主人、安蹇斋主,晚号万松老人、万松野人。香港《大公报》创始人。www.youxs.org、著名小品演员宋丹丹的前夫,导演、演员、制作人英达的太爷爷。

英华幼年习武,弱冠才发奋读书,涉猎甚广。信奉天主教,赞同康梁变法维新主张。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英敛之在天津法租界狄总领事路(今张自忠路)创办了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之一——《大公报》。1906年,报馆迁至日租界旭街(今和平路)四面钟对过。英华以敢言直言著称。在《大公报》创办初期多次批判慈禧太后、袁世凯等。

英华只活了58岁,却干了3件大事,一是创办《大公报》,二是创办北京辅仁大学,三是创办香山孤儿院。在生命的晚季,英华隐居西山,只参加过一次洪水赈灾。1926年1月10日,英敛之因病逝世。

英敛之家住在五大道南京路与马场道交会口,这是天津小洋楼最集中的地方,有上百幢世界各种风格的建筑,属于英租界。许多军阀、政客、皇亲国戚都选择天津营建私宅。天津离北京很近,又得到外国租界的庇护。他们在这里策划阴谋,评论国是,一伺机会,便东山再起。

英家住着一座三层小楼。院墙是实墙,院内花木遮翳,掩映楼窗,有极强的私密性,隐蔽性。三楼是英敛之夫妇的卧室,二楼是他的书房和客厅,一楼是厨房和用人的房间。傅斯年就住在客厅旁的耳房,一间不足九平方米的小屋。

侯延塽毕竟年长傅斯年二十五岁,也是从小地方出来,见大世面没有几年。他对傅斯年这样的刚进入大城市的人,自身有切身体会。他心很细,想得也很周到。临分手前,他带着傅斯年到卫生间里,教会他怎样用抽水马桶,淋浴等。傅斯年可算是开了眼了,感觉自己像是到了另一个的世界,又感觉自己在童话故事中,这世界上还有这么干净的厕所吗?

他很感动,心想幸亏侯延塽想得周到,否则自己说不定会闹出什么笑话。

侯延塽离开英家时,傅斯年很是不舍,他把侯延塽送出很远。路上,侯延塽告诉傅斯年,尽管安心在这里住下,英敛之和他是特别好的朋友,他和他的夫人都是很好很好的人 ,一定会对傅斯年很好的。傅斯年说,虽然刚认识,但他看出来了,这家人对人特别好。

临分手的时候,侯延塽给傅斯年留了些零钱,让他遇到什么难事时,可以应应急。两个人分手后,傅斯年不舍的目送着侯延塽。

侯延塽是他父亲的学生,按辈份两个人应当是平辈论交,但是,傅斯年宁愿叫侯延塽叔叔。这不仅因为对方年长自己二十五岁,而是越来越觉从侯延塽身上,感受到父亲的温暖。

对于傅斯年这样的刚从小地方出来,一身土气的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住在这样一个陌生人的家里,刚开始时 肯定很不自如,甚至很自卑。

但是,他很快就自如起来了。因为他在这个家里,不止是得到了很好的对待,而是受到了特别的尊重,是的,尊重。

因为,有意思的是,英敛之这样一位著名人物,一个四十多岁的人和十几岁的傅斯年一见如故。经常在一起纵谈时局、臧否人物、切磋学问。对于傅斯年,英敛之非常喜欢,总觉得他眼光独到、思想成熟。

英敛之的夫人爱新觉罗淑仲也非常喜欢“聪明而老成”的傅斯年,经常给他讲授天主教义并带他到教堂做礼拜。

他在英敛之家中住了好几个月。在此期间,傅斯年竟然与比他大30多岁的英敛之成了忘年交。他们谈论的话题很广,从做人做学问,到国内外大事,几乎无所不包。

后来,傅斯年虽然搬到学校去住,但每逢星期日和寒暑假,他总要看望英敛之。

几十年以后,据英敛之的儿子,英达的爷爷英千里在《回忆幼年时代的傅校长》一文中介绍,当时在英家借住时,14岁的傅斯年虽然深得英敛之夫妇的喜爱,却与当时只有9岁的英千里并不亲密。

英千里在回忆当时的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