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389节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阵前放话放得再痛快,有李园在这里,项燕便不能说退兵就退兵。

项燕对李园的愤怒又增加了一层,猜到李园在故意针对他。

李园确实故意针对项燕。

他是政斗的一把好手,冷静下来之后,怎么会看不出项燕想要以此事扬名的心思?

他自己因为春申君的事,不可能借此事扬名,顶多不继续损耗自己的名声,所以绝对不会让项燕借此事扬名。

李园对自己的本事很有自知之明。若论才干功劳,他绝对当不了令尹。他所能依靠的只有楚王的宠信。

他忌惮项燕这个很有能耐的将领,更嫉妒项燕虽然不是芈姓封君,却也屹立于楚国他姓封君前列不倒的地位。

李园很担心楚王用项燕替代自己为令尹。

楚王比魏王先得到这个消息。

其实战场离魏国国都大梁更近一些。

但魏国将领在写信时斟酌了许久,其中几度思索要不要在送信的时候直接挂印离开,以免被魏王迁怒。

就算不被魏王迁怒,他都对魏王有些失望,不想继续留在魏国为将了。

但思及自己家人还在魏国,魏国主将犹豫了许久,还是将信送出,没有挂印离开,只是做好了逃跑的准备。

李园没有这些顾虑,信很久就送到楚王宫中。

他自认为信陵君之死赖不在他头上,心底甚至还挺高兴的。

李园排挤楚燕主帅项燕,自己微操指挥前线军队,吃了许多亏。

魏韩赵联军的势头本来压过了楚燕联军,他正在为前线战况心焦,考虑要不要对项燕服软,请项燕领兵救火。

现在魏韩赵联军败退了,岂不是说明他前面所做的都成了功劳!

他李园领兵作战,击退魏韩赵三国联军,其功劳足以封君!

而且他还成功阻止了项燕想以此事扬名,企图更进一步的谋划,怎能不欣喜?

信送到时,楚王正在亲自炼丹。

展开李园没怎么添油加醋,几乎照实描述的书信,楚王浑浊的双眼清明了一瞬。

他看着看着就笑了,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

“好,好,不独寡人,不独寡人!”楚王笑道,“黄歇啊,你看,魏无忌也下来陪你了。这世上不仅寡人一人昏庸啊!”

内室里的宫人和方士听到楚王的话,都吓得跪下,脸紧紧贴着地面,身体瑟瑟发抖。

能在楚王身边伺候的人都很聪明,听到楚王自己说自己昏庸,他们担心会被楚王杀死。

楚王挥挥手,很快就有人把这些宫人和方士杀死,用他们的血肉炼丹,如他们所想的那样杀死了他们。

看完信,杀完人后,楚王难得亲自下令,让沿路楚国和南楚国官吏、封君都出兵护送朱亥南下,厚待朱亥。

南楚君迅速发诏跟随楚王命令。

楚王还亲自为信陵君写了祭文。

他说信陵君辱楚国,且信陵君活着就是楚国的大敌,魏国有信陵君而强大。所以身为楚王,信陵君必死。

但他又惋惜信陵君的才华,嘲笑魏王的昏庸。

寡人要杀信陵君,是因为信陵君贤良;你魏王要杀信陵君,难道也是因为信陵君贤良吗?

楚王写完祭文之后,留下一众胆战心惊的人继续炼丹。

许多人都以为楚王醒悟了,要为春申君平反。

但楚王的信里似乎有后悔杀春申君之意,却没有理睬任何想为春申君平反的卿大夫的上书。

寡人怎么会错呢?

对吧,春申君?你当时教导寡人,国君不能有错,若有错该由臣下承担。这样才能保住国君的威严。

这可是你说的。

楚王的眼神继续浑浊,继续每日不理政事。

李园担心了一段时间,见楚王一切如故,拍着胸口,放下心来。

魏王得知此事时,天下人都得到了魏王逼死信陵君的消息。

魏王先痛骂谣言。他说自己只是忧心魏国,这话也是私下哀叹担忧,从未想过逼死信陵君。

之后他痛哭流涕,派出使臣南下,去迎信陵君的棺木回魏国厚葬,落叶归根。

魏王哭得晕倒在地,据说好几日滴水未进。

一些骂魏王的人见魏王这样悲痛,都停下了谩骂,感叹魏王或许真的没有想过逼死信陵君,只是因为误会才导致悲剧。

他们不知道,魏王在听到魏无忌死亡时,差点笑了出来。

魏王当然知道魏无忌之死对魏国的影响有多大。

他理智上越清楚,感情上就越痛恨。

若一个人从小到大拼尽全力努力,也比不过自己的弟弟。

父母长辈夸奖魏无忌,朋友属下敬佩魏无忌,连他的敌人都称赞魏无忌,眼中从来没有他这个魏国太子、魏国国君。

他怎么能不盼着魏无忌去死?

可魏国需要魏无忌,他不能杀魏无忌;而魏无忌又心性坚毅,他怎么压也不垮。

就算被驱逐出了国外,魏无忌还能继续扬名,让世人继续痛骂魏王不悌,魏王昏庸,痛骂魏王有眼无珠!

为什么魏无忌不识相一点,早早认清他的存在就是对魏国国君的侮辱?不早早选择一条不让兄弟反目的路?

魏王圉把自己独自一人关在屋内,一边喝着酒一边放声号哭,号哭时又忍不住畅快大笑。

他又哭又笑,似悔似悟,好似完完全全疯了。

无忌啊无忌,你终于死了。

无忌啊无忌,你怎么死了?

兄长之前不是一直这样啊?责骂你,压制你,驱逐你。你不是一直都无所谓吗?

我不过是私下随口说了一句酸言酸语,不仅没有派人斥责你,甚至这次连你的帅印都没夺走。

你为何就承受不住,肯去死了!

魏王圉的笑声终于完全变成了哭声。

他哭得晕厥,哭得几日滴水未进,全靠御医灌米粥保命。

不是装的,是真的。

第216章故友终重逢

朱亥南下的路走到一半,遇到了朱襄的信使。

信陵君自缢,请楚王退兵,志洁高远。朱亥南下一路都有人护送。

这么大的事,朱襄派去的信使自然也听到了,特意找了过来。

朱亥一路上都木木的,虽接受了沿路楚国官吏的好意,但脚步一直没有停下,也不应酬,只选最近的路走,沿路遇到城镇也不进去。

楚国士人感叹朱亥对信陵君的忠诚,夸赞朱亥这仿佛自虐的行为。

他们准备好吃用,待朱亥路过时便赠予朱亥,原本打算拦住信陵君的棺木哭一场的念头也打消了。

战国的士人或多或少都还是有些"侠义"精神在胸中,虽汲汲求名,但也知道轻重。

当朱亥接到朱襄信使的拜见请求时,那麻木的表情才裂开了一条口子。

他这一路都没洗澡没换衣服,身上披的麻衣都变黑了。

听到朱襄公的信使来了,他赶紧用凉水冲了一下身体,扒拉了一套干净一点的衣服穿上。

朱襄派去的信使见到朱亥时,朱亥的头发还在滴水。

信使赶紧道:"壮士,请先把头发擦干,天气较凉,可别生病。"

朱亥用衣袖胡乱擦了两下头上的水,问到:"真的是朱襄公的信使?"

信使取出朱襄的信件,悲伤道:"是。"

信使道:"壮士,可为信陵君读信。"

朱亥脸上惨然一笑,道:"对,读给主父听,得读给主父听。"

朱亥离开这一路,有许多士人送来香烛。

每天晚上,朱亥都会为信陵君点燃香烛。

秦国有官方传递消息的驿站,各国为了军报传递通常,也都设置了类似的机构。

驿站兼任官方客栈的功能,让来往士人有可以落脚的地方。

朱亥被楚王和南楚君允许使用驿站。信使本不应该来他国的驿站,但他使了钱财布匹,驿站小吏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楚国对庶民流动的管理较为松散,又经过了内战,基层管理基本都瘫痪了。

楚国士人派来护卫信陵君棺木的人,听闻来者是朱襄公的信使,心中都很好奇。

可惜对方拒绝与他人交流,他们也只能聚在一起猜测,不知道朱襄公给信陵君写了什么。

有人说,朱襄公刚死了一个好友春申君,现在另一个好友信陵君也被逼死了,不知道他心里有多难过。

朱亥的耳力很好,听到了这些人的感慨,脸上因见到朱襄派来的信使而生动一点的表情,再次变得麻木僵硬。

朱襄的信从来没什么文采,大白话就罢了,甚至还有些啰嗦。

他本以为自己会读得磕磕绊绊,没想到一口气读下来十分通畅,甚至还能想象出朱襄写信时的语气。

朱襄信中没说什么重要的话,只是大骂楚王又搞什么么蛾子,大骂魏王居然不立刻站出来维护信陵君。

他说两方联军在春耕前一定会撤军,让信陵君再忍忍,忍不下去就来南秦。

他画了一种叫荔枝的果子,说这种果子离了枝丫很快就变味,他想试着种一下但一直没头绪。等信陵君来了南秦,他就拉着信陵君一起种荔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