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怎样炼成的

人生是怎样炼成的

357、X大气慷慨让利,众海归约法三章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真正的企业家需要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行于事,义气施于人,必须做到委屈中平衡,妥协中前行,虚怀中充实,放弃中收获,谦卑中完善——严介和。

公司的龙集团挂牌仪式结束了,公司的内部会议也结束了,人慢慢散去,只留下了我和老朱、郑总、陈总、李总、刘总还有王总。

显然他们并不知道我要对他们说什么,这时L走来给他们每个人冲上了一杯现磨的咖啡,虽然这咖啡豆已经放了好几年了,但由于保存得很好,因此还是很香,当然这也是我预先安排的,为的是营造一个宽松的谈话环境。

“X总,我真的是服了你了!”李总一面喝着咖啡一面摇着头说道:“你居然把一群刚刚毕业的学生管成这样!”

“是啊,我招了两个实习生,每天在办公室里偷偷上网和看手机,还整天说无聊没有意思!而你让他们去干这城市沿街信息采集,又辛苦又学不到东西,他们居然还抢着去!”陈总也在一旁一面喝着咖啡一面附和道,他说的抢着去显然指的是小钰带领下的女生。

“X总,他们这么卖命,你付给他们多少工资啊?”王总也在一旁不解地问道。

“基本工资¥800元。”我轻描淡写地答道。

“才¥800元?!我的天哪!我付给他们的工资是¥1500元,他们还不好好干!X总,你这是施展的什么魔法啊?!”陈总一听我付给他们的工资才¥800元,不由地大声叫了起来。

“我没有什么魔法,让他们肯这么卖命干的是理想和目标!”我摇摇头,笑着说道。

“对!理想,还有目标!当年我们在美国‘硅谷’参加‘Startup’(初创型高科技公司)时,不也是很拼命吗?驱动力是什么?不就是理想和目标吗?当时我们的理想就是希望公司能够成功上市,我们的目标就是公司上市了,我们也就成功了!”郑总听了我的话,放下手中的咖啡杯,颇有感触地说道。

“现在回国创业了,我却发现自己突然没有了理想和目标,整天不知道在忙着什么!”郑总说着说着摇起了头。

“对啊,我也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我到底在干什么?就为了这么点政府给的钱吗?!”刘总听了郑总的话,也颇有同感地说道。

“我真的很羡慕X总你干得这样有声有色!如果我和这些学生一样年轻,我也会选择参加你的团队的!”老朱坐在我的旁边,拍了拍我的肩膀,说道。

“革命不分先后,创业不分年龄大小,现在也不晚那!”我听老朱这么说,就微笑着看了他一眼,话中有话地对大家说道。

大家一听,我的话中明显还包含着别的意思,加上我请他们来,本来就说有一个机会要和他们一起分享的,于是就纷纷用询问的目光看着我。

“我的智能化数字城市项目今天大家也都看到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项目,其中的核心是要建一个覆盖全国50个主要城市的沿街信息数据库。”我见大家用询问的目光看着我,就向大家说了起来;

“建这个数据库初步估算需要至少投入¥1500万元到¥2000万元的资金,因此这需要有风险投资介入才行,同时我一个人也势单力薄,因此我也想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做这个项目。”

大家一听我说这个项目要找风投来跟进,还要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做,顿时来了兴趣,因为这不就一个典型的高科技初创项目的推进流程吗?!

于是只见王总把身子往前探了探,饶有兴趣的问:“那现在找到风投了吗?”

“找到了!”我点点头,答道。

“找到风投了?!”这时刘总一听我说找到风投了,仿佛有点意外,于是就看着我问道。

“对!”我再次点点头,表示肯定地答道。

“是哪个风投?”刘总见我表示确定,就追问道。

“政府!”我笑着答道。

“政府?”不仅刘总不明白我这话是什么意思,大家也都不明白,于是异口同声地问道。

“对,政府!政府给我们的人才资金不就是一种风投吗?还有政府的创新基金不也是一种风投吗?”我看着大家笑着说道。

“可以说是一种风投,但这钱太少了!”李总摇摇头,不以为然的说道。

“是太少了,但可以积少成多啊!”我看了李总一眼,然后对大家说道。

“大家看,我在过去的两年中,入选了三个城市的海外高层次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计划,还入选了一个国家创新基金,两个江苏的省创新基金,一个山东的重点项目攻关奖励,两个地方的创新基金。”

“这些钱虽然每个都不多,即使无锡的‘530’A类人才计划也才¥150万元,但如果把所有的加起来,却也有¥630万元!”我从桌上的一个文件包里拿出了一叠文件,里面有我入选地方政府人才计划的证书和获得国家、省和地方三级创新基金的证书,随手放在了桌上。

大家听了我的话,用吃惊的目光看着我,然后开始拿起桌上的证书仔细看了起来。

“X总,刚才李总说在管理上服了你了,现在我想说在吸金上我也服了你了!”陈总看着手中的证书,感慨地对我说道。

“但这远远不够!我说的还需要至少¥1500万元到¥2000万元是指在这基础上!所以我想请成立一个‘海归创业联盟’,并请各位一起来参加,大家一起去申请政府的海外人才资金,然后集中投到这个智能化数字城市的项目上。”我看了大家一眼,开诚布公地说道。

“大家一起去申请政府的海外人才资金?”大家显然不明白我的想法是什么,于是不约而同地问道。

“对,人多力量大,大家一起去申请,如果项目成功了,大家一起分享成功!”我点点头说道:

“我的计划是成立一个独立的公司,目标是今后能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具体的公司股本结构是这样的:以申报的地方政府所在的城市为单位,把公司的股份按申报的项目包括日常运作,申报的团队,注册资金的出资分成25%,30%,25%三份,剩下20%的给公司的员工。”

“我来出申报的项目并负责项目的日常运作,大家只要出申报的人头就行,注册资金则由大家共同承担!”我向大家首先讲了公司的股份怎么分,以及每个人的义务是什么,因为这是大家对成立一个初创型的公司需要达成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共识。

不过,我提出的建议中最重要的是公司的目标是今后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如果真的公司能在A股市场上市,那么作为的公司创始人,这可以赚多少钱啊?!

于是大家听了我的话开始认真思考起来......

“那申报团队的股份怎么算?”一直没有发言的老朱在听了我的设想后第一个关心地问了起来,他的意思是申报团队中的个人怎么分这公司的股份。

“申报团队成员平分这30%的公司股份,我们现在有六个人,我除外,因为我已经申请过了,因此不能再申请了。”我开始详细讲具体的申请计划:

“现在有两个城市正在引进海外人才,分别是无锡和苏州,此外南京和大连也要马上开始了,据说浙江的湖州和嘉兴也要开始了,因此一共有六个城市。”

“因此我们六个人分成两个团队,每个团队三个人,同时申报一个城市的引进海外人才计划,也就是说这六个人分享这个城市所申报项目的30%的公司股份,如果有幸六个城市都入选了,那相当这六个人共同分享所有这六个城市所申报项目的30%的股份!”我给大家算着细账。

“那这公司的注册资金的钱怎么出呢?每个项目的注册资金平均要¥100万,六个城市,每个城市两个项目,加起来需要¥1200万那!”大家听了我对如何分享申报团队的股份后,王总又听起来公司的注册资金如何解决的问题。

“对啊,这注册资金怎么解决,如果要我出个几十万,还有可能,但现在要这么多,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至少我是拿不出的!”李总摇着头说道。

“不需要这么多的钱!我们可以分两年申报,每年只申报六个项目,这样一来就可以减轻注册资金的压力了!”我听了李总的话笑着说道:“此外,只要第一年政府的资金到位了,那么第二年我们根本不用自己掏钱,用第一年政府的钱就行了!”

“那也仍然要不少的钱呀!即使是第一年只申报六个项目,那也要有¥600万的注册资金啊!这相当我们每个人要分担差不多¥100万了!”李总听了我的想法,摇摇头,依然不无担忧地说道。

应该说钱确实是一个问题,因为大多数的“海归”们回国创业都没有带多少的现金回来,再说回国创业期间,没有收入,这日常的支出还是有的,因此渐渐地只出不进,这钱自然就所剩无几了。

“这个问题我考虑过了,我出资¥300万,剩下的¥300万大家每人分担¥50万。”听了李总的话,我毫不犹豫地接过他的话茬说道。

“我强调一下:我的这¥300万,就当¥50万来算,因此相当于我们七个人各平分这25%的公司股份!”我又补充了一句。

“这合适吗?”郑总听了我如此慷慨的承诺,不由地质疑这是否合适,因为我出¥300万元和出¥50万元的人分享的公司股份是一样的!

我见郑总这么说,就笑了笑,说:“我感到很合适!我不在乎是多分了还是少分了,我想到的只是项目能否成功,如果项目不能成功,即使分得再多也没有意义!”

实际上,我这话是故意说给大家听的,我的言下之意是大家不要在利益的分配上过于纠结,项目的成功才是最重要的。

大家听了我这么说,自然乐得接受,因为一方面大家手里确实没太多的钱,另一方面也被我的诚意给打动了!只见郑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X总,你真的是很大度!我相信我们的这个项目一定能成功!”

我注意到了郑总的用词是“我们的这个项目”,看来他已经认可了我的设想。

“那这钱投进去之后,怎么拿出来啊?”陈总突然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这注册资金只是用来注册的,并不是真的用来投资的,那么到时候怎么拿回去呢?

“这个好办!用员工的工资来消化就行了。”我一听,马上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用员工的工资来消化?”陈总没有明白我是怎么操作的,于是皱起了眉头问道。

“我现在有三十多个员工,马上要扩充到五十个,将来要扩张到超过一百个,每个员工一个月的开支,算上房租补贴,外勤补贴,交通补贴,绩效奖等,林林总总的算下来平均每个人需要¥4000元左右,这五十个人一个月就是¥20万,因此一个公司¥100万的注册资金,用不了半年就可以全部消化了!”我笑着对陈总说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