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

[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

第 158 章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苏景殊本来没把乳山寨和四海钱庄联系到一起,直到刘蜀说黄家村有铸钱监出来的工匠。

大宋在盛产铜铁的州县普遍设置铸钱监,命工匠开凿矿山鼓冶铸钱,每个铸钱监每年要铸多少铜钱都有规定,完不成任务就得受罚。

和钱相关的衙门都是重中之重,铸钱监的工匠归官府管,工匠退休要走程序,官府人员知道哪儿有在铸钱监干过活的工匠很正常。

程元知道的消息李坤也会知道,两个人狼狈为奸,琢磨出什么恶毒的计策都不奇怪。

就是可惜了被他们连累的无辜之人。

黄家村私铸□□事出有因,他们是为了赚钱给寨子里的士兵发粮饷,法理不容情理可容,可现在和四海钱庄扯上关系,事情就不是他能做主的了。

被克扣粮饷已经够倒霉,怎么还能和四海钱庄扯上关系?

苏通判无声叹息,真切的感受到了什么叫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这是要他在公堂上舌战群儒?

行吧,先试试再说。

苏景殊让黄全把外头跪着的兵都带走,留刘蜀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他说清楚。

这事儿肯定要报到京城,京城派人来查肯定不会像他这样好声好气,所以接下来该怎么办刘大人自己清楚。

刘蜀是个聪明人,他能主动来认罪就已经说明一切,这时候再隐瞒就没意思了。

就算他想隐瞒,以苏大人的本事他能隐瞒得了吗?

不如老实交代。

黄全不放心让刘蜀自己留下,都走到门口了又退回来,“大人,弟兄们可以自己回衙门,村里的事情属下比刘大人清楚,属下来说更合适。”

他和老刘都是犯了事儿的人,只留老刘一个算怎么回事?

不如放老刘回衙门,他留下来当人质。

刘蜀:……

都这个时候了,谁留下来当人质重要吗?

苏景殊不想知道他们内心上演着怎样生离死别的画面,事关重大,等明天州衙的兵抵达乳山寨俩人都得跟他走,现在谁留谁走都没事,只要别走了不回就行。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有刘大人这个明白人在,应该不至于闹到那种地步。

“刘大人,你先和黄大人回去安抚乳山寨的兵,安抚完了再回来见本官。”

刘蜀连忙应下,然后和黄全一起出去让弟兄们安心。

看苏大人的态度,他们还没到走投无路的地步,只要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清楚,兴许还能从轻发落。

大堂里的士兵们有些摸不着头脑,苏大人没有跟出来,他们还哭不哭?

刘蜀摆摆手让他们先回衙门,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黄全不着调,他手底下的兵也跟着不着调,“我和黄大人明天要去州城一趟,你们正常巡逻站岗不要闹事。”

士兵们推推搡搡,磨蹭半天才挤出一句话,“大人,您走了还能回来吗?”

刘蜀皮笑肉不笑的回道,“你们觉得呢?”

被推出来的小兵哼哼唧唧,“感觉有点危险。”

黄全一巴掌排过去,骂骂咧咧,“就不能说点吉祥话?”

“大人,这事儿确实危险啊。通判大人何许人也,那是天上下来的雷公,连知州大人都没躲过去,您二位能躲过去吗?”大部分士兵并不知道村子里在私铸钱币,但是他们知道通判亲自来到乳山寨肯定不会是小事,“对了大人,您犯什么事儿了?”

刘大人老练稳重,犯事儿的肯定不是他,黄大人脾气不好,得罪人的肯定是黄大人。

黄全:???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让你们吃太饱了是不是?

“滚滚滚,别逼老子动手!”

兵丁们哄笑着离开,看他们知寨还有心思骂人都安心了不少。

还能骂人就意味着问题不大,不然他们连回了衙门也不安心。

这次来乳山寨的不是以往那些好糊弄的官,通判大人雷公之名已经传遍登州,连他们这种小地方的人都能信口说来,通判大人有多厉害可想而知。

他们乳山寨的官兵最老实本分,整个登州、不、整个大宋都找不到比他们更老实本分的兵,雷公大人明察秋毫,千万不要冤枉好人。

小兵们一步三回头的离开,看的刘蜀心塞不已,拉着他的亲信叮嘱了一遍又一遍一定看住这些兵不要让他们惹事,只恨世上没有分身之术好让他分出一半来坐镇衙门。

这都是什么事儿啊?

黄全拉着他的亲信嘀咕,能回来是一种安排,回不来是另一种安排,他们得做好两手准备,不能让弟兄们和村子里的人陪他们一起遭罪。

都放机灵点,多注意州城的情况,情况不对就收拾东西出海,别傻不愣登的留在寨子里等人抓。

寨子加上村子里那么多人,干不过官兵还干不过海上的商船?

亲信苦着脸听完吩咐,很想说这年头海盗也不好当,但是看他们家大人咬牙切齿的样子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难当也好过集体进大牢。

沈仲元等兵丁尽数离开才带上忧心忡忡的刘知寨和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的黄知寨回楼上客房,大人说的没错,黄知寨很不老实,想知道真相还得看刘知寨。

早知道会这样,今晨就不该让白五爷走,他们直接带这两位知寨一起回州衙就是,还省得州衙的兵大老远的来回跑。

小诸葛如此想着,并没有因为乳山寨的两位知寨主动投案就掉以轻心。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州衙的兵过来之前谁都不能单独和他们家手无缚鸡之力的大人待在一起。

房间里,手无缚鸡之力的苏大人已经准备好笔墨,只等两位知寨回来便能将乳山寨的情况呈现到纸上。

案子过于特殊,回州衙后还得给包大人写封信看看包大人是什么想法。

如果连包大人都觉得情理可容,案卷送到京城就稳了。

要是包大人觉得不行,他就改改措辞再写一封。

乳山寨私铸的铜钱数量不多,两位知寨主动投案,他们肯定能从轻发落,如果不行那就是他的信写的不够好,和案子本身没有关系。

刘蜀看看淡定自若的通判大人,再看看桌上整整齐齐的笔墨纸砚,面带苦涩的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出来。

不用特意去演,也不用特意酝酿情绪,提起这两年的经历他就能涕泗横流。

昨天在衙门里说的那些没有夸张,他们乳山寨实在是被各方踢来踢去踢到没活路了。

州衙不发粮饷,黄全已经准备好带着寨子里的地方落草为寇,乳山寨好歹是个交通要道,抢过往行商比坐等粮饷靠谱多了。

等什么时候州衙派兵来清剿他们,到时候的事情到时候再说,得先活下去才能考虑将来,年轻力壮的大活人总不能把自己饿死。

这事儿是州衙先不做人,他们拿不到粮饷落草为寇有什么错?

黄知寨的想法很简单,州衙不仁他就不义,他们那么多人干什么都能拼出条活路,反正不能让不仁不义的贪官给逼死。

天底下那么多兵变,十有八九都是被上头克扣粮饷给逼出来的。

以前只听过克扣粮饷,没听说什么地方一点儿都不给发,这不是逼他们造反是什么?

造反就造反,大不了就是造反失败流亡天涯,反正谁怂谁饿死。

刘蜀刚上任的时候觉得武知寨不好相处,相处久了发现这就是个办事不过脑子的愣头青,天知道他费了多大心思才把想落草为寇的同僚给劝下来。

造反是肯定不能造反的,朝廷对武将打压的厉害,到时候他这个文知寨最多流放三千里,武知寨和寨子里的兵都得是死罪,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往死路上走。

可是不造反也得想法子养活寨子里的兵,不然士兵饿极了保不准能干出什么要命的事情来。

最开始他们没想铸钱,乳山寨这边海产多,登州不稀罕这东西其他地方稀罕,可惜海产不好保存,不然登州百姓全都能暴富。

赚多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赚头。

他先前在密州当官,密州有市舶司,来来往往的商队非常多,大小官员都和商队打过交道,想分一杯羹并不算难。

没想到他刚联系好商队,李坤的人就到黄家村找能做钱范的工匠。

官府找工匠他可以理解,一介商贾出面说要找能做钱范的工匠,几乎可以确定是想私铸铜钱。

再一想李坤的身份,四海钱庄的庄主,开钱庄的想要钱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给官府造钱范是光明正大的干活,私造钱范是死罪,李坤的人能找到黄家村就说明他知道黄家村一定有人能造钱范,他们得罪不起四海钱庄,只能给四海钱庄办事。

钱范这东西不能轻易拿出来,李坤心狠手辣,一下子就得到他想要的钱范的话八成会杀人灭口,稳妥起见只能慢慢拖延。

拖延着拖延着就开始琢磨,四

海钱庄可以私铸钱币,他们大\乳山同样有矿,为什么不能铸钱?

反正都是犯事儿,不如犯个能让改善寨中士兵和村民生活的事儿。

比起海产,市舶司的商贾更喜欢铜钱。

别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只要成分不出错,出海之后就都是真的。

刘知寨低叹一声,他也不知道当时怎么就鬼迷心窍想出了这么个法子,总之就是成了现在这样。

半成品钱范送到四海钱庄,李坤和他手底下的人并没有起疑心,拿走钱范留下工钱便没再来过黄家村。

为了防止四海钱庄的人杀个回马枪,乳山寨的兵天天在村子外面巡逻,虽然士兵肯定打不过李坤手底下的江湖杀手,但是巡逻总比什么都不干强。

好在李坤拿到半成品钱范就把他们抛之脑后,直到四海钱庄覆灭也没再找过他们。

村子里有铁匠铺子,只要有钱范铸钱并不算难,铁匠在闲暇之余铸出的新钱到出海的商队手里价格就能翻一番。

不是商人良心发现,也不是他们的钱有多好,而是铜钱到海外换到的东西可以翻十倍百倍,谁吃亏商人都不可能吃亏。

其实就算苏大人不来乳山寨他们也不准备再干下去了,等村子里现有的铜钱都交易出去,兄弟们安安心心过个好年,年后他便去州衙讨要乳山寨的粮饷。

包青天来登州巡视海防顺手将登州大部分官员都送进了大牢,乳山寨自身不干净不敢去求包青天做主,被包青天清理过的州衙能为他们做主。

只要寨子里的兵别说漏嘴,这两年发生的事情就可以当做不存在,再过段时间他调到别处,新来的文知寨什么都不知道,兵丁慢慢也就把这事儿给忘了。

哦,还有就是,老黄别多嘴。

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还没等到过年通判大人就来了。

开始时他还奢望能瞒过去,苏通判和包青天亲近不假,可他毕竟不是包青天,年轻人经验不足,大概也许可能备不住就能瞒过去。

事实证明,人不能存有侥幸心理,他们这边安排寨子和村子里的人提高警惕,苏大人那边就把村子里仅有的一副钱范给拿到手了。

黄知寨摸摸鼻子,事已至此,他也知道他昨儿说的那些话让通判大人听出了不对,来之前已经挨过骂,回去再骂他一顿他也受着。

如果他们还能回去的话。

唉,是他掉以轻心,以为外头的读书人都和老刘一样好忽悠,没想到这苏通判那么敏锐,衙门那么正常也能发现不对劲。

黄全不说话刘蜀也知道他在想什么,比起懊恼说错话的黄知寨,他觉得更可能是州衙发现乳山寨的不对才会派苏通判过来。

乳山寨又不是其他位置险要的寨子,他们的存在感那么弱,正常情况下州衙不会注意到这边。

就算能注意,也是年底整理卷宗的时候才能注意到。

苏景殊默默看了眼旁边的沈仲元,他本来也没注意登州境内还有个乳山寨,好在他还有

个无所不能的小诸葛。

事情已经问的差不多,接下来没有两位知寨的事情,苏大人让他们俩找店家开房住一晚,睡一觉醒来就能启程去州城。

刘蜀自觉的没有胡搅蛮缠,拽着黄全出去开房。

黄知寨小声嘟囔,“都火烧眉毛了,想睡也睡不着好吧。”

沈仲元看到他们和店主交涉,关门转身问道,“大人,刘大人和黄大人还有救吗?”

苏景殊沉思片刻,然后笃定的点点头,“放心,能救。”

这要是没法救,大宋就没救了。

且等着,他现在就写信去探探包大人的口风。

京城还不知道乳山寨的事情,写信不能写的太明白,要魔改一下案子内容,既要让包大人看明白他要问什么还不能让包大人猜到案子发生在登州。

问题不大,难不倒他笔耕不辍的苏大手子。

沈仲元没有打扰奋笔疾书的苏大人,看外面天色已经暗下来,让店家送些吃的上来,然后等白五爷带州衙的兵过来接手乳山寨。

两位知寨都去州衙,把守乳山寨的活儿肯定不能继续交给乳山寨的兵。

太阳落下又升起,白五爷说最迟第二天早上回来就不会等到第二天中午。

州衙的兵火急火燎赶到乳山寨,来的路上以为要大战一场,连阵亡的可能都想到了,结果到地方后什么事儿都没有,留下一队人接手日常巡逻收税的活儿,剩下的直接打道回府,别说阵亡了,连受伤擦破点皮都没有。

白玉堂:这就结束了?

苏景殊:这就结束了。

乳山寨地界儿的事情结束了,别的事情才刚刚开始。

州城衙门里,许遵看着出去一趟就带回来个大案子的苏通判,看一眼,再看一眼。

幸好这小子身边的两个人都会武,不然怕是等不到回城就会一命呜呼。

以这小子的本事,身边没有个武功高强的护卫也不行。

难怪锦毛鼠白玉堂会跟着他来登州,估计是怕他不小心把命丢在外面。

太能惹事了,真是太能惹事了。

小小苏侦探无辜的歪歪脑袋,“许大人,认识下官的人都知道,下官再实诚不过,从来没有过坏点子。”

世道太乱,像他这样老实巴交的人太容易受欺负,不警惕点不行。

最可怕的是,他好像被包大人给传染了,走到哪儿案子跟到哪儿,和他能不能惹事没有关系。

包大人也是去哪儿哪儿就有案情,能说包大人会惹事吗?

所以问题不在他,他没错,错的是这个世界。

许遵:……

好一个再实诚不过的通判大人。

从来没有过坏点子的苏大人还想再和知州大人说会儿话,奈何知州大人要处理案子,只能跟上去忙活正事。

大人别一看私铸钱币就给刘知寨和黄知寨定罪,这件案子和程元李坤的案子不一样,具体案情具体分析,他们不能放过

坏人,也不能冤枉好人。

许大人听着耳边的絮絮叨叨,对乳山寨的案子更加感兴趣。

都私铸钱币了还能算好人?什么样的好人?

天气寒冷不好外出,登州州衙的官员们窝在衙门里查乳山寨应发的粮饷去处,不出意外的话,厢军中又要因此下去一波人。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躲过了包青天也躲不过苏通判。

开封府,包拯拿到登州快马加鞭送来的信件,以为那边又出了解决不了的大问题,放下手里的公务先看信。

看完之后,包大人:……

公孙策好奇的看过去,“大人?”

包拯将信递过去,“先生,你来看。”

那小子在信上说他最近看书看多了遇到个问题,当碰到情理可恕却法理难容的时候是不是要以情理为先,还在后面给他们举了个例子。

在遥远的北方边疆,有个村子被官府压榨的活不下去,于是偷偷和附近的异族村子做交易。

有些货物是朝廷严禁卖出国境的,比如硫磺硝石等物,凑巧村子里有相关的矿产,于是他们就偷偷将东西卖给外族好换粮食活命。

卖的也不多,够村民吃饱肚子就收手。

问题来了,官府严禁民间走私,按照律法村子里的百姓都有罪,可他们要不偷偷和外族交易的话,官府收税收到五成以上,留下的粮食不够吃,村子里的村民得有半数会饿死在寒冷的冬天,所以这罪到底该不该判?

就算要判,能不能从轻发落?

归根到底这事儿还是官府的锅,朝廷收税按年景收两到三成,遇到荒年还会直接免税,地方官府直接收到五成,不怪他们怪谁?

他觉得村民们不该罚,就算罚也要从轻量刑,包大人对此怎么看?

包大人皱起眉头,第一反应就是,“登州何处有硫硝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