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第二百六十八章:指点盛长柏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与其说灌顶这个仪式有多么神秘、重大,倒不如说,这是未来吐蕃之主在向卫渊示好。

一旦卫渊接受灌顶,就代表着他与董毡之间,就建立了某种关系。

而且这种关系,还不能被他人知晓。

毕竟,朝殿之上,董毡已说要向储君灌顶,如今又给卫渊灌顶,一旦传出去,只怕谣言都能将卫渊给吞没。

“为什么是我?”

临近驿站,卫渊才问了那么一句。

董毡直言道:“你是太子少师,将来国之辅臣,皇帝年迈,太子年幼,正需人辅佐。”

“你将来必主管大周军国大事,而外交之事,一向又与军国之事扯不开,我或是吐蕃,都需要一个潜在的盟友。”

卫渊释然,“我能获得什么好处?”

董毡道:“等你需要我做什么的时候,我会全力支持你。”

卫渊冷笑道:“空口白话,谁都会说。”

董毡掀开车帘,看向外界街道两旁的繁华,喃喃道:

“卫将军,你在这汴京待了这么久,是不是已经不敢信任别人了?”

卫渊一愣,片刻后,缓过神来,微微颔首道:“不敢二字,说得很贴切。”

董毡笑了笑,“卫将军,我不在汴京,你可以信任我。”

卫渊没再回应。

待将其送到驿站,董毡左右瞧了瞧,见四下人少,才又小声说了句,

“卫将军,好好考虑,这个天下,不只是有尔虞我诈,我今日来汴京初见你,就与你一见如故,希望伱也是如此。”

卫渊好奇道:“你就这么容易信任别人?”

董毡道:“你没有害我之心,我为何不能信任你?”

卫渊思虑片刻,郑重其事道:“两日后,我邀请刺史前去我府上做客如何?”

董毡拱手道:“甚好。”

二人暂且别过。

随后,卫渊独自乘坐车辇返回侯府,一路上,他都在想一个问题。

他与董毡是第一次见面。

对方为何能够这般毫无顾忌的信任自己?

又或者说,为什么选择信任自己?

想得到什么?

卫渊百思不得其解,但他知道,这或许是一個机会。

返回侯府之后,他特意叫来了盛长柏,笑问道:“自你科举入仕,你我二人,还未好好聊聊。”

恰巧今日那位一直教张桂芬茶艺的赵小娘子在。

索性,卫渊就让她来泡茶。

盛长柏略显拘束,因为这是卫渊第一次单独叫他来侯府,心中隐隐觉着,似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不知今日舅舅想与外甥聊什么?”

卫渊开门见山道:“这几日,你可有去找你的老师?”

盛长柏摇了摇头,“半个多月前,我在老师府上学一些治世之策,老师说,最近正在改革吏治的关键时刻,让我轻易不可寻他。”

关键时刻?

卫渊好奇道:“改到什么程度了?”

盛长柏道:“据我老师说,如今天下吏员,已裁四分之一,老师最终的目的,是要裁三分之一。”

卫渊点了点头,“如今,文司各衙,均已被裁撤的差不多了,是不是该轮到武司了?”

盛长柏摇头道:“外甥倒是未听说此事。”

卫渊‘嗯’了一声,又道:“勇毅侯府那边去了么?”

盛长柏道:“我大姐她们去了,就无需外甥再去。”

卫渊轻抿了口茶,“最近可有听坊间传闻?”

盛长柏好奇道:“舅舅指的什么?”

卫渊道:“你那个大表哥,徐长庆。”

盛长柏若有所思道:“倒是听说了些,我那位表哥所作所为,实在是让人气恼,可也没传闻的那般严重,说他不孝.”

卫渊笑了笑,“这不重要,你回去之后,将今日与我所言告知王尚书。”

盛长柏皱眉道:“可是我老师说了,近日若是无事,便让我不得寻他.”

卫渊道:“你将我所言,事无巨细的告知王安石,他不会怪你的。”

盛长柏不解,可也不敢违背卫渊所言。

待他离开忠勇侯府,就去了吏部尚书府那边求见王安石。

吴琼告知盛长柏,如今吏部衙门那边还未散衙,这几日,王安石总是早出晚归,今日还不知几时回来。

盛长柏担心误了卫渊的大事,索性就留在王安石家中静心等待。

卫渊是第一次主动找他说一些事情,他虽听得云里雾里,但也隐隐感到兹事体大,不敢有丝毫懈怠。

王安石回府时已经是戌时三刻。

这时,盛长柏还未走。

听府里的下人说,他在正堂那边坐了整整半日,光是茶水就喝了好几杯。

王安石只以为他有什么要紧事,连忙去了正堂那边,见到他,询问道:“你今日来寻为师,是有事?”

盛长柏连忙起身,向王安石深深作揖道:“学生见过老师,学生今日去了我舅舅那里做客。”

“哦?”王安石端坐在椅子上,好奇道:“都说了什么?”

盛长柏将他与卫渊对话,详细的告知了王安石。

后者一听,顿时莞尔一笑,道:“明日告诉你舅舅,就说,我会向官家上劄子。”

盛长柏一愣,眼神里充满困惑,明显是有些搞不懂了,

“我舅舅有让老师您上劄子?”

王安石笑了笑,“怎么?你没懂?”

盛长柏摇了摇头,“学生确实不懂。”

王安石喝了口茶,抚须道:“也罢,既然你在这儿苦等许久,总不能让你白等,就与你说说。”

顿了顿,他开始长篇大论,

“世人皆知,吏治改革,乃是由为师操刀,甚至因此,就连科举都有所推迟。”

“去岁与今年,许多读书人都在文坛抨击为师,说为师不顾国朝养士多年之辛,乃科举取仕之罪人。”

“如今,吏治改革已初见成效,正值收尾的关键性时刻,由于裁剪各司官吏皆为文司,像是殿前司、步军司乃至兵部等,却无吏员减少之情况。”

“被为师裁剪的各文司官吏,例如原来吏部诸多文吏,无时无刻,都在骂着为师。”

“但裁剪武司吏员需要机会,倘若为师硬要裁剪,只怕会引起文武对峙,使朝中局势更为复杂,届时,恐将朝堂大乱。”

“你舅舅执掌殿前司,若是率先配合,必然能有效裁剪武司吏员,只是,你舅舅需要让我帮着那位徐指挥使合理继承侯爵。”

听到这里,盛长柏恍然大悟。

怪不得,卫渊先问了吏治改制情况。

当时盛长柏就有些困惑,如今吏部那边什么情况,卫渊这个中枢大臣会不知道?

后来,又相继说了有关‘武司’与勇毅侯府那边的情况。

就是要让盛长柏将对话原原本本的复述给王安石。

总之一句话,王安石如果上劄子给官家,说徐长庆不孝,那徐长庆就不可能袭爵,在帮着徐长志说两句话,一切事情也就都水到渠成了。

可如果王安石不说,那么想要裁剪武司吏员的情况,是不可能的了。

整个朝廷,武司也就那么几个衙门,像是步军司、马军司、殿前司等。

王安石不是非要裁剪武司不可,只是不裁剪三衙,会让天下的读书人戳脊梁骨。

卫渊与他之间,算是做了一个政治交换,他帮徐长志谋爵,卫渊让武司松口。

盛长柏是个聪明人,听王安石那么一说,此刻哪还能不清楚?

一时间,他惊出一身冷汗,喃喃道:“学生刚才还在想,我那位舅舅,绝不会只是想着邀请我喝几杯茶那么简单。”

“只是这种事,我舅舅为何不直接向老师您说?非要让学生代为转告?”

王安石笑道:“你这便宜舅舅对你不错,他让你代为转告,据为师猜测,有两个原因。”

“第一,京城之内,官家耳目众多,若是卫渊见了我,而我又刚好上劄子,官家定会猜忌文武结党,此为朝中大忌。”

“第二,你舅舅也是想借我的口,告知你一个道理,在京城为官,任何人对你说的任何话,做得任何事,你都要再三思虑。”

听到这里,盛长柏忍不住苦笑一声,

“若是老师与舅舅想要对付学生,只怕学生就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王安石大笑道:“没那么严重,为师与你舅舅都是本分为官,注重规矩,不然,你舅舅也无需让你来告诉为师了。”

卫渊让他写劄子,是因为,在官家眼里,他说话,是有份量的。

其实这差事交给御史最为合适。

但卫渊跟那帮御史不对付,合不来,担心会出岔子。

思来想去,不欠人情,还能增加彼此关系,就属王安石做这件事最为合适。

倘若卫渊自己上劄子,不免有帮亲近之嫌。

嘉佑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王安石上劄子,指责勇毅侯府长子徐长庆不孝之罪。

官家大怒,将侯府世子除名并逐出京城遣返原籍。

勇毅侯这爵位,隶属诸侯之一,随之王安石再上劄子,言诸侯不可一日无世子,如国朝不可一日无储君。

国有储君,方可社稷大定。

诸侯无世子,则家宅不宁,难以为国效力。

赵祯思虑片刻,遂钦定徐长志为勇毅侯府世子。

就此,这场嫡庶之争,通过卫渊的谋划,使徐长志全盘胜利而告终。

在徐长庆返回原籍时,徐长志并未相送。

再后来,就听说徐长庆于途中郁积之气不散,吐血重病。

嘉佑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董毡前来忠勇侯府做客。

卫渊将他请到春意阁那边,并且将所有下人、婢女都遣散在了院子外,交由萧逾明亲自把守,严禁任何人进出。

此刻。

春意阁院子里,董毡正在为卫渊做着神秘的仪式。

董毡先是用一种特殊手印,嘴中念念有词,围绕在卫渊身旁走了一圈。

随后又用着一种特殊的酥油,利用法器滴落在卫渊的额头之上。

又经过一些不可言状的繁琐过程。

整个灌顶的仪式才算是结束。

卫渊并未有太多的感受,只是觉得额头很清凉,原本有些昏沉的脑袋,突然也变得清明了不少。

这种感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描绘,玄而又玄。

就像是脑海里想起一些事情,突然变得很有思路,或是一种心理原因在作祟,总之,是让卫渊感受到了些许奇妙。

董毡将卫渊搀扶起来,语重心长道:

“卫将军,不知,你可有为我想好表字?”

闻言,卫渊握着他的手腕,二人当即来到一处凉亭里。

只见亭子里的石桌上早就备好了文房四宝。

卫渊执笔写下‘天觉’二字。

“天觉?”

董毡喃喃一声,好奇道:“为何是这两字?”

卫渊正色道:“吐蕃百姓将你父亲视为佛子,而你也是下一任的佛子,在我国朝文化中,佛、神,都代表着‘天’得意志。”

“至于这个觉字,乃是觉醒,觉悟,你为我灌顶,或是你曾被你父亲灌顶,都可理解为是一种觉悟。”

天觉

董毡笑道:“字天觉,甚好,多谢卫将军赐字。”

卫渊拱手道:“多谢王世子灌顶。”

董毡并未在侯府逗留,他在这儿时间久了,若让赵祯知晓,反而不美。

待他走后,张桂芬走来询问,“好端端的,这位吐蕃世子,为何要给官人你灌顶?”

卫渊笑道:“无论是我给他取表字,还是他为我灌顶,其实都只是个仪式。”

“仪式的最终目的,是达成一种无声的联盟。”

联盟?

张桂芬很好奇,但她又觉得,自己不该继续追问下去。

嘉佑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董毡在东宫为太子灌顶。

百官亲来观看仪式。

至于皇帝与唃厮啰,则在一处大殿内长谈。

此刻,东宫。

太子规规矩矩的盘腿坐在大殿中央。

董毡正在准备着为太子灌顶所需的工具。

各司官吏站在不远处瞧着。

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未曾见过灌顶,于是在仪式尚未开始之前,他们便就已议论纷纷起来:

“你见过灌顶吗?”

“不曾,据说灌顶之后,人可突然开智?”

“不是还说,必须是有大智慧大毅力的人,通过灌顶仪式后,才可继承智慧吗?”

“你要是说你没感觉,那就是你没智慧,没毅力。”

“嘘!慎言,这话你也敢说?不被怕诸佛菩萨怪罪?”

“怕什么?我又不信佛。”

“.”

在吐蕃说灌顶的不是,就犹如在大周说圣人的坏话。

卫渊没理会那些声音,而是站在王安石身侧,小声说道:

“王兄,那件事,多谢你了。”

王安石摇了摇头,“该我谢谢你,最起码,一些读书人见我有意裁剪武司吏员,心里都平衡了不少,也不怎么骂我了。”

卫渊笑道:“被人骂两句,身上又不少块肉,王兄还在乎这个?”

王安石无奈道:“被骂不怕,怕的是像狗皮膏药一样,天天骂,甩还甩不掉。”

卫渊若有所思,“有道理。”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