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遇李白

穿越遇李白

第七章 莫愁前路无知己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穿越遇李白》全本免费阅读

(一)

在大唐,送别诗多以缠绵伤感为主。但有一个人,把送别诗写成了“励志诗”。全篇不写离愁别绪,而是在满怀激情地慰藉中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你猜对了吗?就是这首《别董大二首;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大是谁?据考就是董庭兰,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着名琴师,陇西人。是开元天宝年间的着名音乐家。他少年时并不肯读书,到处游荡,甚至做了乞丐,向人讨饭。直到五十岁,方才归正,努力读书,学做诗人。今存的《大胡笳》《小胡笳》两曲,就是他的作品。

当时,董庭兰是吏部尚书房琯的门客,因房琯被贬,而不得不离开长安。后高适与董庭兰在睢阳短暂相聚,离别之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送别诗中常见的那种凄清缠绵,而是饱含了诗人出自肺腑的慷慨赠言。

高适,唐代着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齐名,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豪迈,多表现盛唐时期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高适性格豪爽正直,常纵酒驰猎,并以古之大将军自诩,狂狷之气不亚李白,《别董大》便足以见其风采。

高适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

与李杜不同的是,在安史之乱中,高适是力挽狂澜的那一位。

天宝八年(749年),高适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后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

《旧唐书》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成为了唐代历史上仅有的因军功而至封侯的诗人!

套用现在一句话,高适是把自己守边戍国的理想与实践结合起来了。正因为如此,其边塞诗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诗中剑气和豪气,不逊李白,还多了李白所不具备的雄气。

正如评价所云:高适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着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是边塞诗派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如果给高适一句话,我愿意这样说:“武彰文气,诗因武雄”。

(二)

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高适感慨很深,因此写下他的“第一大篇”《燕歌行》。

它成为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实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高适对东北边塞的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最着名的一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共28句,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写出师,“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第二段写战斗过程,“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第三段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第四段写战斗的结局,“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长诗最后,高适发出这样呼唤:“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三)

公元757年,一支唐朝军队突入**睢阳的叛军敌营,与之展开激战,解救睢阳之围。在纵马厮杀的刀光剑影中,有一位两鬓飞霜的老兵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他不是一名普通的士兵,而是名满天下的盛唐边塞诗人领袖——高适。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高适在五十余岁的人生暮年,披挂上阵,吹响了出征的号角,开启了一段壮丽的军旅生涯!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骁勇善战的突厥人哥舒翰是当时政坛的明星,是唐玄宗极为倚重的名将。他看出高适不仅仅是个诗人,更是一个胸怀大志的战士,就把他作为重要的军中幕僚,任命他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作战参谋。

后来,哥舒翰在安史之乱的潼关战役中战败被俘,导致唐玄宗出逃四川,但高适做出了他的正确选择。他星夜兼程、快马疾驰追上唐玄宗,为皇上分析潼关失守的原因和教训。唐玄宗对他的军事谋略刮目相看,当即提拔他为侍御史(朝廷**官员),随后又将他升为谏议大夫(向朝廷提意见和建议的官员)。

几个月后,高适跟着唐玄宗逃到了成都。唐玄宗打算让自己的皇子分镇各地,各自为战。高适反复劝说这绝对不可以,唐玄宗不听。诏令下达,在江南地区的永王李璘开始招募军队。

然而,永王李璘招募军队之后,并未直接迎敌,而是在江南逡巡不前。同时,永王李璘还聘请了在庐山闲居的李白担任军队的**官。

这引起了刚刚登基的李亨的怀疑。在刚刚登基的唐肃宗看来,这是严重挑战自己权力的行为,于是命淮南节度使前去征讨,而这时的淮南节度使正是高适。高适与淮南西道节度使、江东节度使并肩作战,不到一年便剿灭了永王的叛军,立下赫赫战功。

高适打败了永王李璘,那个在十二年前就已经名动天下的李白、那个十二年前跟自己在梁园同游的李白,却成了自己的阶下囚。

旷达的高适也有被人诟病之处,就是此时。站错队的李白想要战功赫赫的朋友高适拉自己一把,但高适此时选择了沉默。

其实,高适的沉默其实很好理解。李白风光时写了那么多赠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