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朝文武读心,吃瓜不要命

满朝文武读心,吃瓜不要命

第370章 所以,还是父皇厉害!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考生老家,出了二十名进士,全部是大儒学生。】

【其中,过半进士,选择回到家乡,担任县令、主簿等职务。】

【正因为普通人不愿意去,有进士头衔,一旦主动申请,所以他们回到原籍,较为愿意。】

【有志之士,参与建设家乡。孩童受教育,逐渐影响爹娘。】

【二十年,历经两代人,已经彻底改变家乡面貌。】

【原来民风彪悍,现在十分守礼。百姓尊崇读书人,自觉送孩童入学读书。】

【当初的县学,已经不需要捐助者资助。县城在几任县令带领下,变化巨大,税赋能支撑县学开销。】

【大儒的弟子们,已经取代他,在县学授课。但每年开课,惯例都由大儒开讲第一课......】

【大儒每年,都会到当初捐助者族学,无偿教授几堂课,以感谢当初,他们的慷慨解囊......】

大殿内顿时声音渐起。

久违地,在吃到的瓜中间,听到一丝正气。

许久,就听见小公主,仿佛自言自语。

【竟然大儒如此厉害,近年才将衣钵,传授给弟子......】

【那么考生,肯定在祖父教导下开蒙。为何,他只考到第三十名?】

【虽然,第三十名已经不错,但毕竟,他祖父是那样厉害的人,又教导出二十名进士......】

大臣们听闻,若有所思。

考生闻言,则是一脸自豪,背脊挺得更直。

听完火凤解释,君宝珠心中,难掩敬佩。

【所以,大儒将更多精力,放在县学上,学子太多,年龄又各不相同......】

【虽然考生,占据天时地利,但却没有,额外占到一点好处。】

【除了,受祖父、父亲熏陶,入学比许多贫寒子弟要早。】

【平时,也只能在县学,看到祖父,在家很难看到。】

【家里父母、姑姑姑父等,也没人能帮他开小灶。】

【以为,父亲在县学帮忙,给不同年龄的学童排课表,照顾他们饮食起居。】

【而母亲、姑姑等,则在县学后厨帮忙,照顾学童的饮食。】

【考生在家,顶多只能看到祖母。而祖母,大字不识,虽然不能教他认字,但教他做人,养成好习惯方面,却以身作则......】

【众多学子里,考生得到的指导,也只在学堂里。能考到现在的名次,全凭他自己。】

【什么?那些比他天分更高的师兄?】

【除了几位,出现断层优势的,前几年高中,回到家乡任职......】

【近几年的,全都名落孙山。但他们也不气馁,回到族学教学。】

【大儒说,不入仕,未必不是好事。对于这次恩科考试,考生的师兄们,其实有资格参与......】

【不是没有动心,但担心自己挡了师弟—考生的路,纷纷弃考。】

【而大儒和考生父亲得知,没有劝阻,并非偏袒......】

【近几年科考,存在的问题,他们比谁都清楚。因为弟子的水平,大儒比谁都清楚。】

【这次放孙子参考,不过是希冀不死,让孙子来试水......】

【若科考之路还有救,以后会让更多弟子参考。】

【这里没有私心,而是相互成全的关爱之意。】

大殿内寂静无声。

即便是心怀叵测之人,听见这样的故事,也不能不动容。

良久,就听见小公主,在高处飘来的心声。

【所以礼部,真该死啊!】

【有大儒,放弃大好年华,承担朝廷本该承担的责任,开蒙教导,培养有识之士......】

【礼部做了什么?】

【科举将人才选出来了吗?】

【或许有人问,不是考出了二十多人?】

【那是大儒!是堪当天子帝师的人,用二十年青春,培养出的人才!】

【若不是能力断层,你们以为,他们能考中?】

【或许里面,当真有人天资聪颖。若是一般老师教导,他们能凭自己,和其他学子拉开差距?】

【没有门阀、世家做支撑,更没有银钱开路,他们有什么?】

【也对!】

君宝珠的声音不无嘲讽。

【他们其实也做了事!】

【就是将有识之士、大把人才,拒之门外!】

【做得好!真是称职!】

【如果不是父皇,开设这次恩科,谁知道,又有多少学子寒了心,自此不再参加科举?】

君宝珠小脑袋一转,声音无比自豪。

【所以,还是父皇厉害!】

【力排众议,止住了苗头。】

然后,视线转到阶下,落到太子身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