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一百零九章 李适之罢相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夺麦之战,除了吐蕃主将逃跑,可谓是大获全胜。

一般野外战斗,主将不想死,很难擒获。即便全军覆没,主将往往能逃脱。

从今以后,吐蕃人再想把积石军屯区当成“吐蕃麦庄”,就要好好掂量一下。

李瑄下令打扫战场。

包括车子,吐蕃士兵散落的刀、矛、箭矢。

被射死的牦牛、战马也放在车上,皮革可以用来制作甲胄,肉可以犒劳参战的士兵。

一切收拾完毕,李瑄下令回积石军。

毕竟这里“名义上”是吐蕃的国境。

夜半子时,骑兵们回到积石城。

积石城外的战斗也已经结束。

唐军步兵团团围住,吐蕃骑兵几次冲击无望,接连被死伤后,最后有一千吐蕃士兵投降。

再坚强的勇气,也比不上被主将抛弃的绝望。

在赞那率兵逃离时,被围的吐蕃人就已心碎。

翌日一早。

积石城内外,飘荡着马肉和牦牛肉的香味。

特别是马肉,士兵们吃几天都吃不完。

大热天的,很快就会腐烂。

达化被屠城没几年,这附近又无百姓。

想送给其他军,时间也来不及。

只能督促士兵们一天三顿都吃马肉。连积石军城中的奴仆,都被允许吃马肉。

“张三,此次陌刀之战。领会到什么了吗?”

吃牦牛肉的时候,李瑄询问张兴。

昨日张兴陌刀战,李瑄看在眼里。

勇力、勇气,张兴都具备。

但最终阵形却乱掉。

虽然那时已经奠定胜势,但这着实不应该。

当然,李瑄没有责怪张兴的意思,这是张兴第一次统领陌刀,即便他上,也不一定比张兴做得更好。

他希望张兴能摸索出更实用的陌刀战术。

将来得以统帅五百人,甚至上千人的陌刀军。

李瑄对这种兵器寄予厚望。

“呜…..末将认为陌刀如果再多一些,完全可以应对大量骑兵。我们昨日之战,配合一般。而且大部分陌刀手都未找到发力的技巧。还有末将最后太冲动,只想着自己冲锋,忽略其他陌刀手,让陌刀队伍散乱。”

张兴抱着一大块牦牛肉,几口下咽后,向李瑄回答道。

他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也找出军队的缺点,以后加以改正。

改良后的陌刀为诸军新组。这个时候李嗣业刚从军安西,还未钻研出陌刀之技。

李瑄第一次将辅助的陌刀队,般上主力营。

“以后的陌刀队,人皆配四马。骑术还是要练一下的。”

李瑄点了点头,向张兴提醒。

“人皆四马,不是远行的探马吗?”

张兴好奇为什么步兵要配战马。

“以后陌刀军要随骑兵征战,有时候还要独自征战。四马中,一匹为坐骑,一匹为备骑,一匹为负重甲、陌刀,一匹负粮草、水等行军之物。这样可以跋涉千里,斥候遇敌,则下马备战。”

李瑄向张兴回答道。让张兴心中有准备。

他还会优先给陌刀军安排马匹。

“将军之言,让末将大开眼界,末将一定努力训练陌刀,研习陌刀战马之术。”

张兴很期待将来陌刀的规模。

“南八,听说你杀死一个千夫长,还是兼贵族官职的千夫长,我会在皇甫帅那里,为你请功!”

李瑄转而又赞叹南霁云。

和万夫长不同,万夫长很多都是吐蕃文官、贵族,千夫长多雄壮于众。

此战唐军共杀死六名千夫长,有两名因为冲的上头,被强弩射死,有两名步兵围攻死。李瑄挑死一名,南霁云杀一名。

“末将愧不敢当,将军之勇,冠绝古今!”

南霁云和李瑄比过,一招都无法接下,自然谦虚。

因为李瑄的天生神力,让李瑄在持枪持槊的时候,起势迅猛,给人一种压迫感,在来不及反应的时候,槊刃已至。

“不必说这样的话,将来我们会一起富贵的。”

李瑄笑了一笑。

大唐猛将,无疑是王忠嗣为首,因为王忠嗣多次在万众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但李瑄不好与王忠嗣比试。

还有就是被称为“神通大将”的李嗣业。

接下来是哥舒翰、李晟、王难得、浑瑊、车光倩等。

皆以武力骁众,一己之力改变战局。

李瑄不再问话,品尝香嫩的牦牛肉。

饱腹后,吩咐士兵清理境内的尸体。

己方的兵卒,埋在黄河边的墓葬群。

吐蕃士兵的尸体,用车拉在边境掩埋。

麦子糟蹋不少,但和丰硕的战果一比,不值一提。

军功很快就被典军统计。

先后斩敌骑六千余,俘虏一千五百。

获得完好无损的战马一万两千匹。

获得牦牛四百五十头。

获得车五百五十辆,兵器、弓矢、甲胄数千。

唐军共阵亡不足五百人,伤四百余人。

他将战表发给皇甫惟明,理应是皇甫惟明上书奏。同时也将典军记录的战斗细节,书以皇甫惟明。

李瑄不会像高仙芝那样跨级报功,哪怕他有这个能力。

“哈哈!七郎真神勇也!”

快马信件,隔日便到湟水城。

皇甫惟明收到信件后大喜。

此战一扫他在石堡城之战的颓势。

还获得如此丰厚的战利,他可以理直气壮地向圣人报喜。

同时,去长安的时候腰板也会硬起来。

皇甫惟明立刻将战报和战果抄下来,快马加鞭送往长安。

同时,奏免积石军使和积石军副使。

河源军副使李广琛文武双全,奏为积石军使。

副使的话,皇甫惟明考虑到李瑄的身份,准备让李瑄提拔积石军副使。

另外,他让人从府库中取绢五千匹,赏赐立功的将士。

……

李瑄遵守承诺,将许括私藏的金、玉、珠宝,都奖赏给立功的将士。

并当众表彰,提拔两名衙将。

同时,李瑄会奏南霁云、张兴,让他们领禁军的兵曹,来标榜他们的身份。

李瑄又让南霁云率骑和车马到化成县许括庄园,将其查抄。

果然在里面发现大量的绢钱,还有一些其他财物。

这些绢、钱,和皇甫惟明赏赐的绢一起到达积石城。

皇甫惟明的奖励,李瑄让随军司马,当众唱功,赏赐!

立下功劳的士兵下次更坚定建功,未得功劳者内心充满斗志。

那些从许括庄园搜索出的绢钱,按照留下的功勋记录,尽分给积石军士兵。

哪怕是已经阵亡的士兵,李瑄都严格要发放其家人。

士兵们对李瑄心服口服。

七天后,李广琛来到积石军城。

“拜见将军!”

李广琛第一时间来拜见正割麦子的李瑄。

他现在还不是军使,朝廷的诏书还未下达。

这种情况,只要李广琛资历够,有战功记录,是不会拒绝的。

积石军无将,李广琛必须来坐镇,否则李瑄无法回湟水城。

“积石军是边塞重镇,随时出入九曲之地,是地位仅次于石堡城的门户。士气很重要,许括的前车之鉴,可别去尝试。”

李瑄放下镰刀,向李广琛缓缓说道。

李广琛,先天元年出生,开元二十三年智谋将帅科登第,是一个很有谋略的将领。

“末将谨记!”

李广琛一向看不起许括这样的将领,并引以为戒。

“吐蕃在我积石城大败,可能会不甘心复仇而来,边境之防,责任众大。若敌少,可出击。若敌多,则拒守求援。如果吐蕃有引诱之嫌,要慎而又慎。我会留下一千匹战马,批积石军建立一千骑兵,以作机动!”

李瑄在临走前,向李广琛郑重提醒。

“多谢将军,末将必恪尽职守,为国守边。”

李广琛很激动,一支军队若是无骑兵,会相当被动。

身为陇右群牧使的李瑄批准他组建一千骑,有很大的游弈空间。

他内心赞叹李瑄不愧名动天下的名将,深谋远虑。

许多人得知李瑄年龄后,会本能地轻视。但真正谈论的时候,就会觉得李瑄谈吐心思缜密,不要说武夫,就是文官也远远不及。

大军携带战马,渡黄河。

为积石军留下五十只牦牛,其他的牦牛带回湟水城。

积石军士兵在黄河边相送,期盼李瑄能再临积石军,带领他们立下战功。

……

数日后,李瑄回到湟水城。

“我看过战报,七郎之勇,遍读书史,无迹可寻!”

皇甫惟明亲自到府衙门口,将李瑄迎入。

“我朝亦有勇武非凡者,我没什么可以称道的。”

李瑄落座后,回复一句。

当伏击成功,强弩手起身大呼的那一刻,吐蕃骑兵注定败北。

和贺兰山西部的高坡之战,完全不是一个烈度。那一战,李瑄筋疲力尽,已经坚持不了多久。

“我已上奏圣人,等长安的诏书到来,我要恭喜一位大将军!”

皇甫惟明意有所指地说道。

大将军,为正三品。

李瑄现在是从三品。

这半级距离,身份就如四品到三品的差距。

因为唐代的职事官,哪怕是宰相,也只是正三品。

唐代二品、一品的职事官,都是养老的,朝堂都不用去。

“不敢当,皇甫帅是节度使。陇右立功,皆在于您!”

李瑄向皇甫惟明说话的时候,心中却想起李适之的话。

当李瑄有上将之势,自己就罢相。

从灭突厥高坡之战,擒拿双可汗,到擒海贼吴令光,再到今日的积石军麦田之战。

虽然经历的战斗不多,但俱为大战,皆大获全胜。

他门荫入仕,以禆将出身。

如果李瑄年纪够,毫无疑问可以出任节度使。

李瑄的年纪会让李林甫等朝臣阻止他成为上将。

因为他们只需要一个借口,未及冠,年龄不够。

但李瑄为李隆基画了很多大饼。让李隆基有很强烈的重用之心,多次以霍去病为例子,来提醒朝臣。

李瑄虽远在陇右,却大概知道李适之会如何选择。

“本帅不是糊涂人。七郎天纵奇才,盖古之卫青、霍去病是也。圣人提拔你为副使,兼如此重要的使职,就是等伱立功,来接替我的位置。”

皇甫惟明直言不讳地说道。

很多人提起李瑄,就将李瑄定义为猛将,在战场上刀剑纵横。

皇甫惟明知道绝对不是这样。

因为圣人在李瑄就任的时候,就向他发过诏书,表明李瑄有开拓之策,要听取李瑄的意见。

李瑄已在兴庆宫向李隆基陈述与吐蕃的军谋。

皇甫惟明想着自己和李瑄是一党,又明白李瑄深受圣人的信任与宠爱,就放弃和李瑄争斗的心思。况且他刚在石堡城打败仗,争斗对他更不利。

他唯一担心的是如果李瑄节度陇右,他会被调到哪里?

目前来看,节度使上,没他的位置。

“假如末将能当上节度使,必然请我父亲推荐皇甫帅为兵部尚书,推荐韦尚书拜相!”

李瑄也不藏着掖着。

虽然担心皇甫惟明和韦坚乱搞。

但事已至此,怎么也得把他俩凑上去。

主要是李适之与韦坚套得太深了。

而且一个合格的政治者,必然要有一大批“党羽”。

就像后世的那句名言: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为了一时意气去得罪人,为了一时的痛快而不留余地,将来在朝堂上寸步难行。

“七郎怎么能说出玩笑话呢!”

皇甫惟明觉得李瑄胡言乱语。举荐韦坚为还好说,加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衔,就是宰相,可以进入中书门下堂。

但兵部尚书,现在是李适之兼任。总不能请李适之让出兵部尚书给他吧?

“皇甫帅可以静等……”

李瑄没有明说。他有预感,李适之会觉得自己上将之势已至,提出罢相。

皇甫惟明也不好多问,心中却无尽遐想。

“皇甫帅,我明日要到安乡郡,请您批准!”

李瑄又向皇甫惟明请求道。

“那是自然。不过七郎所带回的一万一千匹战马,不会再带走吧?”

皇甫惟明知道李瑄要正式到陇右群牧使的任上。但陇右新得战马,他不愿意交出去。

“俘虏吐蕃的一万一千匹战马,皆划入临洮军。末将准备将临洮军打造成骑兵,方便主动出击塞外。”

李瑄向皇甫惟明回答道。

“也好!”

皇甫惟明点了点头,战马只要能留在陇右就行。

……

长安,左相府。

“七郎又立下大功,圣人今日告诉我七郎可为上将……我也该罢相了。”

李适之下朝后,喝着酒对长子李霅说道。

“父亲,七郎不足十八,便至上将。这是光耀门楣的事情啊,您罢相是何意啊?”

李霅不解地询问。

“盛极必衰,家族也是如此。别看我们家族多么荣耀,摔下来的时候,会一落千丈。我若是不罢相,我们家族最多光芒三年,还会产生祸患;我如果罢相,以七郎的智慧,可以延续数十年的光耀。”

事到如今,他没必要隐瞒儿子们。

只要有李瑄在,即便失去门前牌匾上“左相”这两个字,也没有人敢不尊敬。

“圣人应该是不会同意您罢相的。”

李霅似乎明白什么。但李适之现在如日中天,深得李隆基宠信。如果突然提出罢相,李隆基不一定同意。

“因病罢相,自古正常。”

李适之装病,心力憔悴,不能理政,李隆基不会不同意。

还有可能因李适之罢相,将李瑄进拔为上将。

“父亲什么时候上书。”

李霅问李适之。

正是因为李适之是宰相,才显得他们尊贵。父亲主动辞向,李霅心中还是有些不适应。

但他知道父亲说的话在理。

七郎太能干,迟早能再立门楣。

“等七郎的信件来!”

李适之知道李瑄嗅觉灵敏,一定会在这个时候,寄来信件。

过几天后,罗兴驭四马回长安,将李瑄的信件,和李瑄的话带给李适之。

李瑄告诉李适之,如果要罢相,圣人必问他推荐,这个时候只能推荐韦坚。况且李适之还欠下韦坚一个承诺。

韦坚在经过广运潭盛会、刑部大案后,拜相之势明显。再有李适之推荐,有九成机会拜相。

还有皇甫惟明。实际上王忠嗣威望高于皇甫惟明。但无缘无故调走皇甫惟明,李隆基肯定要补偿一下,李适之稍微暗示一下,就能将皇甫惟明提拔为兵部尚书。

他们都是右相的死敌,让他们继续与李林甫战斗。

“七郎说如果群臣因七郎年纪小,而阻止拜上将。请相公去找高翁说出这句话……高翁欠七郎一个人情!”

罗兴转述一句话给李适之。

“老夫明白了!”

李适之赞叹爱子的远见,竟能让高力士欠下人情。

是夜,李适之一夜未眠,他要将自己弄得很憔悴的样子,去见李隆基。

在不断流泪的烛光下等待,他想饮酒,在刚拿起酒杯的时候,又将它放下。

酒就像他的相位,谁都抵住诱惑?

饮中八仙,终于忍住未饮酒。

他回忆自己这段时间的风光无限。

天宝元年拜相,天宝三载辞相。

虽没登到首席,但人生有几人能如他一样?

最让李适之欣慰的是令他逢凶化吉的麒麟子,他心甘情愿放下天下权柄,为麒麟子铺路。

“七郎的功勋太大,会不会功高震主呢?”

李适之也一度考虑这个问题。

自古功高震主,没有几个好下场。

“我相信七郎心中有权衡……”

最终,李适之选择相信李瑄能完成他的遗憾,执政事笔!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