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尽天下美人风

揽尽天下美人风

第495章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在后世人眼中,项羽的失败让人惋惜。若是鸿门宴时项羽听从范增建议下定决心杀掉刘邦,若是乌江边能不执着颜面渡河离去,或许结局有所不同。

刘邦出身低微,出身农家却不参与农业生产,整天无所事事混迹于市井之中,吃樊哙狗肉还赖账,冒充财主参加别人宴会。起义反秦之后,对读书人十分无礼,这都是刘邦被后世贬低的原因。

但也因为这样的出身和经历,造就了刘邦能屈能伸的性格。若是最后被困乌江边的人是刘邦,一定不会选择自刎,而是卧薪尝胆准备东山再起。

反观项羽,出身高贵,楚国名将之后,受过良好的教育和熏陶,骁勇善战。加上和虞姬之间的感情以及最后悲壮的结局,无形之中博取了人们的同情心。而这样的出身也注定了项羽思想的局限,无论如何都无法脱离贵族社会的限制。

项羽和刘邦相差二十多岁,因为出身、实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很多人无法接受项羽的失败,以致于在他失败之后依旧被当做英雄来看待。但是从整个历史来看,刘邦成功除了个人原因,也有着必然性。

刘邦是天生的帝王,他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是非常善于用人,对百姓也很友善。不管到了哪里,从来不会屠杀百姓,也能够约束士兵,唯一被后人诟病的就是弃一双儿女逃跑和项羽意欲杀其父时的态度,百姓在项羽眼中如草芥一般。

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最后恰恰是被刘邦所灭。用这件事去指责项羽,其实是用事后去衡量事前,属于标准的马后炮。鸿门宴的时候,刘邦只是众多诸侯中的一个,和项羽又是同盟,并且还首先攻入了秦国的都城咸阳,是灭亡了秦朝的功臣,项羽拿什么理由去杀他呢?

当然,刘邦不是毫无错处。在灭亡秦国之后,刘邦派兵守住了函谷关,项羽和其他诸侯的军队到了函谷关就被挡住了。

于是项羽一怒之下,攻破了函谷关,怒气冲冲的奔刘邦而来。但是这一点责任刘邦完全可以推脱为守将的乌龙,并不能完全的怪罪到刘邦身上。再加上刘邦的亡秦大功,项羽无必杀刘邦之理,而刘邦进入咸阳之后的所作所为,也无取死之状。

这个时候对项羽而言,杀了刘邦只是消灭了众多潜在的竞争对手中的一员——还很难说。就诸侯中最有威胁的一员,而一旦刘邦受诛,那么其他的诸侯难免不人人自危——刘邦有亡秦之功,尚且不能免死,何况他们?这对于项羽的分封计划无疑是很不利的。

1最强大的齐国被一拆为三:齐、济北和胶东,还都是从齐王手下的部将里面直接提拔成的王,所谓众建诸侯以少其力,无法对楚国形成威胁,事实上分封不久就开始内战了。

威胁最大、天下精兵之所在的秦国故地分封给了三个秦国降将,分别为雍国、翟国和塞国,秦人恨死了这三个卖国贼,也根本不会跟随他们造反,所以这三个降将只能依赖于项羽的权威。

常山王张耳和代相陈余反目成仇,双方共享赵地,互相制衡。先入关的刘邦被封在巴蜀之地,被三秦牢牢封住出口

从西楚的位置来看,西楚占据了天下的精华,定都的彭城更是天下通衢之所,易?攻难守,就秦末汉初的发展程度来说,基本上和五代时期中原政权定都汴梁的意味差不多,不是太平盛世那种表里河山固若金汤的都市,而是充满着乱世诸侯弹压天下野心的桥头堡。

项羽让这些分封的诸侯大小相制,都需要依赖于西楚的权威和调解。而在不断征伐天下的过程中,项羽就可以逐渐的清洗掉不听话的诸侯王,换上自己的亲信或者直接收归西楚所有,通过这样的磨盘式的碾压,最终达到取秦而代之的目的。

项羽也从来不是什么,拥有优雅气质,一诺千金的上古贵族,在戏下分封之后,对楚国西边,地处中原枢纽的韩国,项羽可谓是煞费苦心。分封的是韩王广。

但是项羽压根就没有让韩王广上任,而是一直把他软禁在西楚。不久之后韩王广死,项羽立刻转封亲附自己的韩王昌为楚国看守西大门。

对实实在在的威胁,项羽从来在杀人灭国屠城这方面没有犹豫过。所以项羽不杀刘邦,不是因为“君人之度”,就是因为政治代价相对较高,而没有在现实中能获得的预期好处而已。

刘邦和韩信也就是动作快打了一个时间差,趁着楚国主力在弹压齐国内乱的时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扰乱了项羽的节奏。其实只要再晚上一年半载,等项羽平定了齐国,能够专注西向,刘邦可能就没有什么太好的机会了。

从当时来看,刘邦能得天下的偶然性,远远大于项羽得天下的偶然性,所以这时候说项羽妇人之仁而丢了天下,是提前开了楚汉战争的上帝视角。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谈谈苏子瞻的问题了。苏轼这个人诗词自然是千古闻名没得说,但是他写的史论,按照王安石的话说,是战国纵横家之流的,大部分都可以当战国策来看——也就是攻其一点,不着其余。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会不断的把一个特定环境下才能成立的逻辑无限的夸大,来取得夸服众人,独树一帜的效果。

这是苏轼在“范增论”里面说的话,论述的是范增为何离开项羽: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

接下来苏轼就开始放飞自我了: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说范增劝项梁立义帝,而项羽杀义帝,那么范增肯定会非常反对啊,而反对又不听,这个时候项羽怀疑范增就已经开始了!其实这里项羽杀义帝而范增反对就是非常脑洞的一个事情,义帝是一个招牌,有时立,有时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