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1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北宋朝廷,对内加强了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对外却采取了忍辱退让的政策,从宋初以来,接连不断发生农民起义的浪潮,农民群众奋起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宋代封建统治集团,在加强政治上的统治之外,更企图加强思想上的统治。隋唐时代佛教唯心主义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之一。佛教唯心主义基本上是代表门阀世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经过唐末农民战争,佛教唯心主义已丧失了权威,减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一、道学唯心主义的产生背景

宋代的封建官僚地主阶级,经受了唐末农民战争打击后,感到仅靠佛老学说并不能防止农民的革命斗争。为了尽力维护封建统治,替封建剥削提出新的理论辩护,为了调整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进一步加强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专政,经过长期的酝酿之后,他们终于发明出一种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这就是道学唯心主义,也叫做“理学”。

道学唯心主义也是先秦儒家孔子、孟子一派唯心主义学说的新发展。它具有和汉代的儒家唯心主义神学、魏晋玄学和佛教哲学不同的形式。它是和唐代以来的唯物主义传统相对立的,而且是在反对以张载、王安石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路线的斗争中形成起来的。道学唯心主义的出现,一方面是对唐末宋初的农民起义的反动;一方面也是对唐宋以来的唯物主义思潮的反动。

道学唯心主义也是以标榜反对佛老的姿态出现的。它们表面上指责了佛老的虚无主义,认为它破坏了封建的伦理秩序。可是它们又从佛老唯心主义那里吸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封建制度的哲学观点,作为丰富自己哲学体系的养料。道学唯心主义或者理学以一种精致的思辨的哲学形式,把封建主义的社会制度,把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三纲五常”吹捧为永恒的天经地义,吹嘘成世界的根源、宇宙的本体,把封建制度的君权父权绝对化神圣化,大力宣扬封建的禁欲主义,来替封建剥削及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作辩护。道学唯心主义也是后期封建制度发展时期影响最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学唯心主义是儒家唯心主义和佛老唯心主义的一种融合。这种唯心主义,开始于周敦颐,正式成立于程颢、程颐。

二、周敦颐与《太极图说》

周敦颐,字茂叔,生于1016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死于1073年(宋神宗熙宁元年),道州(今湖南道县)人。曾做过几任州县官吏,晚年在庐山下筑室名濂溪书堂,后人称他为周濂溪。周敦颐,是道学唯心主义的奠基人。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文集》,后人编为《周子全书》。程颢、程颐曾向他问学,后来朱熹推崇周敦颐为道学的开创人。

周敦颐继承了《易传》和《中庸》的唯心主义思想,吸取道教和佛教唯心主义的一些观念,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周敦颐宣扬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著作是他的《太极图说》,有图有说。《太极图说》系根据宋初道士陈抟的《无极图》改造而成的。陈抟的原图本来是讲道教的修炼方法的,周敦颐把它改变成为论述宇宙本体生成万物的变化过程的图式。

《太极图说》中认为,宇宙的最初阶段是“自无极而为太极”。“无极”指无形无象的最高实体,“太极”指最大的统一体。“太极”动起来,就生出“阳”来,动到极点就静下来,静下来就生出“阴”来。静到极点又动,一动一静,互为根本,分化出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互作用,就生出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按着顺序发生作用,于是便形成了春、夏、秋、冬四时。无极的实体,阴阳五行的精微材料,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了万物,具有阳性的成为男性,具有阴性的成为女性。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生成万物,万物又生生不已,于是变化无穷无尽了。这就是周敦颐提出的关于宇宙形成过程的理论。

周敦颐还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来论证当时中央集权的封建主义的制度是合理的、必然的。他说:“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他把封建统治阶级所标榜的仁义,说成为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的体现,认为“圣人”以“仁义”教化万民,是符合“天道”的。他所说的“圣人”,指的就是封建帝王。他把封建皇帝吹捧为人民的根本,说什么“天下之众,本在一人”,鼓吹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君权至高无上的封建主义作辩护。

周敦颐还利用了他的阴阳学说论证了整个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合理性。他说:“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他认为,封建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等关系是依据阴阳二气的关系安排的,所以封建秩序是自然的、必然的。他还依据他的阴阳学说为封建国家的暴力统治寻找理论根据,设法论证刑罚也是合理的,必要的。

他说“天以春生万物,止之以秋”;“圣人之法天,以政养万民,肃之以刑”。结论是,“民之盛也,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不止则贼灭无伦焉,故得刑以治”。他的逻辑是,阳气运行形成了春天,阴气运行又形成了秋天,阳气体现仁慈,阴气体现刑杀。所以“圣人”治民,对于人民的“”,必须用暴力加以裁制。

他把佛、道二教的禁欲主义引入了儒家的道德说教,这是道学家讲道德、说仁义的一个特点。他认为,人能“无欲”,仁义道德的“本性”也就充分发挥出来了,这就是他所说的“诚”的境界。

通行本的《太极图说》中第一句是“无极而太极”。据记载,当时宋代史馆所保存的《国史》,其中有《周敦颐传》,传中所载《太极图说》,第一句是“自无极而为太极”。朱熹认为不应有“自”“为”二字,主张把这两字删去。据清代学者考证,宋代《国史》中所载应该是可信的。“自无极而为太极”,就是说,“无极”在“太极”之先。朱熹认为这句话应是“无极而太极”,这是朱熹自己的观点。

《太极图说》中的主要思想认为,有象有形的二气五行和万物,都出于原始统一体“太极”,而“太极”出于无象无形的“无极”。这就是它所说的“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无极”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实体。说天地万物都从“无极”来的,这是老子的“有生于无”的翻版。“无极”是无形无象的,也就是说,是非物质性的,它不是物质存在,而是一种超越物质存在的实体,即“虚无”的绝对观念。周敦颐的哲学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称阴阳是二气,称五行为五气,又说“太极”的一动一静产生了阴阳二气,所谓“太极”就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他在《通书》中解释“太极”说“混兮辟兮,其无穷兮”,以“太极”为混沌未分的元气。

朱熹后来把周敦颐讲的“太极”解释为“理”,那是朱熹自己的观点。周敦颐认为,阴阳二气的统一体是从“无极”来的,实际上是宣扬道家的有生于无。他在宋初宣扬这种观点,是对唐代以来的唯物主义元气说的反动。

周敦颐还继承了古代儒家“中庸”、道家“清静”、佛家“寂静”的禁欲主义的说教,提出了“主静”学说,作为封建道德的修养方法。《太极图说》中说:“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他认为,人得阴阳五行的优秀材料而生,为万物之中最灵的。身体既然生成了,精神发生,就有知识了,刚柔善恶等品质相互影响,万事层出不穷。所以必须建立一个最高标准,叫做“人极”,人极的内容就是“中正仁义”,而以“静”为主。这种“中正仁义而主静”的境界,也就是《通书》中所谓“诚”的境界。周敦颐自己解释“主静”说:“无欲故静。”所谓“静”就是没有要求,没有。所谓“无欲”,就是满足于现状,放弃任何改善生活的要求,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不作任何斗争。

万物的运动不是自己运动,而是由于“神”的推动。“神妙万物”就是说“神”使万物变化运动起来。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自己运动的,物质世界本身具有内在的动力。周敦颐则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由于“太极”的推动,而“太极”作为阴阳二气的统一体又超乎动静。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周敦颐宣称,“太极”动静而生阴阳,“太极”的动静,无形无状,微妙不测。周敦颐称之为“神”。所谓“神”即“太极”的微妙作用。在《通书》中,他把“太极”的“神”和万物的机械的动静对照起来。他说:“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这是说,物质的动静是机械的,动就是动,静就是静,动中无静,静中无动。神则动而非动,静而非静,是超乎动静的,“神”是万物运动的最后推动者。

在人性和道德问题上,周敦颐发挥了《中庸》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人有一种超然的本性,叫做“诚”。这“诚”是从阳气得来的,是绝对至善的,是一切道德的根源。他在《通书》中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

他认为,“诚”是圣人的根本。《易传》中所赞叹的万物所由以发生的“乾元”,就是“诚”的根源。《易传》中所讲的确定万物性质的“乾道”,就是“诚”的确立。所以“诚”是“纯粹至善”的。因此,他把“诚”宣布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认为“诚”是仁、义、礼、智、信的基础,是一切德行的根源。周敦颐认为,人们如能体现“诚”的本性,其行为就自然而然合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仁、义、礼、智、信只是诚的表现而已。

三、二程的理一元论

程颢,字伯淳,生于1032年(宋仁宗明道元年),死于1085年(宋神宗元丰八年),河南伊川人。他做过几任地方官吏,后到中央政府供职,任监察御史里行,曾经表示赞助王安石变法,但不久即提出反对意见,成为反对新法的主要人物之一。后人称为程明道。

程颐,字正叔,生于1033年(宋仁宗明道二年),死于1107年(宋徽宗大观元年),程颢之弟。他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在政治上也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后人称为程伊川。

二程继周敦颐之后,提出了以“理”为中心观念的唯心主义体系,为道学唯心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们的唯心主义,是对王安石和张载的唯物主义学说的反动。程颢哲学的主要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程颐则主张客观唯心主义。

二程认为世界的根源是“理”,也叫做“道”,也叫做“天理”。他们提出“理”来把封建的纲常名教绝对化永恒化,为封建制度和封建主义作辩护。

二程的语录后人编为《河南程氏遗书》和《外书》。程颐还著有《易传》、《春秋传》,连同他们的《文集》,后来合编为《二程全书》。二程长期在洛阳讲学,他们的学派当时称为“洛学”。二程对王安石的“新学”曾进行猛烈的攻击,他们宣称当时的“大患”是“介甫之学”,说“介甫之学坏了后生学者”。他们同时又批评张载的关学。当时洛学与关学、新学之间的斗争是很激烈的。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所谓“天”,指最高实体,认为“天即是理”,就是认为“理”是最高实体。他又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