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临东周

亲临东周

第34章 悔之晚矣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 悔之晚矣

品位高雅的卫懿公将养鹤变成了自己的事业去进行,并且还将这一事业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石祈子与宁速的进谏不但没有让卫懿公收敛,反而愈演愈烈。傻子都看出来再这么进行下去卫国危险了。堂堂一国诸侯,不想着老百姓,就想着自己的爱好,而且还这么富有创意的折腾,实在令人心寒。卫国的公子毁是公子硕与庶母宣姜所生,也选择了出奔这一条路。既然卫国这单位要黄了,何必非等到树倒猢狲散的那一天呢?公子毁出奔到了姥姥家齐国,齐桓公何许人也,就是自己的土地都能送给别人,何况是自己的外甥?齐桓公将宗室之女嫁给公子毁,让他在齐国安心住下。

纵览卫国继承人,最有贤名的急子与寿已经被自己的弟弟和父亲害死了,而且两个人还都没有后代。公子硕早死,被逼退位的黔牟虽然是周王女婿,但是也已经去世。也只有公子毁素有贤名。现在连公子毁都出奔齐国,老百姓更没指望了。

举国上下有点本事的好领导不是去世就是出奔,单剩下一个爱好仙鹤的卫懿公,这日子可咋过呢?

我们卫国不能只为了仙鹤活着吧?

我们老百姓总得看到点希望啊!

卫国的天空的黑暗的,看不到希望。

看不到希望的日子是可怕的,那将让人丧失前行的动力。

再说北狄在周太王时期,有一个可怕的少数民族强盛起来,这就是獯鬻。据说獯鬻是夏桀的儿子所建,这个强大的民族对于中原地区时时骚扰,导致周太王不得已迁都岐山。等到周武王统一天下,不但征伐了南方的荆、舒,而且一举扫荡北方的戎、狄,中原地区终于得以扬眉吐气,得享平安。

但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矛盾在当时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的,只能是被暂时搁置。游牧民族每天放牧游猎,基本上和现在的自由职业者差不多。这当然是存在风险的,倘若今年游猎成绩不佳,或者碰巧草原瘟疫,总不能和孙悟空说的一样,妖精么没事杀几个人存着防备阴天。这种游牧民族生产困难的偶然性和战斗实力的强悍结合在一起只能产生一种结果,那就是每当有机会,游牧民族总会对农耕民族实施打劫。

除非某一方的实力特别雄厚,才可能发生一方吞并另一方的可能性,终止这种矛盾。

比如铁骑踏遍中原的蒙古,建立的元朝。

所以等到周平王东迁之后,戎狄的领袖觉得机遇来了。这中原的天子再不是周武王那么善于战斗了。

北戎此时的领导叫瞍瞒,实力强大,手下有铁骑万余,扫荡中原之心,那是勃勃愈发。

在齐国大战山戎的时候,这瞍瞒可就气不打一处来。他不管是不是山戎先侵略燕国的,他只知道齐桓公既然能够深入险地,扫荡山戎,那将来肯定也得对北戎不利。

其实这瞍瞒还真估计的不怎么对。

我们中原地区的民族,想来是人家不欺负到不得已的情况下,很少挑衅。除非实在迫不得已,那肯定会拼死一战。

总之瞍瞒将齐桓公列位头号种子敌人,并且决定先发制人。

瞍瞒也是聪明人,他发兵两万骑,出兵邢国。为什么不直接打齐国呢?齐国能够在未知之地扫荡山戎、孤竹,瞍瞒也知道不能小觑。所以他先发兵邢国,等齐国援助的时候再攻击卫国。典型的游击战。

卫懿公还在和仙鹤一起美满的生活着。什么大臣、百姓,都给我边去!谁也比不上我的仙鹤!

可惜天不从人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忽然有人报告卫懿公,狄人入侵我国。

卫懿公吃了一惊,这杀千刀的狄人,怎么好好的又想起来打我们卫国了?但是他也知道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赶紧召集军马,还准备将武器发给百姓,抵抗外敌。

可惜卫国百姓的觉悟实在太低,卫懿公准备发动群众进行一场全民保卫战的时候,百姓居然都逃到野外去了。

卫懿公大怒,真是大难临头了啊,命令把百姓抓回来问话。片刻抓回来一些百姓,卫懿公便问道,“国家大难临头,为何你等还要逃避呢?”

这些百姓既然被抓了回来,也无所畏惧。回答道,“您只要用仙鹤就行了,那敌人肯定闻风丧胆。”

卫懿公奇道,“怎么仙鹤居然还能打仗吗?寡人倒从未听说此事。”

这些百姓无奈回答道,“既然仙鹤不能打仗,您为什么还要养那么多仙鹤呢?为什么还要付出那么多代价呢?”

卫懿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爱好居然已经带给群众这么大的意见。他立刻表态说寡人要驱散仙鹤,好好对待百姓!

可是没有人回答,卫懿公看到的只是冷冷的目光。

很多时候,当事

情无可挽回才想着去挽回,那就真的无可救药了。

卫懿公命令将仙鹤放归大自然,可惜这些仙鹤已经过惯了被豢养的日子,居然在天空久久盘旋,不愿离去。倘若是平时,卫懿公肯定会非常感动,这仙鹤跟我感情多深!可惜现在兵临城下,留着仙鹤,便留不住百姓。卫懿公命令石祈子和宁速同往街市,向百姓说明自己的过失和补救措施。这才令百姓情绪稍有平复。

这时候狄人已经杀至荥泽。

石祈子知道,单凭卫国是万万抵挡不住凶悍的狄人的,他请求赶紧向齐国求救。卫懿公此时倒很有血性,他认为当日齐国奉命讨伐卫国,虽然后来退兵了,但是卫国之后也没有修书送礼,此时求救,肯定人家不能搭理我们。还不如我们卫国就跟该死的狄人拼死一战!

宁速一看主公这是准备自己当烈士了,于是请求自己率兵与狄人交战,请卫懿公退守。

卫懿公却认为自己如果不亲自前往,恐怕士卒百姓都不会尽力。看来卫懿公对于自己过往的过失,真的是希望改过自新了。于是卫懿公给石祈子玉玦为信物,命令石祈子代理国政,送给宁速一支箭矢,命令宁速守卫。

卫懿公叹息道,“寡人和你们就此诀别。假如不能战胜狄人,寡人誓不返回!”

如果说卫懿公对仙鹤的痴迷是他祸国殃民的证据,但是此刻他孤身前往抗敌,则是带着赎罪的心情,准备以死报国。

世界上最令人伤感的事情,就是当你明白过来的时候,一切的补救措施都晚了。

如果能一直糊涂下去倒也很心安。

可是那刹那间的清醒,带来永远不能补救的痛苦。

即便付出生命的代价,这遗憾也将永远存在。

卫懿公此时便是这样。

他命令集结军队,命大夫渠孔为将军,于伯为副将,黄夷为先锋,孔婴齐为后队。

基本上这支军队临时拼凑,为了保卫国家送死去了。

卫懿公自己当然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可是军士不这么想。平时您养尊处优,吃香的喝辣的,没事养个仙鹤,这时候外敌入侵,您想带着我们一起送死?还不去不行?

上哪儿说理去!

卫懿公夜间视察军队,只听军中歌声阵阵,仔细听时,唱的是:

鹤食禄,民力耕,

鹤乘轩,民操兵。

狄锋厉兮不可撄,

欲战兮九死而一生。

鹤今何在兮?而我瞿瞿为此行!

这首歌基本上唱出了广大群众的心声。领导您平时让仙鹤有俸禄,老百姓种地,现在狄人进犯,您怎么不让仙鹤为您打仗反而让我们送死呢?

卫懿公听了这歌当然心里非常不好受。但是这都是事实,除了听着好像也没有别的办法。而大夫渠孔治军很严,这时候卫国军队日益人心涣散。治军严格绝对没有错,错的是不能审时度势,在军队内部矛盾重重的时候,依然这样严酷。

等到了荥泽,但见狄人的军队充分发挥了自由牧民的天性,左右驱驰,根本没有规律可言。渠孔轻蔑的笑道,“成天听人说狄人骁勇,我看不过是言过其实罢了!”

渠孔命令卫军进发,果然这狄人一碰面就溃败了。

渠孔杀的兴起,命令只管追击。

只管追击不问缘由,只能有一个结果:进入狄人的包围圈。原来开始所谓的自由驱驰、溃不成军,那都是瞍瞒的计策。只为将卫军引入包围圈。

等到将卫军截为三部分,狄人开始大展威风。而卫军本来就毫无斗志,逃跑的不计其数。卫懿公被狄人重重包围。

渠孔一见不妙,急忙请卫懿公换了衣服逃跑,可是卫懿公本来到此就是为了赎罪。他一直都认为自己的罪过,只有死才能救赎。于是卫懿公拒绝了渠孔的请求,几位大将先后被害,卫懿公和渠孔也不能免死,都被狄人砍为肉泥。

趣味高雅的卫懿公,就此全军覆没。

狄人抓住了太史华龙滑与礼孔,本来准备杀了他们。这二人急中生智,声称自己是通晓阴阳,如果不为狄人报告祖先,那鬼神也不会保佑狄人获得卫国。

本来狄人就迷信鬼神,瞍瞒一听,那行,这俩人暂时别杀了。派他们回去报告鬼神。

宁速正在登城巡视,忽然看见二位太史乘车前来,大吃一惊,急忙询问情况。这二位太史说道,“已经全军覆没了!赶紧想办法躲避吧,狄人果然是锐不可当!”宁速准备开城门迎入二位太史,可是礼孔说我和主公一起出城,如果自己回来,有什么面目见主公于地下呢?礼孔自刎身亡。华龙滑说不能让我们卫国史籍无人传承啊,于是入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