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路求索

官路求索

第14章 自建水泥厂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第十四章 自建水泥厂

说完,秦爱民一边放东西,一边还连连告罪,“李乡长,实在是对不住,这段时间我在大石乡实在是走不开,过年我又值班,不然我早就过来看望您了。”

秦爱民在大石乡呆了半年多,与李副乡长的接触其实并不多,作为主管计生的副乡长,他绝对是大石乡最忙的,成天不是在下面的村里就是在上面的县里,或者就是在会议上被批评,总之这管计生的活就是吃力不讨好,平日里就算当面遇上也难得说上两句话。

“好什么啊,我都成这样了还好得了吗!”

李副乡长的情绪显得十分的低落,‘露’在白布条外面的嘴‘唇’似乎也有些不正常的发黑。

李乡长夫人一听李乡长这话说得有些不中听,连忙在一旁接口道:“小秦,坐,老李现在情绪不太好,别见怪。”

秦爱民顺着话坐了下来。

“小秦,听说乡里准备让你接我这个位置?这位置可不好坐啊!”

秦爱民脸立马苦了下来,“李乡长,我也知道啊,不过乡里没人愿意接这个活,杨书记非‘逼’着我上,我有什么办法。”

是不是杨大庆‘逼’的,秦爱民心里清楚,不过话还得这么说。

停了停,秦爱民连忙又接着道:“李乡长,我对这计生工作一直以来就不熟悉,还请您教教我,多传授一些经验才好。”

“有什么好教的!你只要让下面不超生就好,总之上面只看结果,他们才不会管你是怎么干的,总之,如果乡里有人超生了,就是你工作不到位!”

趴在‘床’上的李副乡长越说情绪就越‘激’动,说出来的话虽然模糊,但却是满腔的怨气。

秦爱民想了想,最后弱弱的问道,“那怎么才能让下面不超生?”

李副乡长侧着头看着秦爱民,过了好一会才回答道:“不超生?怎么可能,以我们大石乡的情况,除非他们都有了儿子,不然他们就会一胎接一胎的生下去,我们能怎么办,跟他们讲国家政策?有用吗?好!出了事就是我们工作方法粗暴,工作作风有问题,狗日的,这还不是上面那帮王八糕子‘逼’的,如果不是他们天天在会上说态度可以强硬一点,手段可以狠一点,我会去干这缺德的损事吗。”

李副乡长是越说越‘激’动,最后,他直接把脸转了回去,“你自己看着办吧,总之这断人香火的绝户活再也落不到我头了。”

随后李副乡长再也没有理会秦爱民,讨了个大没趣的他只好说了几句客气话便连忙告辞离开,不过经过李副乡长这一番话,秦爱民原本就一直压在心头的‘阴’影也不由的跟着重了数分。

回到家,秦爱国与孙建军也早已回来了,跟两人又聊了聊石灰厂的事情,之后睡了一晚便直接赶回了大石乡。

走进值班室,秦爱民看到的既不是月长青也不是罗天林,而是杨大庆跟余国民。

两人坐在火炉边一言不发的喝着茶,看上去似乎已经有好一会了。

“小秦,怎么今天就回来了,你的假好像是到明天吧。”

杨大庆对于秦爱民的忽然出现显得十分的吃惊。

秦爱民看了看杨大庆跟余国民,这时想要退回去已经是不可能了,随后连忙回道:“家里也没什么事情,我就干脆提前回来了。”

杨大庆一脸微笑的点了点头,“好!年轻人就是要全心全意的扑到工作上,这样才能干出一番成绩。”

听了杨大庆的这番话,秦爱民多多少少感觉脸上有些发热,但还是连忙回道:“书记,乡长,你们怎么在这?”

对于杨大庆跟余国民的出现,秦爱民非常的不解,在他记忆中,别说两人一同出现了,就连两人单独出现在这值班室的次数也屈指可数。

“小秦,你回来正好,我跟杨书记正在商量一件事,你正好帮我们拿拿主意。”

秦爱民有些奇怪。

“小秦,自从有了金水二桥,我们乡的财政状况也宽松了不少,算是有了一点余粮,但这钱绝不能就这么放着,所以乡里计划在年后好好的利用一下这笔钱,虽然不指望它成为一只下金蛋的金‘鸡’,但最少也应当为大石乡的老百姓作点贡献,现在国家不是在号召要脱贫致富奔小康吗?奔小康我们乡现在是谈不上,但最少我们要解决乡里的温饱问题,要让乡里人人有饭吃,有衣穿```````”

听着杨大庆的话,秦爱民也感同身受,大石乡乃至整个开河农村从来就不富裕,不管是在前一百年还是在前两百年,山多地少,每年产的粮食根本养不活所有人,这才造就了开河人上山为匪,行脚四方的谋生之道。

“如果我们不能解决我们乡的温饱问题,那就是我们乡全体领导干部的无能!我在大石乡干了一辈子,我不想带着这份愧疚退下去,所以我要再拼一次,你提出的办水泥厂,我觉得非常可行,有了水泥厂,各村的富余劳动力就有了可去之处,只要老百姓有了钱,这温饱问题自然也就能够解决,所以我想用这笔钱把水泥石办起来。”

对于杨大庆的这番话,余国民显然有不同意见。

“杨书记,这笔钱具体如何运作并不是由我们乡里说了算,这还得看县里的意思,如果我们擅自动用这笔钱,那就是违规。”

秦爱民一听这话,立马就明白了过来,两人显然对于这笔过桥费的使用有了严重的分歧,而且似乎还非常尖锐。

停了停,余国民又接着道:“再说了,以我们乡的环境,又哪有人愿意来我们乡投资,年前我俩又不是没有为水泥厂的事情努力过,县里说县里没钱,市里说市里没钱,找的那些个体老板,一个个不是这问题就是那困难。”

大石乡的‘交’通条件确实不尽如人意,不管是去开河还是去石林,还是去外地区的源水县,都有一段不短的距离,六七十年代修建的老国道虽然护理得还算不错,但老式的双车道虽然可以通过两辆大卡车,但如果是重车,那速度绝对起不来,算上这些运输成本,再对比市面上的水泥价格,价格压力可想而知。

“没人愿意投资,那我们就自己办,我们乡好几万人,每人出十块钱,再加上我们现在收的收桥费,我就不信这水泥厂办不起来。”

杨大庆的语气有些重,而且显然是打定主意铁了心,不过随着他退休的日益临近,对于大石乡政策的掌控也越来越有些力不从心,所以这水泥厂的事情才一定得征得余国民同意,如果这事放在前两年,那怕就是前一年,余国民哪有能力反对他的决策。

余国民看了看一旁的秦爱民,之后淡淡的回道:“杨书记,现在不是学大寨的时期,你应当清楚乡里自行集资办厂的风险。”

随着两人的一番争执过后,整个值班室内陷入了一片沉寂之中,两人也再一次回到了秦爱民刚刚进屋前的状态,抱着各自的杯子,坐在椅子上除了偶尔喝一口茶之外便一动也不动。

又过了好一会,杨大庆终于活了过来,“小秦,你的任命也就要下来了,你对于水泥厂的事情有什么看法,现在说出来听听。”

秦爱民的眼睛扫了一会杨大庆,又扫了一会余国民,他终于知道为什么值班室内会没有月长青跟罗天林了。

一时间秦爱民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杨大庆的问题了,一头是对自己极多照顾的现任书记,一头是极有可能的下任书记跟现任乡长,夹在这两人中间的味道可不是那么好受的。

沉思了一会,组织了一会自己语言,秦爱民才缓缓的道:“书记,乡长,水泥厂对于我们乡来是绝对是必须建的。”

随着秦爱民的话一落,杨大庆的眉头便舒展了开来,原本平静无‘波’的眼神中多多少少有了一份笑意,不过一旁的余国民眼神便立马冷了下来。

在政fu机关里,书记与乡长之间的矛盾其实完全可以用不可调和来形容,两者的权利实在是有太多的重叠之处,同时,两者之间的权力还又互相制约,久而久之,矛盾自然也就慢慢的埋了下来,所以在书记跟乡长面前如何自处,一直以来就都是一‘门’大学问。

“不过我并不认为全乡集资办厂可行。”

余国民与杨大庆的神情立马又细微的发生了逆转。

一见两人的神情,秦爱民连忙又接着道:“不过我觉得我们可以从银行寻求帮助。”

其实对于水泥厂的事情秦爱民从提出这条意见开始考虑的便一直都是银行,后来听到秦爱党已经成为开河市东城区支行行长后更是如此,毕竟不管是石林县还是开河市的财政状态都不可能帮助大石乡建一座水泥厂。

“银行我已经问过了,他们说如果没有县里或市里的担保,他们不敢贷这笔钱,而县里市里一直以来就不支持我们乡再建一家水泥厂,他们怎么可能会给我们乡作这担保。”

余国民忽然在一旁接口,显然他对秦爱民的提议十分的不看好。

不过秦爱民听了余国民这话之后却忽然一笑,“乡长,我有一个堂兄现在是建设银行开河东城区支行的行长,我想只要我们把工作做到位,我想他应当不会不支持我们。”

所谓的工作做到位也就是不给对方惹麻烦,在程序上政策上不存在问题,杨大庆能明白,余国民自然也能明白。

听了秦爱民的这番话,杨大庆与余国民的神情立马变了,“真的?他们愿意贷款给我们?”

现在的银行其实不但鼓励存款,也鼓励放贷,上到分行、支行,下到储蓄所都有自己的存款任务跟放贷任务,这也是一个银行行长的工作任务,这事还是上次秦爱民在跟秦爱党喝酒时聊到的。

像秦爱党所在的东城区支行,每年就有好几百万的放贷指标,而同时也有一千万的存款指标,为此秦爱党当时还开玩笑的说要秦爱民将大石乡的银行账户转到他那里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