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骨鲠忠臣杨国忠

大唐之骨鲠忠臣杨国忠

190章大唐财政报告4——隐患安禄山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如果再从转运条件上来对比,范阳镇的优势就更大了。

从陆路转运上来说,范阳镇背靠河东,除了太行山稍微造成了点运输障碍外,其余皆是平原大道相连。

同时,做为京杭大运河北端起点的范阳,又有更便利的、畅通的水路直接与南方相连,尤其是与帝国另一物产富饶地淮南道之间,水网交织,畅通无阻,可以将淮南道的粮食财物源源不断地运输进来。

本身就有东北道的物产托底,又可以将帝国最富裕的淮南和河东两道物质便捷地转运过来,他安禄山当然不用为粮草军饷发愁了。

再回过头来看陇右道。

远在帝国西境,它们所需的粮食物质,都是从其余各道耗尽精力运输进关中,再通过狭长艰险的九曲之地和河湟谷地转运而来,其中的耗费,高了范阳镇几十倍不止。

再有,平卢、范阳两镇面对的契丹和奚,尤其是契丹,刚刚兴起,还处于部落联盟时代,还远不是后来杀得中原王朝闻风丧胆的契丹。

它们对帝国的侵扰,都只是在开春之后,趁着中原粮食成熟时过来抢夺一番,抢完就赶紧跑,俗称“打谷草”,并不以攻城略地为目的。

当然也不具备攻城的实力。

所以它们对帝国和河北道当地经济民生秩序造成的破坏,远不能与强大的吐蕃相比。

将以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便可能看出,并非是安禄山终于大唐国,更不是他精心打理,他之所以不像皇甫惟明那样向朝廷伸手要钱,不过是因为他已经从大唐国身上吸饱了血,不用再多此一举罢了。

杨钊不清楚,长于深宫、精通权术、又从未出过边塞的李隆基到底对地方和各边镇的实际情况知道多少,但从他盲目宠信安禄山看来,知道多少也无所谓了。

因为,安禄山完全不用向朝廷伸手,就能养活他的十几万大军,这非但不值得信任,反而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这说明,安禄山已经实现了财政独立,具备了对抗中央王朝的最核心的条件。

历来大将统兵在外,如何防范他造反?

将其妻儿亲族做为人质,圈养在京城?

这是极其愚笨的无奈之举。

老婆可以再娶,儿子可以再生。

唯有钱财和粮草,是生不出来的。

试想一下,一支十万大军,如果你切断了它的粮草,它能坚持几天?

十万人拿不到卖命钱,甚至吃不上饭,满腹怨气,他们的主将能睡得着觉?

所以,包括皇甫惟明在内的所有西北军镇的节帅们,是绝不敢对李隆基和朝廷有二心的,因为他们的军队全得靠朝廷来供养,一天都离不了。

而安禄山的情况恰恰相反。

然而,李隆基却偏偏信任了安禄山。

真是讽刺。

除此外,通过各边镇的军费开支,杨钊也重新审视了皇甫惟明招惹祸端的直谏的真正原因。

为什么偏偏是皇甫惟明跑回来说李林甫的坏话?

真实的原因恐怕也不是他与韦坚亲善,而是在这份军费开支清单上。

陇右、河西两镇军需紧张,必定要向朝廷索要,包括两镇越来越频繁的军事活动,也是在向朝廷缴纳索要军需的资本,然而,朝廷早已不堪两镇无止境的狮子大开口,双方的矛盾,就此埋下。

皇甫惟明能做的,恐怕也只剩下扳倒李林甫,由自己扶持一任宰相上台,新宰相投桃报李,能扩大对两镇的钱粮输送,让他安心统兵。

朝廷的五千万开支中,四千万都分给了各边镇,余下的便只剩一千万了。

这一千万里,六百多万都给了宫里。

照理说,六百多万贯石匹端并算不多,毕竟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三大宫殿里,各色宫女太监工匠加起来几万人,花销也不少。

还有龙武军这个群体。

李隆基坚持每月都他亲自来向龙武军发放军饷,所以这笔钱,也得从宫里掏。

可在如此紧张的财政情况下,这六百万就显得太多了些。

尽管如此,喜欢大手笔赏赐的李隆基还是得时常为钱财头疼,不得不从太府寺里调用土贡,经常去藏库内索要钱财,甚至设立宫使去京城内强征财物……来填补亏空。

这也是李隆基仰仗王鉷的地方所在。

与以往的户部官员不同,王鉷从来不会抱怨钱财短缺,还贴心地进言说,他拿出给宫里用的钱财都是租庸调以外的,既没有加重百姓赋税,也与国家经费无关,本就是该圣上享用的。

不管朝廷的财政有多紧张,王鉷每年都会将六百万贯钱准时送入藏库,以供宫里的人随时取用。

其实,王鉷还算是有点操守的,至少他没有破坏制度,把钱财直接送进宫里去。

比他更没底线的是后来的杨国忠。

后者直接把左藏库的支配权移交给了宫里,把左藏库变作了李隆基的私人金库,视国家财政制度为儿戏。当然,后来的杨国忠也赢得了李隆基更大的信任。

至于王鉷为何敢大言不惭,说他能每年从租庸调外敛聚起六百万的巨款,就非杨钊这个度支员外郎能查出来的了。征敛这块,得从户部的账簿上才能看出端倪来。

而王鉷个人有没有贪墨财政,也不是能从度支账面上能查出来的。他好歹也是户部侍郎,是不会在账簿上留下漏洞的。他完全可以从发放到各边镇的巨额军需中克扣一部分下来,然后再想办法把这部分钱转嫁到转运耗费中,凭着这个时代的记账手段,是不可能单从账簿上追查得出来的。

所有财政开支中,就只剩下了四百万不到。

帝国所有官员的俸禄,疆域内所有官道水道的开凿维护,城池维修,水利工事,各地洪涝旱灾的赈济,等等,就只有从这四百万里分摊了。

这或许也是杨钊在扶风所见的,基层官府行政能力薄弱的关键所在。

帝国的财政,根本养不起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更不可能让这些官府具备强有力的行政能力。

没有钱,单凭一顶官帽子,是办不了事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