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三国第2卷

最三国第2卷

第13章 拳头之外,别有洞天 2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不,你没有。你们都没有。这是胜利吗?这是人力可以取得的胜利吗?错!这是天意,我曹某乘危远征,侥幸得胜,这是老天在保佑我,今后不可以效法的。相反,倒是你们,诸君之谏,提得好啊,好在哪里呢?两个字:安全。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我们现在不是小团队了,我们是一个大的集体,我们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事业,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事业,所以经不起一点差错。你们所提的万安之计,我看不仅没有错,还值得嘉奖,值得我今后时时事事警醒!所以在座诸君,请接受我曹某人一拜,谢谢,真的谢谢了!希望诸君今后不要心存忌惮,继续献计献策,有以教我!

曹操说到这里,长身大拜,那表情,一脸的诚恳。

曹洪等人面面相觑——他们没想到曹操会有如此表现。事实上,对于今天的谈话,他们有一千个设想,可惜他们只猜到了开头,没猜到结局。

呵呵,这个世界,人心真是最微妙的东西,所谓生死祸福,不到最后一刻,是不知道答案的。

曹洪等人也跪了下来,开始嚎啕大哭,哭得那叫一个撕心裂肺,哭得那叫一个赤胆忠心。他们发誓:从今以后,愿意做曹操的人,从心里愿意做他的人了,愿意为这个人出谋划策,愿意为他呕心沥血,愿意为他生为他死。

不为别的,就为曹操的大度。虽然这大度来得有些匪思所夷。

但是曹操的心思他人永远猜不透。什么时候是安抚,什么时候是发自肺腑的忧伤,除非事到临头,没有人可以预先得知。

这一回,一件大事发生了。郭嘉死了。死在易州。等曹操到时,郭嘉已经死了好几天了,尸体冰冷。

曹操哭了,发自肺腑地哭了。他拍着盛放郭嘉遗体的棺材,大哭说:“奉孝死,乃天丧吾也!”

毫无疑问,这是真实的忧伤。不仅曹操自己这样以为,站在他身边的那些官员也同样认为:郭嘉在曹操心目中的分量,无人出其右。曹操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那叫一个如丧考妣。

事实上曹操痛哭郭嘉之死的理由他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天丧吾也:这是老天要灭他。曹操在接下来对身边官员的交代中也重复了这层意思。曹操说,我跟你们各位年纪都差不多,只有奉孝最年轻。我原打算自己死后向他托付后事的,没想到他竟走在我前面,老天这样的安排真是让我心肠崩裂啊!

没有人认为曹操这样说是在做秀,虽然他们也都知道,这个曹丞相是很喜欢秀一秀的,可郭嘉之死毫无疑问重创了他,曹操之所以如此伤心一方面是怜其才华出众却英年早逝,另一方面也是对自身前途的恐惧——后郭嘉时代,谁会帮助他从胜利走向胜利呢?

一片茫然。当然郭嘉之死曹操也不是没有收获。他收获了一封书信。这是郭嘉临死前写给他的。信里写了什么?曹操看了之后一言不发,讳莫如深。

这就是曹操,讳莫如深的曹操,痛彻心脾的曹操,宁负天下人的曹操,有时也会当众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曹操。每一个都是他的真表情,每一个都不是他的真表情。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内心。曹操自己也不知道。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也许可以了解他人,却往往不能了解自己——自己是自己心灵的盲区,可普通人的悲剧却在于,太过自信。

夏侯惇准备再立新功。作为武将,他三天不打,手心就发痒。这一回,夏侯惇准备痛打一个人。

公孙康。公孙康是辽东太守。在夏侯惇眼里,公孙康有两大该打的理由。一是自以为是,不服管教;二是收容了袁熙、袁尚,一旦他们狼狈为奸,那后果不是一般的严重。

曹操却以为,不用打。他给出的理由是,过不了几天,公孙康会自动送上二袁的首级给他,所以不必兴师动众。

夏侯惇不相信。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相信的东西是拳头。政权是怎么来的?拳头打下来的;人心是怎么征服的?也只能靠拳头。但曹操却是一笑,笑得很暧昧。他什么都没说。

公孙康已是度日如年。虽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可事情不由分说地来了,他不能不为之心烦。

首先是袁熙、袁尚二人引数千骑热情如火地投奔他辽东而来,他是接也不好,不接也不好。紧接着又听说曹军尾随其后,很有赶尽杀绝的意思。公孙康便觉得自己被泼了一头污水,再怎么洗也洗不干净了。

他的亲随公孙恭说,事情确实已经十万火急,但也不是没有可解之术。想当年袁绍在时,便常有吞并辽东之心;现在他的两个儿子袁熙、袁尚兵败将亡,没处栖身,不由分说跑到我们这里来,是鸠夺鹊巢之意。用心险恶,用心险恶啊!我们如果收留他们,那叫引狼入室,后患无穷。不如杀了他们两个,将其头颅献于曹操,曹操肯定会重待我们。

公孙康听了,没有反应。因为他突然想到了另一种可能性:杀了二袁,曹操真能重待他吗?会不会趁他没了帮手,正好赶尽杀绝,霸了辽东?

公孙恭也惊出一身冷汗——这样的可能性,不是没有。曹操是什么人?狡猾的人。多变的人,也是多疑的人。可要是不杀二袁的话,又正好给曹操一个进兵的口实。唉,人世间的难题往往是这样,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所谓左右逢源,难哪。

一柱香之后,公孙恭有了主意:派人去探听曹营动静。如果曹兵来攻,则留二袁;如他们不动,则杀二袁,送与曹操。这就叫左右逢源。

公孙恭边出主意边感慨:左右逢源往往产生于首鼠两端时,人生的一线生机全看自己在关键时刻能不能把握。

公孙康把握了这个机会。事实上他也没有更好的想法。历史总是那么吝啬,给每个人的生存空间少之又少,公孙康不想失去这最后的机会。

袁熙、袁尚却是雄心勃勃。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是否雄心勃勃与他的处境无关,只与他的心态有关。乐观的人,即便身处死牢也同样会雄心勃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何况这二位爷没有身处死牢,他们的屁股后面还跟着几千人马。袁熙、袁尚雄心勃勃的原因是他们看到了希望,胜利的希望。

不错,现在他们是丧家之犬,但很快就不是了,因为有辽东。辽东军兵有数万,足可与曹操争衡。袁熙、袁尚的如意算盘是先暂时栖身公孙康处,然后找机会杀了他,雄霸辽东养成气力后再抗中原,如此一来河北可复也。

这的确是一个美妙的设想,只是很可惜,它没有实现的一天了。

因为袁熙、袁尚人头落地了,死在公孙康的刀下。公孙康得知曹军没有异动后果断地采取了决绝行动,然后派人送袁熙、袁尚首级至曹操处。

一切水到渠成。一切顺理成章。但是夏侯惇却大惑不解——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曹操向他揭示了谜底。是郭嘉的那一封信。郭嘉在信中未卜先知地写道:“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

夏侯惇看得面红耳赤。他第一次知道,在拳头之外,原来还别有洞天。郭嘉这个只活了38岁的男人以其对人性、人心的深刻把握领先了一个时代。他甚至能在死后运筹帷幄,帮助曹操摆平劲敌。这样的人去世了,不仅是曹操的损失,也是人类的损失。夏侯惇抬头看一眼曹操,看见对方眼睛红红的,颇受重创的样子。一时间他也悲从中来,与曹操心有戚戚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