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第一名帅

宋朝第一名帅

第177章 沐闯大闹元宵节 浩成初识少林棍法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上章说到浩成创立图书馆,恢复军训制度。

这几日,浩成忙着与内阁众大臣商议内政方面的政策。浩成还命梁山好汉“圣手书生”萧让之女萧妙香,令其在军魂阁内描绘了大明开国功臣的图像,皆按照真人大小,由陆游、李清照题字,配上个人事迹、功劳等,供浩成时常前往怀旧。(之前第一百四十章也说过,如日后有大功者皆可放置军魂阁)。

这萧妙香继承了其父萧让的本领,不但能写诸家字体,又善写苏、黄、米、蔡四种字体,还会使枪弄棒,舞剑抡刀。

大明在浩成的治国下,蒸蒸日上。基本上浩成当年在燕地实行的政策均推广了全国,尤其是老百姓的尚武之风渐渐恢复,农民又不用交税,商人都开启了海上贸易。

一眨眼马上再过几个月,就要到上元节(即元宵节),浩成与安娘、银瓶、呼延玉英、吴瑜、萧塔不烟打算乔装打扮,出宫体验一下元宵节,顺便可以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与民同乐。

毕竟浩成老是在紫禁城里办公,都快憋出病了,而银瓶与玉英也是闲不住的人。大家准备了一下,浩成又挑选数十名锦衣卫,还有右军师郭文,首辅范直清,身穿便服随众人一起出宫。

上元节(元宵节)到了宋朝,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都有燃灯活动。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

不过浩成将灯节正式改名为“元宵节”,且节日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只见北京城内的女子,无论是生在富贵之家,衣丰食足的,还是穷苦一般百姓家的皆身穿明朝规定“袒露装”。

而北京城大街灯火,笙歌盈耳,也有跳鬼判的,也有踏高竿的,也有舞翠盘的,也有闹龙灯的,也有骑马灯的,铮铮镗镗,跳跳叫叫,挨挨挤挤,来来往往,若老若幼,若贵若贱,若僧若道,若村若俊,多少人游玩;凭你极老成的,极安静的妇女,不由她心神荡漾,一双脚只管向外生了。遇一班好事亲邻,彼此相邀,有衣服首饰的,打扮了出来卖俏;没有的,东借西借,要出来走桥步月。

北京的樊楼更是热闹,原来汴京樊楼的主人乃是李师师,经过浩成的资助,李师师又在北京开了樊楼分店,并且将樊楼总部设在了北京。

而且浩成还建议李师师开“全国连锁”店,逐步将樊楼开遍全国,使樊楼称为现在的酒店兼宾馆以及酒吧,三位一体的服务客栈。

话说浩成一行人,到处玩耍,享受美食。而柴米油盐酱醋茶。直到宋朝,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酱油。白糖也已经普及,用来做蜜饯。

宋朝时五味只缺一种,辣。辣椒是在历史上的明朝才引进的。所以目前“浩成统治下”的大明国,暂时还没有。

虽然说一日三餐从唐宋年间起,才渐渐扩大。但是也只是仅仅局限于中产阶级以上,很多农民依然是一日两餐,甚至是一日一餐,有时甚至是一日一餐也无法满足。

幸而浩成治理下的大明国,百姓富足,农业水平提高。小麦水稻推广南北,多处施行水利工程,翻车水车等农具大量推广,基本上做到了一日三餐。

宋朝的夜生活是十分丰富的,不论娱乐活动,光是坊间小吃就够我们大快朵颐了。浩成等人出了紫禁城,当街就有卖水果的、卖果干的,卖肉脯的,形形色色。

至于汤圆起源也于中国宋朝。当时明州(现为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白砂糖为原料,首先把黑芝麻磨制成粉末状,然后猪油、白砂糖相继放入混合物揉成团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

而元宵节正值正月十五,天气寒冷,老百姓普遍吃起了火锅。

而关于火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中国三国时期或魏文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中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

《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人们使用火锅煮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但当时并不流行,后来随着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

到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时代,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是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称火锅为“寿喜烧(すきやき)”又称“锄烧”。如今火锅还传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解放后出土的东汉文物“镬斗”,即为火锅。

到宋朝,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

本来唐宋时,火锅只在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中盛行,官府和名流家多备火锅。如今在浩成的倡导下,火锅不但普及到寻常百姓甚至是农民家中,而且还有人开起了火锅店,尤其是北方地区寒冷干燥的天气让火锅市场潜力很大。

浩成等众人来樊楼,看到樊楼内人山人海,生意火爆。浩成等人想订个雅间都没地方,忽然浩成看见有一个熟悉背影,仔细一看,原来是义子沐闯。

说起沐闯,他本是出生在汴京一户穷苦人家。父亲早逝,随母度日,家境贫寒。而后沐闯跟随母亲迁往北京,可是不久母亲就死在路上。

而后十四岁的沐闯流浪到北京城,被当时的燕王袁浩成与安娘领发现并收留,而当时浩成与安娘、银瓶膝下无子,就认沐闯为义子。

而沐闯本来也不姓沐,姓方。跟了浩成做义子后改姓袁,有一次浩成问袁英(当时沐闯跟浩成姓)说:“袁英呀袁英,你到底是谁的孩子呢?“袁英只是一个劲地回答:“我就是燕王的孩子,深沐燕王和燕王妃的养育之恩。”

浩成似乎不肯罢休,还是一个劲地问袁英,袁英却始终磕着头对浩成重复刚刚说过的话。就这样来去了几个回合之后,浩成一下子笑出了声来。

最后,浩成对袁英说:“你是本王的养子,现在就是不让你恢复原来的姓氏,也不能让你再随我姓袁了。既然你一直口念深沐养育之恩,就赐你姓沐吧,让你可以永沐王恩。”

随后沐闯就在浩成夫妇身边生活。浩成夫妇待他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教他识字读书,还教他如何带兵打仗。靖难之役时,沐闯就在三千营中效力,不但骑术过人,而且枪法也使得犀利,当初浩成就把岳飞托关铃送给浩成的生日礼物——亮银八宝子毋鸳鸯五分枪、送给了沐闯,可见浩成对沐闯的喜爱。

浩成叫住沐闯,沐闯回头一看,是义父义母,便过来一一打个招呼。浩成说道:“我说沐闯,那个你小子不在军营训练,怎么也偷溜出来了?。”

沐闯笑嘻嘻地说:“启禀父皇、母后,您不是规定元宵节放假十日嘛,三千营的将士轮流休息,今天正好孩儿休息,所以就在樊楼提前订了雅间,欣赏灯节!。”

浩成心想,嘿,这小娃娃倒是阔绰,一个人包一间,真不愧是我的义子!

于是浩成拍着沐闯的肩膀说道:“正好,我与你母后,还有你诸位义母正愁订不到雅间,既然你订了,就用你的雅间!。”随即众人就在沐闯订的雅间欣赏灯节。

忽然只听楼下一堆人喧嚷。浩成让沐闯下去看看,发生了何事,那沐闯挨到里面观看:见一个老妇人白发蓬头,甸甸在地,手打地皮,放声大哭。

沐闯问旁边看的人:“今日元宵佳节,天子洪恩,与民同乐。这个老妇人为何在此啼哭?”一人答道:“兄台,建议你不要管,这个老夫人该死,只有一个女儿,受了人的聘礼,未曾出嫁,今日带出来街上看灯,却撞见了大理国国主段正严之子段世虎抢去,现正在楼上雅间。”

沐闯怒道:“岂有此理,堂堂大明子民,竟然被大理国国主的儿子调戏!看我拿他!。”听到沐闯说这句话,便叫那老妇人:“你莫伤心,小爷我这就替你救回你女儿!。”那老妇说道:“多谢公子相救!。”

那老妇人绝处逢生,叩首四拜。而沐闯从老妇及周围人得知,段世虎将她女儿掠到了二楼地字三号雅间,就在浩成他们雅间楼下,随即沐闯怒气冲冲上楼营救老妇女儿去了。

沐闯原来只知段世虎奉他父亲大理国主段正严之命前来进京朝拜,正巧赶上元宵节。段世虎仰慕中原文化,便请求停留几日,浩成也准了。

可没想到从楼下百姓口中得知,那段世虎见了有姿色的,不论妇人、闰女,不怕仕宦、缙绅,他也要抢了去,百般淫污。这些父母、丈夫会说话的,次日进驿馆去千般奉承,万样哀求,或者赏些银钞,还你带了回来。有那不会说话的,冲撞了他,打死了丢在夹墙内,谁敢找他索命?”

不一会儿,沐闯便到了二楼地字三号雅间,只见门口站着四名男子,身材魁梧,估摸着是段世虎的随身护卫。沐闯三下五除二将四人打到,刚要踹门,岂料房门突然打开,一女子被扔了出来,沐闯赶紧接住。但是此女子已经断气,且浑身被扒得精光。沐闯赶紧把披在身上的披风将其包裹。

只见房间内出来四人,其中一人生得状貌魁梧,性情潇洒,年纪二十六七,正是段世虎。

段世虎说道:“哎,你别说,这大明的女子味道果然不一样,只不过可惜,非要自寻短见,咦!你是何人!怎么把我的护卫给打了!。”

沐闯见此情景,更加气愤,怒道:“小爷乃是沐闯,今日你辱我大明子民,小爷定要取你狗命!。”

还不等段世虎答话,沐闯上去就是一拳,而段世虎身旁的四名护卫,刚刚想上前阻止,却被沐闯打得鼻青脸肿!至于段世虎则被沐闯打得浑身是血,估计就剩半天命了。

段世虎求饶地说道:“英雄饶命啊,英雄!小王乃是大理国的世子,英雄你要什么,小王都可以给你,饶命啊英雄。”

沐闯笑道:“饶你,呸,小爷我抓你去见官!。”随即沐英拎起段世虎,往楼下走去,刚走到楼下,众人见段世虎被沐闯打得浑身是血!都拍手叫好,那老夫人问道自己女儿在哪儿里时,沐闯一脸惭愧,说了事情,老夫人悲痛欲绝,居然一头撞死在门柱上。

沐闯见老妇人惨死,心里更是愤怒加伤心,心想“这个段世虎害死两条人命,小爷我也没心思送他见官,直接打死算了!。”随即沐闯怒道:“狗贼,你害死两条人命,今日就是你的死期,受死吧!。”沐英正要一拳朝段世虎的太阳穴打去,结果了他的性命。这时,一个浑厚的声音传来:“施主且慢!。”

众人回头一看,只见一老和尚,年纪不小,稀稀疏疏的几根长须已然全白,身穿袈裟,手持禅杖说道:“小施主除暴安良,可谓人中豪杰,但是此人纵是犯了滔天大罪,也应该交由官府处理,小施主怎么私自动刑!。”

沐闯不屑道:“大师,此人犯下诸多滔天大罪,小爷我为民除害,有错吗!在下还是建议大师不要多管闲事!。”沐闯不等老和尚回话,正要打死段世虎,岂料老和尚突然冲过来,阻止沐闯。

两人立马扭打在一起,不过那老和尚手法凌厉,腿法多变神奇、身法自然巧妙,功架大开大合、舒展大方,手、眼、身法、步、精、气、神、内功浑然一体,犹如楚霸王临阵,其势雄猛。

仅仅二十回合便击退沐闯,老和尚笑道:“阿弥陀佛,想不到小施主的岳家拳竟然如此精妙,可惜火候不够!。”沐闯怒道:“老和尚,你....!。”还未等沐闯答话,只听一声:“大师好功夫啊!。”沐闯一看,正是义父袁浩成。

原来浩成见沐闯久不上来,便派锦衣卫下去看看怎么回事,锦衣卫随即下去察看,将楼下发生之事一一告知浩成,浩成先命锦衣卫将一干人等全部带回刑部(除段世虎外),又命人将被害女子与老妇厚葬。见沐闯正与老和尚打斗,知沐闯不是老和尚对手,便大喝阻止。

浩成等人陆续下楼,命沐闯退下。老和尚说道:“这位施主身份不凡,想必定是朝中颇有身份之人,不知有何见教。”

浩成笑道:“大师,你以少林寺的七星拳对付我义子,我义子不是你的对手,不如让我这个义父来解决,如果在下侥幸赢了大师半招,大师就让我的义子当场处死这罪恶滔天的淫贼!可好?。”老和尚笑道:“既然施主执意如此,那么贫僧就只有应施主之请。”随即浩成命人通知樊楼老板李师师,令其将一楼的桌子通通移开,空出一片场地,以免妨碍两人比试。

不一会儿,樊楼的宾客也通通上了楼上,观看两人比试。浩成也不欺负这位大师,命人先去皇宫中取了自己兵器,又命人拿了跟棍子交给这位大师。只见浩成说道:“大师,在下先跟大师比试兵器,再比拳脚如何?。”老和尚点头答应。

李师师也命人打鼓助兴,三通鼓后。浩成手使五钩神飞枪朝老和尚迎面刺去,老和尚也不含糊,立马使棍格挡,那棍子在老和尚手中耍着呼呼生风,节奏生动,快速勇猛。浩成与之对战百余回合,竟然不分胜负。

沐闯等人也是心里暗自惊讶,只见沐闯在安娘身边轻声说道:“母后,父皇的枪法天下第一,怎么今日与这老和尚交手,竟然百余回合不能胜!怪哉,怪哉!。”安娘也说道:“你父皇平生对战无数高手,能与你父皇交战数百回合的也只有寥寥数人!看来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其实少林棍法是少林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十三棍僧救唐王之后,少林棍法更是名扬天下。古有“三分棍法七分枪”之说。

棍和枪的不同点是: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枪法全在圈点之伸缩,棍法则以捣劈之神速。古谚云:“慢刀急棍杀手锏。”棍论一捣一劈,全身着力。近善眉棍者谓:“棍长不过眉,身步要相随,虎口对虎口,上下任番飞”

尤其是少林夜叉棍法,其棍法多变,以扫、拨、云、架、撩、戳、劈、舞花、挑、点等为主要技法,尤其挑点戳棍法较多,体现了少林棍谱中讲的“三分棍法七分枪法”的棍法要旨,是不可多得的精华。

浩成心中对少林棍法更是暗自佩服,而老和尚对浩成的枪法也是佩服不已。

突然,老和尚攻浩成头部,浩成迅速下蹲,右脚、右手在前,一只手握住枪的后把,瞬间向脚横扫过去。这一枪一定要做出一个“快”字。扫枪乃是姜家枪法(即后世的罗家枪法)中大花大盖的枪法。而扫枪这一招法,扫腿的为:“秋风扫叶”!

老和尚立马飞身跳起,转身一棍朝浩成打去,浩成随即举枪格挡,老和尚手中棍子被震断为两半。老和尚笑道:“阿弥陀佛,施主好枪法!。”

浩成收回手中银枪,笑道:“大师客气了,若非大师手中棍子一般,在下一定胜不了!久闻少林棍法乃是天下一绝,今日一见,在下佩服!。”

随即樊楼内一片掌声皆为两人武艺折服!浩成说道:“大师武艺高强,还未请教,大师法号?。”老和尚说道:“贫僧法号玄恩,乃是少林寺住持!。”

浩成心中一惊,此人黎阳人,俗姓刘。他生于硕儒世家,从小就通治国方略,考试登第。他厌倦尘境,向朝庭辞官,出家为僧,朝庭准从了他的请求。于是他倾心于禅宗祖道,谒访诸多高僧。后来当朝丞相请他到少林寺讲经开示,不久他又应诏在少林寺住下,参禅说法,随后便为少林寺方丈住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