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第一名帅

宋朝第一名帅

第296章 解开心结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上章说到辛弃疾赢得了永乐十四年南京诗词大会的头魁。

话说辛弃疾得了头魁,却拒绝了十万两白银的赏金以及虞允文等人向朝廷的举荐,而是希望通过自身本领参加明年的科举。

在诗词大会散后,浩成命锦衣卫秘密传旨,此次与皇后微服私访江南不可声张,如有需要自会派人单独召见,倘若泄露行踪者,定严惩不贷!。

而辛弃疾则是追上浩成,连忙谢道:“多谢这位兄弟之前相助,让辛某能顺利拿下诗词大会的头魁,不知兄台高姓大名?。”

浩成拍了下辛弃疾的肩膀,笑道:“我姓袁,至于方才之事,也只是举手之劳,况且方才都是凭幼安兄你的真本事赢得,幼安兄无须言谢!。”

“袁兄客气了,在下深知袁兄的文采其实远胜在下,在下很想知道袁兄对我大明国策的真实想法!。”辛弃疾问道。

“好吧,这样咱们边走边说!。”浩成说完后,便雇了一条特大的船只与辛弃疾、安娘等人游览欣赏秦淮河两岸景色。

秦淮河,一条荡漾着艳情的河,也是中国脂粉气最为浓郁的河。十里秦淮历史上便是有名的风流乡,古人所说的“六朝金粉”,几乎全集中在这一带。现在的秦淮河畔,码头林立,商贾云集,积货如山;河边秦楼楚馆,画舫游船,歌舞升平。加上气魄雄伟、金碧辉煌的帝王宫殿和舞榭歌台,王侯将相纵情于这山水之间,俨然一片富庶繁荣、太平昌盛的景象。

浩成先问道:“幼安兄啊,你说你干嘛不要那十万两白银的赏金,而且你还推脱了虞允文大人他们给你举荐给朝廷的机会,这是为何呀,须知这种一步登天的机会可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机会!。”

辛弃疾则说道:“袁兄,我辛弃疾从来不走捷径,参加诗词大会无非就是想证明我辛弃疾并不比这些江南的文人差!。”

“好,幼安兄有志气,袁兄我佩服,来,干一杯!。”说罢,浩成与辛弃疾开怀畅饮。

“不过幼安兄,我想问你,你对这秦淮河两岸繁华的景色有何看法?。”浩成问道。

“人人都说桨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甚至,南京的士族百姓都只关心那些青楼女子,还有那些唱戏的戏子,倒不是我辛某看不起那些青楼女子和戏子,只是不过如果一个国家到后面变成人人都只关心,恐怕离国亡之日不远矣!。”辛弃疾说道。

“幼安兄这话,恐怕有点言过其实可吧,首先这永乐盛世让江南一带的老百姓生活富足,老百姓们有了多余的钱,这不就是温饱思**吗?要是人人都是没钱,都为生计发愁,那谁还有功夫逛青楼?

而且朝廷这些年来,实施了拥军政策,甚至连学堂里学生们读的书当中都增加了许多爱国将领以及为我华夏开疆拓土的皇帝事迹,大明的尚武之风并没有减弱,所以幼安兄何必杞人忧天呢!。”浩成说道。

辛弃疾却怒道:“袁兄,如果有钱而无德,那这也算盛世吗!而且袁兄有所不知,江南之地大多数已然爱上了这种每日与青楼女子,戏子们朝夕相对。要么就是做个有钱的商人!。”

“什么,不会吧?。”浩成问道。

“袁兄,虽说自从前朝靖康年间,我中原之地屡遭战火,但大都集中在黄河以北,而且当今陛下起家自北京,河北之地又是陛下为前朝藩王时的封地,更重要的是北方直接面临蒙古等威胁,所以北方尚武之风有增无减,民风彪悍。

而这江南之地却是遭到的战火甚少,且又是前朝的文人,士族,官宦集中之地,加之永乐四年至永乐十四年的这十年时间,国家无战事,江南百姓们只知享乐,朝廷的政令传到江南,尤其是这秦淮河一带,已然成了一张废纸,虽说虞大人忠心为国,奈何一个之力怎能扭转全局,虞大人能保证江南之地不出乱子,已经是个奇迹了。”辛弃疾说道。

“哼,果真如此?。”浩成拍了下桌子怒道。

“是啊袁兄,前几年我随家父下江南,就已经是这样了!一看袁兄就很少来江南一带,这秦淮河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桨声灯影;红袖飘香,笙歌伴宴,早就成为江南佳丽之地,如花美眷之所。

因前朝法令允许读书人狎娼。而且前朝大宋的妓院属于一个合法的而且地位不算低的行业。最重要的是,自前朝始民间舆论对妓女表现出的宽容、接纳前所未有,妓女们的社会地位甚至堪比国家有奉献的将军,大臣,读书人等等又要高得多,虽说当今陛下重视军人、同时也提高了读书的地位,但江南的士族还是觉得比之前朝对待士族的待遇远远不够,所以就....。”辛弃疾一本正经地说道。

“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啊!幼安兄,你放心,朝廷定会大力整治江南的不正之风,绝对不会重蹈前朝覆辙!。”浩成望着对岸秦淮河的景色怒道。

一旁的安娘见浩成心情越来越差,忙打岔道:“对了,幼安兄,我看你的词就像一把出了匣的长剑,时而锋利,时而豪放,时而慷慨纵横,看来你一定是祖上当过兵,打过侵略过中原的异族!。”

“袁夫人见笑了,在下的始祖辛维叶在前朝大宋初年举家迁居到济南历城,官至大理评事,所以就此安居下来。

祖父辛赞,本是前朝的一名进士,本来前途一片光明,可惜运气不佳,祖父正要在仕途上大展宏图时,著名的“靖康之变”发生,济南历城被金国占领,那一带的宋朝子民,全部变成了金国人。

当时,有许多前朝子民,跟着宋高宗南渡,到南方去继续当大宋的子民。但是祖父并没有这么做。因为家族人数实在太多了,拖家带口的根本不可能逃跑到南方。而且,祖父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就是要留在北方保存实力,等待有一天王师北伐时,拿出武器来与金军决斗。

由于祖父是当地很有影响的人物,所以金国就对他进行拉拢,吸引他到朝廷做官。后来我父也做到了中散大夫,再后来前朝北伐,收复失地,我祖父与父亲也积极配合北伐军北伐,山东收复后,我父亲祖父便辞官归隐。”辛弃疾说道。

“原来如此。”安娘说道。

“不过由于我父母早亡,其实我是由我祖父辛赞抚养长大。我祖父也非常喜欢我,经常带着我游览名山大河,开阔了我不少见识,更重要的是我祖父跟我讲了当年金兵对我中原百姓的屠戮,教导我以后一定要保家卫国,做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所以我从下便志向要像岳王爷和当今陛下一样,保我华夏百姓。”辛弃疾激动地说道。

“说得好!幼安兄,那在你印象中当今陛下是个怎么样的皇帝?。”浩成用期待的眼光看着辛弃疾问道。

辛弃疾想了一会儿,说道:“前朝孝宗是由高宗选定的,按常理肯定是皇权正统,而当今陛下本是一介寒门子弟,承蒙军功卓著才被高宗封为藩王,镇守北方要地。

虽说当今陛下当初是以清君侧,靖难起兵为由,但谁人不知其实就是为夺赵家江山,可以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但是我们要这样看,实际情况是孝宗皇帝强行削藩在前,当今陛下为求自保所以只能起兵抵抗,倘若不是孝宗急于求成,逼着燕王太紧,恐怕那袁浩成也不会想取而代之。

况且当年袁浩成雄才大略,与岳王爷可以说是一时瑜亮,宋高宗之所以封袁浩成镇守北京,就是因为他能镇得主北方异族对中原的骚扰和进攻。

如果宋孝宗能静下心来,慢慢削弱藩王的势力,那恐怕也不会导致后来江山被夺,而燕王可毕竟也是人啊,既然起兵反抗就不可能再走回头路,随着自己的胜仗越打越多,谁不想再更上一层楼呢!。

况且袁浩成一路打到汴京,怎么可能放着皇帝宝座不上帝位呢,换作是一个普通百姓也会选择直奔皇位!。”“但即便如此,可是无法洗刷永乐帝篡位之实啊!还是不占理啊。”浩成问道。

“袁兄,这就是前朝有不少遗臣和江南士子们愿意追随孝宗的原因。但这永乐帝虽然篡位不占理,但却能得势,所以说这理有时候不一定能顺应天意啊。

再者宋孝宗虽有心振兴大宋,但却无治国驭臣之能,身边李侗等文臣更是腐儒不堪,一身酸腐,一味地就只知道的大宋王朝是中原正统,殊不知他赵家江山也是从周世宗柴荣手中的后周江山夺下的,只要谁对老百姓好,老百姓自然就拥护谁,百姓才不会管你皇帝是赵还是姓袁!。”

“幼安兄说得好,但是幼安兄说得这势,指得又是哪些?。”浩成问道。

“你想啊袁兄,宋孝宗即位之时,北有西凉、蒙古等异族强敌,再加上又有诸藩王之强悍。宋孝宗本想借着御驾亲征建立威望,可惜事与愿违。

而后回到大宋之后本应颐养天年,纵然当时的韩国公再有不是,也不应该将罪责想推卸到宋代宗身上,想那宋代宗在朝之时也不失为一代圣君,但宋孝宗为了皇位,还是发动了夺门之变,当时朝中大臣,以及百姓已然对他夺位之事多有指责。

各藩王对其已有反心,且各藩王均拥兵自重,如果不是袁浩成夺位,势必会造成天下大乱,就如同唐末五代一样,到时谁做皇帝倒是其次,百姓恐怕又要再受苦!。

按当时的情况正需要像袁浩成这样的强人方能主持天下之事,袁浩成只不过是顺应天下大势而已!。”

“说得好!今日幼安兄的一席话方解了围困朕心中多年的心结!。”浩成高兴道,并举起酒杯与辛弃疾畅饮。

辛弃疾倒是一脸懵逼,说道:“袁兄,你怎么敢自称朕,虽然当今陛下不兴文字狱,鼓励大家对朝政畅所欲言。但袁兄这话如果要是被潜伏在附近的锦衣卫知道,那可是犯了大不敬之罪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