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大帝

数学大帝

现代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1917年挂谷宗一(Kakeya)提出了关于最小面积的问题。

1919年罗素(Russell)出版了《数学哲学引论》(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Philosophy),大部分在罗素因反战活动入狱时在狱中写成。

1919年豪斯道夫(Hausdorff)引入了“豪斯道夫维数”的概念,它是一个物体的拓扑维数与3之间的一个实数。它被用于研究例如科赫曲线这样的对象。

1920年高木贞治(Takagi)发表了关于类域论的基础性论文。

1920年哈塞(Hasse)发现了“局部-整体”原理。

1920年西格尔(Siegel)的论文在丢番图逼近理论上有重要地位。

1920年谢尔宾斯基(Sierpinski)和马祖尔克维奇(Mazurkiewicz)创立了《数学基础》(Fundamenta Mathematicae)。

1921年凯恩斯发表了他的《论概率》(Treatise on Probability),他认为概率是一个逻辑关系,因此是客观的。涉及概率关系的命题具有独立于人们意见的真值。这对统计和经济都有深远的影响。

1921年费希尔(Fisher)将似然性概念引入到统计学。

1921年博雷尔(Borel)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博弈论的论文,他成为第一个定义策略博弈的人。

1921年埃米·诺特(Emmy Noether)出版了《环中的理想论》(Idealtheorie in Ringbereichen),这在现代抽象代数学有根本重要性。

1922年理查森(Richardson)出版了《通过数值过程预报天气》(Weather Prediction by Numerical Process)。他是第一个将数学方法,特别是有限差分法,用于预测天气的人。手算的计算让人望而却步,只有计算机的发展让他的想法得以实现。

1922年巴拿赫(Banach)由于一篇关于测度论的论文而获得讲师资格。他开始了关于赋范向量空间的工作。

1922年弗兰克尔(Fraenkel)试图将集合论建立在公理化基础上。

1922年切博塔廖夫(Chebotaryov)证明了关于算术级数中素数密度的定理。

1922年费耶(Fejér)和里斯(Riesz)发表了关于共形映射的重要工作。

1922年柯尔莫哥洛夫(Kolmogorov)构造了一个几乎处处发散的可和函数。

1923年斯达迪(Study)发表了关于低维实与复代数的重要工作。

1924年亚历山大(Alexander)引入了著名的“亚历山大带角球”。

1925年费希尔(Fisher)出版了《研究工作者的统计方法》(Statistical Methods for Research Workers)。他给出用于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和统计方法。

1925年怀特海(Whitehead)出版了《科学与当代世界》(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它来源于在美国的一系列讲座,成为他后来的形而上学的导论。他考虑了“科学唯物主义”(自然界只有物质和能量)的成长、成功与影响。

1925年贝西科维奇(Besivitvch)解决了关于最小面积的“挂谷问题”。

1925年克鲁尔(Krull)证明了关于分解阿贝尔算子群的“克鲁尔-斯密特定理”。

1926年瑞德迈斯特(Reidemeister)出版了关于纽结理论的重要著作《节点和群》(Knoten und gruppen)。

1926年阿廷(Artin)与施雷尔(Schreier)发表了关于有序化形式实域与实闭域的论文。

1926年巴拿赫(Banach)与塔斯基(Tarski)在《数学基础》(Fundamenta Mathematicae)上联合发表一篇论文《分解点集为相同的两部分》(Sur la deposition des ensembles de points en parties respectivement ngruentes)发表了“巴拿赫-塔斯基悖论”

1927年埃米·诺特(Emmy Noether),赫尔姆特·哈塞(Helmut Hasse)和理查·布劳尔(Richard Brauer)开展关于非交换代数的工作。

1927年阿廷(Artin)在《一般性互反律的证明》(Beweis des allgemeinen Reziprozit?tsgesetzes)发表了他的互反律。

1928年冯·米塞斯(Von Mises)出版了《概率,统计与真相》(Probability, Statistics and Truth)。

1928年冯·诺依曼(Von Neumann)证明了博弈论的极小极大定理。

1928年霍普夫(Hopf)引入了同调群。

1929年格尔丰德(Gelfond)给出了关于有理数域上的代数数的线性独立性的猜想。

1930年范德瓦尔登(Van der Waerden)出版了重要著作《现代代数学》(Modern Algebra)。这部两卷本著作展示了由诺特、希尔伯特、戴德金和阿廷发展的代数学。

1930年胡尔维茨(Hurewicz)证明了关于可分度量空间到紧致空间的嵌入定理。

1930年库拉托斯基(Kuratowski)证明了关于平面图的定理。

1931年乔治·戴维·伯克霍夫(G D Birkhoff)证明了一般遍历定理。通过使用勒贝格测度,将麦克斯韦-玻尔兹曼气体分子运动理论转变为严格的原理。

1931年哥德尔(G?del)发表了《在数学以及相关系统中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题》(über formal unentscheidbare S?tze der Principia Mathematica und verwandter Systeme)。他证明了关于公理系统的基础性结果,表明在任何包含算术系统的公理化数学系统中存在不能在公理系统内被证明或证伪的命题。特别地公理的相容性不能被证明。

1931年冯·米塞斯(Von Mises)将样本空间的思想引入到概率论。

1931年博苏克(Borsuk)发表了度量微分几何的收缩理论。

1932年哈尔(Haar)引入了群的“哈尔测度”。

1932年赫尔(Hall)出版了《具有素数幂阶的群理论的贡献》(A 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groups of prime power order)。

1932年马格努斯(Magnus)证明了对于单关系群,字问题为真。

1932年冯·诺依曼(Von Neumann)出版了关于量子力学的《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

1933年柯尔莫哥洛夫(Kolmogorov)出版了《概率论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Probability),展示了概率的公理化处理。

1934年格尔丰德(Gelfond)与施奈德(Schneider)分别独立地证明了和希尔伯特第七问题有关的命题。他们证明了当a是代数数(不等于0和1)且q为无理代数数,a^q为超越数。

1934年勒雷(Leray)证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弱解的存在性。

1934年佐恩提出了“佐恩引理”,该引理可能由杜奇(Tukey)命名。它等价于选择公理。

1937年维诺格拉多夫(Vinogradov)出版了《关于素数理论的一些定理》(Some theorems ncerning the theory of prime numbers),其中他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奇整数可以表为三个素数之和。这是对解答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贡献。

1938年柯尔莫哥洛夫(Kolmogorov)出版了《概率论中的解析方法》(Analytic Methods in Probability Theory),它为马尔可夫随机过程理论奠定了基础。

1939年道格拉斯(Douglas)给出了普拉托问题的完整解答,证明了给定一个边界存在一个极小曲面以它为边界。

1939年亚伯拉罕·艾伯特(Abraham Albert)出版了《代数的结构》(Structure of Algebras)。

1940年贝尔(Baer)引入了内射模的概念,开始研究几何中的群作用。

1940年亚历山德罗夫(Aleksandrov)引入正合序列。

1941年林尼克(Linnik)在数论中引入大筛法。

1941年亚伯拉罕·艾伯特(Abraham Albert)开始关于非结合代数的工作。

1942年斯廷罗德(Steenrod)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首次引入了“斯廷罗德平方”。

1942年艾伦伯格(Eilenberg)和麦克兰恩(Mac Lane)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引入了“Hom”与“Ext”。

1943年马歇尔·赫尔(Marshall Hall)发表了关于射影平面的工作。

1943年纳依玛克(Naimark)证明了关于希尔伯特空间中算子的自伴代数的“盖尔芳德-纳依玛克定理”。

1944年冯·诺伊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ory of Games and Enomic Behaviour)。博弈论被用于研究经济学。

1944年阿廷(Artin)研究了满足最小条件的环,现在称为“阿廷环”。

1945年艾伦伯格(Eilenberg)和麦克兰恩(Mac Lane)引入术语“范畴”和“自然变换”。

1946年韦伊(Weil)出版了《代数几何基础》(Foundations of Algebraic Geometry)。

1947年乔治·伯纳德·丹齐格(George Dantzig)引入了最优化问题的单纯形法。

1948年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出版了《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Cybernetics: or, ntrol and 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控制论(cybernetics)”一词来源于维纳。该书详述了关于信息控制理论的工作,特别是应用于计算机。

1948年香农(Shannon)发明了信息论,并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信息传输的误差。这在计算机科学与通信是至关重要的。

1948年施瓦茨(Schwartz)出版了《函数、微商、傅里叶变换概念的推广及其在数学物理中的应用》(Généralisation de la notion de fonction, de dérivation, de transformation de Fourier et applications mathématiques et physiques),这是他关于广义函数论的第一篇重要出版物。

1949年莫奇莱(Mauchly)和爱克特(John Eckert)建造了二进制自动计算机(BINAC)。这台机器的一个重要进步是将数据存储在磁带上而不是穿孔卡片。

1949年塞尔伯格(Selberg)和埃尔德什(Erd?s)找到了素数定理的一个不使用复变函数论的初等证明。

1950年卡尔纳普(Carnap)出版了《概率的逻辑基础》(Logical Foundations of Probability)。

1950年汉明(Hamming)发表了关于误差检测与误差校正编码的基础论文。

1950年霍奇(Hodge)提出了关于射影代数簇的“霍奇猜想”。

1951年塞尔(Serre)利用谱序列来研究纤维丛的纤维、全空间和底空间的同调群的关系。这使得他发现了空间的同调群与同伦群之间的基本关联,并证明了球面同伦群的重要结果。

1952年霍尔曼德尔(H?rmander)开始了偏微分方程理论的工作。十年后他因为这项工作获得菲尔兹奖。

1954年塞尔(Serre)由于他的谱序列的工作以及层的复变理论的工作获得了菲尔兹奖。

1954年柯尔莫哥洛夫发表了关于动力系统的第二篇论文。这标志着KAM-理论的开始,这个理论的名字来源于柯尔莫哥洛夫(Kolmogorov)、阿诺尔德(Arnold)与莫泽(Moser)。

1955年嘉当(Cartan)与艾伦伯格(Eilenberg)发展了同调代数,将强大的代数方法与拓扑方法关联起来。

1955年诺维科夫(Novikov)证明了群的字问题不可解。

1955年谷山丰(Taniyama)提出了关于椭圆曲线的猜想,将在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中起到重要作用。

1956年米尔诺(Milnor)出版了《论同胚于7维球面的流形》(On manifolds homeomorphic to the 7-sphere),打开了微分拓扑的新领域。

1957年柯尔莫哥洛夫解决了“希尔伯特第13问题”,它是关于某些3变量连续函数不能被表为2变量连续函数的问题。

1958年托姆(Thom)由于拓扑学的工作获得菲尔兹奖,特别是有关示性类、配边理论和”托姆横截理论”。

1959年布恩(Boone)证明了群的许多判定问题不可解。

1959年马歇尔·赫尔(Marshall Hall)出版了他的著名教科书《群论》(Theory of Groups)。

1960年铃木通夫(Michio Suzuki)发现了有限单群的新的无穷族。

1961年爱德华·洛仑兹(Edward Lorenz)发现了一个具有混沌现象的简单数学系统。它导致了被广泛应用的混沌理论的新数学。

1961年斯梅尔(Smale)证明了n4的高维庞加莱猜想,即同伦等价于n维球面的n维闭流形必定是n维球面。

1962年雅各布森(Jabson)出版了他的经典教科书《李代数》(Lie algebras)。

1962年索伯列夫(Sobolev)出版了《泛函分析在数学物理的应用》(Applications of Functional Analysis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1963年约翰·汤普森(John Thompson)与费特(Feit)发表了《奇数阶群的可解性》(Solvability of Groups of Odd Order),证明了所有非阿贝尔有限单群都是偶数阶群。他们的论文用了250页来证明这个定理。

1963年科恩(hen)证明了选择公理与连续统假设的独立性。

1964年广中平佑(Hironaka)解决了代数簇上有关奇点消解的一个重要问题。

1965年谢尔盖·彼得罗维奇·诺维科夫(Sergi Novikov)关于微分拓扑的工作,特别是计算稳定同伦群与分类光滑单连通流形,导致他作出“诺维科夫猜想”。

1965年邦别里(Bombieri)利用他改进的大筛法证明了关于算术级数的素数分布的“邦别里中值定理”。

1965年杜奇(Tukey)与库利(oley)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快速傅立叶变换算法。

1965年塞尔顿(Selten)发表了区分在预测博弈结果时的合理决策与不合理决策的重要工作。它导致了1994年的诺贝尔奖。

1966年格罗腾迪克(Grothendieck)由于他在几何、数论、拓扑与复分析的工作厄尔获得了菲尔兹奖。他的概型理论使得韦伊的几个数论猜想得以解决。他的拓子理论与数理逻辑高度相关,他给出了黎曼-罗赫定理的代数证明,并给出了曲线基本群的代数定义。

1966年兰德尔(Lander)与帕金(Parkin)利用计算机寻找欧拉猜想的反例。他们找到了27^5 + 84^5 + 110^5 + 133^5 = 144^5。

1966年艾伦·贝克(Alan Baker)证明了“格尔丰德猜想”,它是关于有理数域上代数数的线性独立性。

1967年阿蒂亚(Atiyah)发表了《K理论》(K-theory),详述了他关于K理论的工作和指标定理,而之前此工作让他获得了1966年的菲尔兹奖。

1968年诺维科夫(Novikov)与阿迪安(Adian)联合发表了一个证明,证明了对于d1与n4380,伯恩赛德群B(d, n)是无限的。

1969年康威(nway)发表了他的新的零散有限单群的发现。

1970年艾伦·贝克(Alan Baker)由于他在丢番图方程的工作获得菲尔兹奖。

1970年马季亚谢维奇(Matiyasevich)证明了“希尔伯特第10问题”不可解,即没有通用方法判定一个多项式方程是否有整数解。

1971年史蒂芬·库克(Stephen ok)提出了有关多项式时间算法的P vs NP问题。

1972年托姆(Thom)发表了《结构稳定性与形态发生学》(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Morphogenesis),解释了突变理论。这个理论研究了渐变力导致突变的情况,在光学与生物学有重要应用。

1972年奎伦(Quillen)阐述了高阶代数K理论,它是一个新工具,使用几何与拓扑的方法与思想来描述与解决代数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环论与模论。

1973年德林(Deligne)证明了三个“韦伊猜想”。

1973年陈景润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偶数可表为一个素数与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它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贡献。

1974年芒福德(Mumford)由于代数簇的工作获得菲尔兹奖。

1975年费根鲍姆(Feigenbaum)发现了一个新的常数,约等于4.669201609102...,它涉及倍周期分岔,在混沌理论中起着重要作用。

1975年曼德博(Mandelbrot)出版了《分形学:形态,概率和维度》(Les objets fractals, forme, hasard et dimension),描述了分形理论。

1976年拉卡托什(Lakatos)的著作《证明与反驳》(Proofs and Refutations)在他去世两年后发表。首次在1963-64年分4部分发表,这部著作给出了拉卡托什关于数学如何发展的阐述。

1976年瑟斯顿(Thurston)由于他在叶状结构(Foliations)的工作获得美国数学会韦伯伦几何学奖。

1976年阿佩尔(Appel)与哈肯(Haken)使用1200小时的计算机时间检验了大约1500个构型证明了四色定理为真。

1977年阿德曼(Adleman)、李维斯特(Rivest)和萨莫尔(Shamir)引入了公钥编码,它是一个用于传递秘密消息的系统,使用大素数和一个公开密钥。

1978年费夫曼(Fefferman)由于他在偏微分方程、傅立叶分析,特别是收敛性、乘数算子、发散性、奇异积分与“哈代空间”的工作获得菲尔兹奖。

1978年森重文(Mori)证明了“哈茨霍恩猜想”,即射影空间是具有丰富切丛的唯一光滑完备代数簇。

1979年孔涅(nnes)出版了关于非交换积分理论的著作。

1980年有限单群的分类完成。

1982年曼德博(Mandelbrot)出版了《自然的分形几何》(The 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比1975年的工作更完整地发展了他的分形几何理论。

1982年弗里德曼(Freedman)证明了同伦等价于4维球面的4维闭流形必定是4维球面。这是在1961年斯梅尔的工作之后证明了高维庞加莱猜想的进一步情形。

1982年丘成桐(Shing-Tung Yau)由于他对偏微分方程、代数几何中的卡拉比猜想、广义相对论的正质量猜想以及实与复蒙日-安培方程的贡献获得菲尔兹奖。

1983年唐纳森(Donaldson)出版了《自对偶连接与光滑4维流形的拓扑》(Self-dual nnections and the topology of smooth 4-manifolds),导致了关于4维流形几何的全新思想。

1983年法尔廷斯(Faltings)证明了“莫德尔猜想”。他证明了对任意充分大的n,最多有有限组互素的x,y,z满足x^n + y^n = z^n ,这对费马大定理作出重要贡献。

1984年布兰吉(Louis de Brange)解决了比贝伯猜想。

1984年沃恩·琼斯(Vaughan Jones)发现了3维球面中纽结和链的一个新多项式不变量。

1984年威腾(Witten)出版了《超对称与莫尔斯理论》(Supersymmetry and Morse theory),包含了在微分几何研究中具有核心重要性的思想。

1986年马古利斯(Margulis)证明了关于不定无理二次型在整点的值的“奥本海默猜想”。

1987年泽尔曼诺夫(Zelmanov)证明了关于一个无穷维李代数何时为幂零的重要猜想。

1988年朗兰兹(Langlands)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数学奖的人。他获奖是由于“将群表示论带入到与自守形式理论和数论的革命性新关系的非凡远见”。

1988年艾尔基斯(Elkies)找到了欧拉猜想在n=4的一个反例,即2682440^4 + 15365639^4 + 18796760^4 = 20615673^4.。其后同年弗莱斯(Frye)找到了一个最小反例:95800^4 + 217519^4 + 414560^4 = 422481^4。

1989年布尔甘(Bourgain)使用分析与概率方法解决了L(p)问题,这是在巴拿赫空间理论与调和分析中为时已久的问题。

1990年德林菲尔德(Drinfeld)由于在量子群以及数论的工作在日本京都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获得了菲尔兹奖。

1991年泽尔曼诺夫(Zelmanov)解决了群论的有限制的伯恩赛德问题。

1991年王秋冬(Quidong Wang)找到了n体问题的无穷级数解(除了少量例外)。

1993年梅纳斯科(Menas)与斯莱维(Thistlethwaite)证明了纽结理论的猜想“泰特第二猜想”,即同一个素纽结的两个约化交错图由一个扭转序列关联。

1994年怀尔斯(Wiles)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1994年孔涅(nnes)出版了关于非交换几何的重要教科书。

1994年利翁(Lions)由于他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工作获得菲尔兹奖。

1994年约克斯(Yocz)由于他在动力系统的工作获得菲尔兹奖。

1994年克里斯蒂娜·古皮尔堡(Krystyna Kuperberg)解决了关于动力系统拓扑的“塞夫特猜想”。

1995年银行家安德鲁·比尔提供大奖悬赏求解比尔猜想:对p, q, r2以及互素整数x, y, z,方程x^p + y^q = z^r 无解。

1997年怀尔斯由于解决了费马大定理获得沃尔夫斯凯尔奖。

1998年博赫兹(Borcherds)由于在自守形式与数学物理的工作获得菲尔兹奖;高尔斯(Gowers)由于泛函分析与组合数学的工作获奖;孔采维奇(Kontsevich)由于代数几何、代数拓扑与数学物理的工作获奖;麦克马伦(McMullen)由于全纯动力系统与3维流形几何的工作获奖。

1998年托马斯·黑尔斯(Thomas Hales)证明了关于最密堆积的开普勒问题。

1999年互联网梅森素数大搜索项目(GIMPS)找到第38个梅森素数:2^6972593 -1。

1999年康拉德(nrad)与泰勒(Taylor)证明了“谷山-志村猜想”。怀尔斯在1993年解决费马大定理的途中证明了其中一个特殊情形。

2000年在洛杉矶举行的美国数学会的一个会议上提出了“21世纪的数学挑战”。不同于100年前的“希尔伯特问题”,这次的问题由30位数学家的团队给出,其中8位是菲尔兹奖得主。

2000年一个700万美元的大奖被设立来求解七个著名数学难题。称为千禧年大奖难题:P vs NP;霍奇猜想;庞家莱猜想;黎曼假设;杨-米尔斯规范场的存在性与质量缺口;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解的存在性与光滑性;贝赫和斯维纳通-戴尔猜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