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光易逝莫负芳华

韶光易逝莫负芳华

第148章 婚宴(一)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从此就是别人家的人了,除了第二天回门以外,以后只有过节过年走亲戚才会回来看看了。以前结婚早,男孩如果不上学可能十六七就要说亲了。首先找媒婆,让人家给说个对象,不能空着手,至少得给人家做双鞋吧,有的是拎些个鸡蛋。

在村民心中,一生有两件大事,一是盖房,二是婚嫁。六十年代娶媳妇用的是大牛车,七十年代用的是拖拉机。八十年代娶媳妇就改用那个时候,村里有人结婚,一般都选在春节前的腊月里。新娘是用大牛车接来的,嫁妆是男方去人抬来的,叫“抬嫁妆”。不论家庭条件优劣,也不论年成收成如何,谁家姑娘出嫁,娘家人总要陪上一些嫁妆。如被子、大衣柜、五斗桌、木箱子、洗脸盆、脸盆架等,所谓的“三转一响”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自行车是后来的事了。

娶媳妇的人家要提前一年养一头肥猪,结婚当年的春节前,要把肥猪宰了,劈成两瓣,留有猪尾巴的那瓣配着莲藕、果子、酒等礼品送到女方家中,谓之“行礼”。无论是娶媳妇或者是打发闺女,近家本门的亲属都会去“添箱”,婶子、大娘、姑、姨、妗子们一般送个被里被面、床单之类,好友们一般送个暖水瓶、洗脸盆,也有的送一副镜框,上书“贺某某新婚之喜”字样。总之,那个时候人穷,无论送什么,也是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的心意。

娶媳妇很热闹,也很有意思。天还不亮时,近家本门的男人集合到主家,先烤一垄火,吃点热饭,垫垫饥,然后负责事务的“总管”分派任务,一般来说,体积大又重的嫁妆由大个子负责,比较轻的嫁妆就由小个子负责,小孩子跟着纯粹是凑热闹,扛个盆架子等最轻的东西。然后带好扁担、口袋、绳子等工具,清点人数,给每位抬嫁妆的人发红布条。大家把红布条往棉袄的纽扣上一系,把口袋裹在扁担上,用绳子一缠,点一袋烟,扛着扁担就披星戴月地出发了。到了新娘家,来不及歇一会儿,把家具抬出来,用口袋垫在上面,绳子拴好扁担,抬起就走。女方嫁妆里一般都藏着压箱子的花生、核桃、柿饼和红枣之类,抬嫁妆的人们出了女方村庄,就迫不及待地停下伸手去摸这些东西。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大路不走,从冰冻的麦地里穿插过去,路程远的,走走停停,一路又说又笑。把新娘接回来的时候天还没亮,谁家接回来的早,谁家就抢住了“好儿”。媳妇娶回家,先不能下车,由老公公手里挑着烧红的犁铧,边用醋往上浇,边围着新媳妇和嫁妆转一圈,这种用醋击犁铧的动作,意为避邪消灾,因为“击犁”与“吉利”谐音。

乡村的酒席用城里人的话来说,即是乡宴。可乡村里的人却很少说乡宴,干脆直接了当地说“摆酒”或者是“喝酒”。乡村人是很看重乡村的酒席的,其不但是村子里的一个脸面,也是农村人平时难以相聚在一起的社交时刻。在乡村,无论是红事白事,仍保留着传统的摆宴请客习俗,且大部分村民都选择在自己家中设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