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风月

市井风月

第78章传呼机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第78章:传呼机

杨国忠问:“胡教授,同样的材质,这批编钟为什么比之前那几只漂亮?”

同样的材质?

胡教授一愣。

材质好像略有不同。

他没回答,而是找出来一页纸,递给杨国忠。

杨国忠看了看,没看明白什么意思,问:“这是什么?”

胡教授:“这是这批材料的配方,与之前的材料配比不一样了。”

“你重新优化了材料的配比?”

“不是我,是他们班那个李卷土要求修改的。”

杨国忠又仔细看了一遍复制的编钟,说道:“漂亮是漂亮,但和原版比较起来,不太像了,太新了,不像两千多年的东西。”

胡教授:“是啊。但我更喜欢这新的,怎么说呢,就是感觉越看越舒服。”

杨国忠:“这一套我也喜欢。既然这一套做得不像,就留在咱们系里吧。从那两套当中,选一套向上面交差就行了,反正咱们也是替补队员。”

……

李卷土等人回来之后,继续制作架子和锤子。

陈二妮从家里取来了一根紫檀木棍,李卷土做成了两把锤子。

锤柄和锤头,分别雕刻了两种纹饰,一种凤尾纹,一种祥云纹。

同学们纷纷赞叹李卷土的手艺。

沈飞燕两眼迷醉:“李卷土,你这手艺,能教教我吗?”

岳小六:“我们老大的手艺,传男不传女。”

“小六子,你给我滚一边去。”

李卷土:“都挤在这干嘛?你们不用上课了?”

“你过糊涂了?今天礼拜天啊!”

礼拜天了?

李卷土放下钟锤,起身就走。

“老大,你干嘛去?”

“礼拜天,休息啊。你们抓紧把架子的模范弄好,早点送去浇筑。”

……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

李卷土骑上自行车,一路晃悠来到西郊农家大院。

院子里多了两条大狼狗,对着李卷土一通狂吠。

吴巧云和陈大宝都在,赶紧跑了出来。

两人都学会了开车,但并没有拿到驾照。

吴巧云也开上了三蹦子,帮着运货。

吴巧云抱怨:“拿个汽车驾照太难了,还要先学修车。”

陈大宝:“我认识一位修车老师傅,混了一张学员证,小吴连学员证都没拿到。”

吴巧云盯着李卷土问:“你有驾照吗?”

李卷土一愣,这个还真没有。

“那你怎么会开车?”

李卷土:“有没有驾照,和会不会开车,有必然关系吗?现在你也会开车了,不是也没驾照吗?”

嗯?好像是这么回事。

吴巧云不再纠结驾照的事情,转而问道:“咱们的汽车还没有打开销路,一台也没卖出去。但是,电视机和电子表销路很好,快卖完了,你再进点货呗。”

陈大宝也说:“这赚钱速度太快了,我都感觉像做梦一样,不太真实。”

李卷土问:“赚了多少钱了?”

吴巧云抢着回答:“这才一个多月,电视机出货五百多台,平均每台赚两千,净赚一百多万。电子表,每只赚5块钱,批发出去六多万只,赚了三十多万。”

这时,陈大宝很神秘地掏出一个东西,黑乎乎的四方盒子,扁扁的,递给李卷土。

“卷土,你看看,没见过吧?”

李卷土一脸鄙夷。

老土老土的传呼机。

这玩意现在就出来了吗?

吴巧云也拿出来一个,在手里摆弄着。

“老板,你不认识吧?这玩意能传递信息……你在电话亭,只要拨打126,三个数字,那边就有人接听电话,你告诉接线员,你想呼叫谁,让对方给你回电话,或者留言,都可以,很方便的……”

就这破玩意,还方便?

有微信方便吗?

唉,还要等好多年……

陈大宝:“这东西叫传呼机,是刚出来的,1600元一台,服务费每个月30元。我们给你也买了一台,以后咱们联系起来就方便多了。”

这年头,平均月薪不到100元,有多少人用得起这东西?

李卷土:“我不用这玩意。一个学生,用这个太招摇了。你俩把传呼号告诉我就行,我联系你们。”

李卷土非常清楚,按照正常轨迹,传呼机这玩意,还能火上十几二十年呢,直到2000年以后,移动电话快速普及,传呼机才逐渐淡出市场。

吴巧云说:“我不想开三蹦子了,能不能先买一辆摩托车开一下,摩托车驾照容易办。”

李卷土:“你老实点吧。轮子越少,越不安全。踏实考驾照,直接开汽车。”

要想死得快,买个一脚踹。

八十年代第一代摩托车手,几乎都一个下场。

陈大宝也在旁边溜缝:“三蹦子能拉货,摩托车能干啥?”

李卷土:“你们自己用的汽车,牌照要先办下来,否则不准你们开出去。另外,没有驾照也不能上路。”

安全第一。

李卷土:“电视机和电子表,我过两天再补点货,你们也悠着点卖。”

李卷土交代完,就骑车走了。

上一次时间匆忙,只把饵撒了出去,没来得及去东洋。那个山木次郎和黑龙会,倒是挺能折腾,给赝品编钟编了一个古老的故事,这是要闹哪出?

彩电和电子表,洞天里的存货也不多了,要不就去趟东洋,还能顺手补点货?

想法一旦冒头,心里就跟长草似的。

但是,现在实在是走不开。

这一去又要个把星期,眼前复制编钟这档子事还没完,离不开,更不好请假。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李卷土晃悠到四合院,天已经黑了,正赶上晚饭。

看到李卷土回来,杨春花又临时加了两个菜。

王二丫和刘玉兰这两个丫头,对小吃店的业务已经相当熟悉,现在每天卖的秘制猪头肉,已经由一头增加到两头。

肉食还是很受欢迎的。

杨豆豆每天上学,还是蹭杜老师的自行车,杨春花很是过意不去,就时常送点秘制猪头肉过去。

“小月姐,我妈妈说这是今天店里卖剩下的,让我送过来给你的。”

杨豆豆手里捧着个碗,扮演快递员的角色。

杜小月也不客气,她也是一个肉食动物。

小月的妈妈刘秀芳,这些天一直抱怨。

哪里跑来了这么多人,都学着她在卖茶叶蛋,卖花生,卖瓜子,生意不好做了。

这跟风也太快了。

乡下人都不用种地了吗?跑城里来干嘛?

赚钱而且门槛低的行业,竞争一定会越来越激烈,直到利润微薄甚至不赚钱为止。

这就是市场经济规律。

小月妈当然还不明白这些。

李卷土这边刚吃完饭,刘秀芳就过来了。

“卷土兄弟啊,我想问你点事……”

李卷土:“嫂子,啥事,你说?”

刘秀芳:“你看啊,春花妹子这个小吃店,生意多红火啊,还遮风避雨的……”

李卷土:“你也想开小吃店?”

刘秀芳连忙摆手:“我绝对不在附近开,绝对不跟春花妹子抢生意!”

李卷土:“那你想在哪儿开?”

刘秀芳:“我还没想好。就是先问一下,开这样一家店,要多少本钱?”

杨春花在一旁接话说:“本钱倒是不多,有千把块钱就够了。”

李卷土:“开小吃店,关键在位置。好地方可不容易找,租金也不便宜了。”

杨春花感慨:“是啊,租金贵多了。我们住这里,每月房租才12块钱,还有个大院子,我那小店,巴掌大的地方,每个月就要50块钱。”

李卷土无语。

你们心可真大,别的地方早都涨房租了,你们不知道?

刘秀芳虚心请教:“租金,能赚回来,就不算贵。卷土刚才说,关键是开在什么地方。那,什么样的地方,算好地方?”

李卷土:“跟你卖茶叶蛋也差不多。人流量密集,方便客人进出就行。”

刘秀芳:“那我出去找找,反正我卖茶叶蛋也是满街乱窜,两不耽误。”

杨春花问:“嫂子,你想卖什么品种?”

刘秀芳:“这个也没想好。就是那些早点呗,包子,馒头,豆浆,油条啥的,简单点的,煎饼馃子我可不会做……”

李卷土:“您二位先聊着……”

他闪人了。

啥都没想好,就惦记着敢开店,这个时代,真是一个疯狂的时代。

一个家庭主妇大嫂,也能心花怒放的。

……

京城某音乐学院。

一间演奏室内,琴声悠扬,古筝淙淙。

“这首《离歌》,总感觉还差那么点意思,是不是过于忧伤了?”

“是有些忧伤了。”

“编钟还没造好吗?也许加入一些钟声,会和缓一些。”

“古筝和扬琴,演奏这首《高山流水》,就很合适。”

“这首《鹿鸣》,其中有唱到鼓瑟吹笙,我们在琴曲中也加入了瑟和笙,但总感觉还不是太和谐。”

“这首《采薇》,用古筝来演奏,也好像差那么点意思。”

“这首《逍遥游》最难表达了,换了几种乐器,好像都词不达意。”

“可惜了《白华》和《南陔》,没有歌词,无法吟唱。”

“《离歌》也是没有歌词的。”

“这首《周南》,就家喻户晓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乐经》,的确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搞音乐的人……”

“可惜失传了……”

“还记得鉴定会上那个少年吗?要不然我们请他来参详一下?”

“对啊,我想起来了,他说在某一本古籍上,见过这些曲谱的记载。”

一群音乐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在这里热烈地讨论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