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90 三个于谦(完) 【补作话】时间线在土……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朝堂围殴殴死了阉党之后, 皇帝又是几日不朝。

还好,对瓦剌的种种布置调度,倒是没有因为皇帝的摆烂而停滞。

乃是胡濙又与皇帝就祖宗问题争执一番, 最后皇帝妥协, 颁布敕令,说国家紧急,上体不佳,值此要害之时,重要事物,六部可商量公议,自行决策。

如此一番磋商安排调度,等到众人能从紧急的战备中抬起头来, 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三个月了。

这两三个月里,皇帝出现在朝堂之上的次数, 简直屈指可数。

就算出现了,但凡说了两句荒唐话, 还没等群臣反驳,便能听见一连串响彻朝堂的“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嗽之声, 咳得大家的嗓子,都跟着有点痒痒了。

于是群臣也不费劲了。

反正这祖宗顽疾,是真的, 对皇帝不留情面啊!

而每次咳完, 本来没什么精神的皇帝, 便更加的无精打采, 委屈委靡了。

本来是个威严皇帝的。

现在,也只变成了个不是哑巴,胜似哑巴的咳疾皇帝了。

一切真是风平浪静啊, 这风平浪静之中,源源不断自宫内传到宫外的小道消息,就变成了大家每日佐餐的零食。

这日,于谦前来公房,刚刚坐下,便见他的顶头上司,兵部尚书走过来,和他闲言道:“宫内最近又不安宁啊!”

于谦还没说话,那兵部主事迅速凑过来,无缝衔接:

“可不是,孙太后都在绝食了!”

“怎么回事?”于谦这可重重吃了一惊,“太后如何竟绝食?周围伺候的宫婢太监怎能就这样看着?陛下可过问了?”

这话一出。

兵部尚书和兵部主事,一齐神神秘秘地看了于谦一眼。

表情活灵活现地表达了:咱们都懂,就你不懂!

兵部主事说:“其实,自那回阉竖被殴死于朝堂之上后,消息传到后宫,太后当时便想要陛下去祖宗那里谢罪。只是陛下一定不肯。”

说到这里,他撇撇嘴,露出了个“真是冥顽不灵”的表情来。

“叫太后天天以泪洗面,如今,太后应该是气狠了,于是,放出话来,若是陛下不去祖庙谢罪,她就不进饮食。”

“那陛下可去了?”于谦关心道。

“没去。”兵部尚书邝埜接话说,“不过,又传出了点消息来……”

“什么消息?”这消息,主事就不知道了。

邝埜呵呵一笑:“说是,陛下曾经对太后说过,一进宗庙,就能感觉到有人在打他,还专招呼他的……”那不雅之字,邝埜含蓄地隐了,“叫其难以久坐。”

主事惊呼:“被打了屁股?!”

好在是在室内,没有引来四方观望。

邝埜横了这存不住话的主事一眼,到底也忍不住,露出了一丁两点的笑意。

“罢了,宫内的天家事情,岂是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可以过问的!”

反正,该说的八卦都说完了。

“廷益,”他叫于谦的字,“边关的事情,你再和我说说!”

如今边关早已严阵以待,先前,也先率众来过一次,没有攻破城墙,还在撤退的时候,被大同守将衔尾追击,算是狠狠报了上回阳和之仇。

“好,好!”邝埜频频点头,“这证明,我们的应对策略,是极为正确的!可算叫那蒙古人,明白我们大明,不是他撒野的地方!”

于谦此时有些蠢动:“有此一战,我们的将士也恢复了信心。可惜最近边关马政,因为贪腐问题,有些糜烂,否则,倒可以冲出去,试一试。”

邝埜便笑着点了点于谦:“廷益啊,你可真是个激进之辈。与其想这个,不如先想想,什么时候当上兵部尚书吧。”

于谦忙道:“朴斋公(邝埜的号)何出此言?朝廷百姓,此时正赖公的辅佐啊!”

邝埜摇头:“我都快七十了,如今实在有些精力不济,对于兵部种种调度,如今渐渐感觉有些吃力了。你也是兵部左侍郎,等我一走,便该由你挑起大任,我已经向皇帝告老归乡,想来,皇帝看我一把老骨头,也会放我回去的,你多做准备吧。”

于谦却犹有顾虑,意态踟蹰。

邝埜厉颜道:“你刚刚才让我为朝廷百姓奋起余力,轮到你了,却做不到?!”

于谦只得吐露实情:“非是如此,而是忧心,陛下不喜我也。”

邝埜笑道:“看你之前在朝廷上那样铁骨铮铮,我还道你不怕呢!”

于谦正色道:“朝堂上那些话,字字句句,皆我肺腑之言。我虽忝为兵部左侍郎之职,却绝非恋栈权位之徒。若是陛下实在不能容我,还请朴斋公千万不要为我触怒陛下,于谦便是作为一普通百姓,也可提三尺之剑,前往边关,保家卫国!”

邝埜哈哈大笑。

“于谦啊于谦,你可真是个直肠子之人啊!你看得起自己,却看不起老夫。你敢在陛下面前说道理,老夫却不敢了?”

他见于谦还想说什么,便摆摆手。

“你且放心吧,这几月以来,你做的桩桩件件,尚书们皆看在眼里,无论是我,还是朝廷廷议,无论是按功,还是按例,也是该推举你的。至于陛下——”

他露出了个微妙的笑意。

“虽然陛下有自己的意见,但也许,陛下,也得听听祖宗的意见?”

兵部公房里的对话没过一个月,果然,邝埜便致仕归乡荣养去了,新升迁为兵部尚书的,乃是原兵部左侍郎于谦。

据说,这升迁一事,还有个自宫内传来的,也不知真假的小八卦。

乃是这封提议升迁的奏折,放到了皇帝案头。

皇帝本是不愿意批红的。

然而不知怎么的,他不批红,他那拿笔的手,便不能从奏折上挪开,无论叫几个太监来拔,也没有用。

闹到最后,赶在惊动太后之前,皇帝终于咬着牙,噙着泪,批下了折子。

导致那本折子上,御笔亲批,都是歪歪扭扭,水痕斑斑。

不过,大家也看不见这些,只能如此这般地八卦一下,今日你我笑笑,明日他我笑笑,最后全场笑笑,也便过去了。

等于谦当了兵部尚书之后,边境依然时有摩擦,好在问题总在可以弥缝的范围之内。

这日下朝。

于谦恰恰好,碰见了自藩地来京的郕王。

郕王掀起车帘,下车道:“于尚书,久见了。”

于谦也拱手回礼:“郕王,许久未见了,郕王风采如旧。”

他并非随口而说。

郕王自就藩之后,万事不萦于心,如今,神采飞扬,文华内敛,便是不将那藩王的招牌打出来,这也是个一见就叫人喜爱上的青年才俊。

郕王笑道:“今日我是特意来向尚书报喜的。”

“不知喜从何来?”

“家里添丁了!”

“果然是大喜事。”

“名叫见济,是个壮实的,别的孩子还喝奶睡觉,他已经能够自己翻身了,还爱到处爬着,冲劲十足呢。”一说起自己儿子,朱祁钰便笑逐颜开。

于谦也极为其高兴,连声说好,又道:“臣想,既是个壮实的孩子,王府上,便不要太拘着他了,叫其没事多多锻炼身体,这身体,便越来越好了。臣虽年迈,每当想要提剑去边关的时候,便会注意锻炼身体,每每锻炼之后,便觉得神清气爽,耳聪目明。想来,锻炼一事,对身体是极有好处的。”

朱祁钰听得频频点头:“不错,不错,是头一个孩子,她们总是看得更紧些,但孩子,皮实点好,等回了封底,我便照尚书的意思来。”

说罢,他扭捏了一下,又从袖中出去一本书来。

“这是我今日写的诗,于尚书若有空闲,便看看拙作吧,若是还能提些建议……”

“臣有一言。”

“尚书请说。”

“不如,就请郕王不嫌臣粗鄙,让臣为郕王的诗集做个序吧。”

朱祁钰大喜道:“有尚书一言,小王喜也!”

然后,朱祁钰自觉已经和于谦有了通家之好,于是,又扭捏,又大胆说:

“其实,小王还想要廷益给小王提一幅字吧,不用别的,就是廷益那首《石灰吟》,小王爱极了那首诗,想要让小王的孩儿,从牙牙学语时,便时时念着看着,好好陶冶着,未来,也有如这首诗般高贵的品格!”

“承蒙王爷错爱,臣敢不答应?”

等两人分开,于谦回了家中,翻了那郕王送来的册子,只见其中,除了诗词外,还有些山水散文,从那字字句句中,果是高洁之辈。

一时之间,于谦只觉通体熨帖,便似通过了文字,于郕王惺惺相惜。

他觉得今日状态正好,便一点也不拖延,直接铺开了宣纸,饱沾笔墨,一气呵成,写下那《石灰吟》。

写完之后,不知怎的,刚刚还觉得精神抖擞的他,一个迷糊,于汹汹困意之中,又睡了过去。

这一睡,似乎睡到了草原之上。

他左右望望,只感觉狂风,将他的袖袍吹得猎猎作响,他眯着眼睛,左右望望,只看见四下绿草无边,也不知自己到底身在何处?

倒是前方,有一位背对着他的苍老之人。

许是本地之人?

他便走上前去:“请问老丈——”

那老丈转过身来。

于谦忽地浑身一震。

就在这时,他们的背后,又传来声音:

“请问两位老丈,这里是哪里啊?我好像和同期一起去酒楼庆祝了进士登科,后来睡了一觉,也不知怎的,就来到了这里……”

他们回头,看见一个二十上下的青年,提着袍子,深一脚浅一脚走到了他们面前。

两人一打眼,便认出了这青年。

他们在心中暗暗纳罕,怎么又来了一个?

那青年左右张望间,还不忘彬彬有礼,自我介绍道:“在下于谦,钱塘县人,如今是个进士。”

那句“进士”,还是有掩不去的喜气和自豪在的。

两位老人笑着拱拱手:“恭喜,恭喜,真是青年才俊啊。”

“不知两位老丈如何称呼?”青年于谦又问他们。

两位老人对视一眼。

老一点的老者笑笑:“我叫于廷。”

年轻些的也笑笑:“那我叫于益。”

青年于谦明白了:“两位是兄弟吧?长得真是相似啊。”

两人又笑:“正是,正是。”

青年于谦有说不完的话:“我刚刚自前边走来,好像看见了城门上写着宣府镇,可我明明睡前还在北京,怎么地一闭眼,就到了千里之外的宣府呢?”

这也正是两人所疑惑的。

不等他们说话,那青年于谦又说:“莫非是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这是什么意思?”

“……”对着两位老人求知的眼神,于谦咳了一声,羞涩道,“老丈有所不知,其实我乃文科进士,而非理科进士。虽明白量子力学,却不能明白地解释量子力学。唉,我只知那‘遇事不决,量子力学’的话,如今,觉得正好用上,便用了。”

然而,对两位老人而言,更多的疑问又产生了。

进士,不就是进士吗?

为何会分为文科进士,和理科进士?

他们没有把疑问放在心间,稍微引导一下,青年于谦便滔滔不绝:

“唉,这文科进士与理科进士啊,要追究,还得追究到洪武三十六年呐。”

两位中老年于谦:“?”

洪武什么时候,又有了三十六年呢?

明明三十五年,已经很离谱了。

“总而言之,自这进士科细分之后,各衙门取进士,都要看我们各科综合成绩了,大家每天除了文章之外,便要研究那数学,物理,化学……唉,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那数理化,看的就让人害怕!”

他们对那“洪武三十六年”越发的好奇了起来,又稍作引导。

那青年于谦,变竹筒倒豆子,一通说明白。

说着说着,还说到了官员工资问题。

“官员工资?”老年于谦好奇重复,“这有什么好说的?”

“朝廷说,官员不可贪污,可也不能自苦,他们最近年年都会稍微加一些底层官员的薪俸,就是为了让底层官员,也能够在京城生活得舒服一些。他们还说……”于谦挠挠头,“我就是那种典型的要被红名警告的人……不可过分自苦,皇上要查我的储蓄情况的。”

老年于谦笑了。

“还有什么百姓GDP的问题——”

“百姓GDP?”中年于谦也开始重复了。

“就是百姓年收入有没有增长之类的,有点类似于原来的黄册,但现在查得更严更细了,每年查完了还会公布给大家,每年大家看着那上面的数字增长了,便觉得自己可以过个肥年了。若是下降了,那户部便愁云惨雾,简直要过不下去了……”

渐渐的,中年于谦和老年于谦都听得出了神。

老年于谦问:“那现在,你们那的百姓,一顿饭能够吃多少米?一年能够吃几次肉?可还会饿着肚子?灾年的时候,可有及时抚恤?”

青年于谦:“这个,还要往农学院那边问问。不过,最近倒是没有听说哪里受灾很严重,百姓流离失所吃不上饭。对了,我记得最近的报纸上,说了杂交水稻的技术有所突破了,有望增加5%的亩产,若是突破了,想来,地里的收成,又能好上不少。”

“好,好。”老年于谦露出了一个微笑,“是个值得珍惜的好地方,真好啊。”

中年于谦,本来也想说两句,听到了老年于谦的话,竟鲠在喉中,说不出来。

于是,中年于谦转向青年于谦:“不知你那里,还有什么新鲜的消息?说来,让我们两个老翁,开开眼界?”

青年于谦脱口而出:“那,皇家祁字辈的儿孙,被禁止用‘镇’这个字,算新鲜消息吗?”

人类,是八卦的。

此时此刻,青年于谦的大脑中,最先闪出的,便是自己从同僚之中听到的皇家隐秘。

真是印象深刻啊。

两位中老年于谦:“……”

青年于谦神神秘秘说:“好像是太|祖高皇帝写在《皇明祖训》中的,他觉得朱祁镇这个名字太晦气了,于是,便有了这么一则消息……”

老年于谦沉默了。

中年于谦嘎了半天:“原来如此……真的是祖宗显灵啊。”

祖宗一词一说出口,那青年于谦,忽然明白了。

“等等,原来你——你们——难道你们是——平行宇宙的我?!”

这句话一出口,那青年于谦,便消失在了这草原之中。

只剩下中年于谦与老年于谦了。

中年于谦咀嚼着那“平行宇宙”:“原来如此,我刚刚还在想,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如此解释,倒是叫人耳目一新。想来我们的世界,也是有不同之处吧。”

老年于谦无奈道:“土木堡大败,太上皇北狩。”

中年于谦:“我这里,没有亲征,也没有北狩。”

老年于谦又笑了起来:“这很好,这很好,祖宗显灵,祖宗显灵!”

中年于谦看着这样纯粹高兴的老年于谦,却难过道:“可惜我这里,没有那青年于谦那里好。听那里的百姓,每年都被惦记着GDP的增长,便觉得,我辜负了我那个世界的百姓。”

老年于谦轻轻摇头:“没有土木堡,挽救二十万生灵,已经好上又好了,怎能人心不足蛇吞象?”

中年于谦却看着他:“你又是如何……”

他想问问,老年于谦的结果。

老年于谦却哈哈大笑,一振袖袍,转身离去。

“不重要,不重要。粉骨碎身浑不怕,会留清白在人间!你好,他也好。我去也,去也,去看那更多更好的平行世界,看那国泰民安的盛世江山了!”

话音未落,那铮铮铁骨之身影,已越走越远,消失在了遥遥天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