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梦幻

宛如梦幻

第15章 摄关政治和院政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承平、天庆之乱

天长二年(公元825年),桓武天皇的孙子高栋王被降格为臣,赐予平氏,是为桓武平氏高栋流。到了宽平元年(公元889年),高栋王的侄子高望王(高见王之子)也被降格赐氏,是为桓武平氏高望流。当时高望王被任命为从五位下上总介,离开京都,来到广袤的关东平原就职。

日本古代的行政区划“国”,又称“州”,分四个等级,即大国、上国、中国和下国,大国的国守按规定要由亲王兼领,所以并不常设,守的佐官“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方长官——上总国正是如此,担任上总介的高望王是上总州实际上的太守。

平氏势力就此在关东诸国中膨胀起来。高望王死后,长子平国香统治常陆国,次子平良兼统治上总国,三子平良将统治下总国。平良将曾任镇守府将军,他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平将门。平良将去世后,由其兄平国香兼管下总国,但据说国香为人暴虐,统治不得人心,就此良将、国香两个同源的家族矛盾日益加深。

当时,平将门的庄园位于下总国相马郡内,因此他也自称相马小二郎。据说从其父良将时代起,就在领地内捕捉野马、改良配种,后来更直接成为了朝廷的养马地,平将门继承其志,逐渐训练出一支战斗力相当顽强的骑马武士团来。

日本古代战马缺乏,马种低劣,很难说曾经拥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军团,一般情况下都是由核心的骑马武士加上步行跟随的郎党组建为军队,各种史料上记载多少多少骑,往往是连这些步行郎党都一并计算在内——骑兵独立成军是近代的事情。不过正因为如此,平将门所部战马数量最多,质量最好,虽非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军团,也足以傲视天下了。

五章摄关政治和院政

当时朝廷权威未堕,地方势力当然不可能在不和中央权贵打交道的情况下就称霸一方。平氏也是如此,平良将曾把儿子平将门送到京都去服侍左大臣藤原忠平,几乎同时,他的竞争对手、平国香之子平贞盛也投到了右大臣藤原定方(也是北家,忠平的堂兄弟)门下。

平良将去世后,平将门回到了关东地区,他不断扩充领地,甚至不惜和亲叔父平国香、平良兼刀兵相见。承平五年(公元935年),战争正式爆发,史称“平将门之乱”。

首先死在平将门刀下的是他的伯父平国香。此时平国香的儿子平贞盛还在京城,他自知即便回到家乡,也无法和地头蛇平将门相抗衡,于是强自按捺下怒火,写信给堂兄弟平将门,说愿意化干戈为玉帛。将门得信后,以为平贞盛怕了自己,于是越发洋洋自得,嚣张得不可一世。他随即又把矛头指向了另一位叔父平良兼。

第二年六月,平贞盛回到关东,很快就和平良兼搭上了线,两人合兵一处,共同讨伐平将门。承平七年(公元937年)八月,双方在子饲渡和堀越渡两处先后展开激战,因为平良兼打出平氏一门总领的旗号,士气低落的将门军大败亏输。然而平将门的势力并未因此失败而崩溃,他整顿兵马,不久后就在弓袋岭之战中挽回了局势。

这种耗时长久的拉锯战,使丰沃的关东地区处处燃起战火,百姓流离失散。可笑的是,面对如此乱局,京都那些饱食终日、腐朽透顶的公卿们根本就懒得搭理。直到平贞盛看清短期内无法取胜,就轻骑上京,才于当年十一月终于请得了讨伐平将门的诏命。

到了天庆二年(公元939年),平良兼去世,平贞盛就以朝廷钦差和平氏一门总领的身份开始全权负责讨伐行动。然而此时平将门先后攻占了常陆、下野、上野等国的国司衙门,势力已经几乎遍及整个关东八州。当年十二月,他甚至公然在下总国猿岛称帝,帝号“新皇”,宣布关东八州从此独立。

闹出如此轩然大波的平将门之乱,并非偶然事件。一方面,新兴武士势力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从那些他们所看不起的只知游玩、吟诗却无实际本领,腐朽到了极点的公卿手中,把政权抢夺过来;另一方面,百姓们也不满平安朝日益衰弱的统治,想要对社会结构有所变革。平将门部分顺应了这一时势,加上他自己武力过人、英勇善战,这才纵横关东,屡屡取胜。

其实从奈良时代起,日本就开始了造神运动,说天皇家族乃是天照大神的传人,是所谓“天孙后裔”,天皇是神,普通人是不能觊觎全日本君王的宝座的。不过巧在平将门也是天皇的后裔,所以他才自以为名正言顺地僭号建国,自己也过一把天皇瘾。

几乎在平将门叛乱的同时,在日本西部还爆发了“藤原纯友”之乱。藤原纯友本是伊豫国掾(地方官名),任满后不甘心卸职,便勾结海盗,图谋起事。天庆二年(公元939年),藤原纯友突然统率千艘战船发动叛乱,袭击淡路、赞岐两国的国司衙门。朝廷下旨讨伐,他向西退却,进入九州的筑前国,袭击并占据了太宰府官厅。

平将门之乱和藤原纯友之乱统称“承平、天庆之乱”,据说两次叛乱本是互相呼应的,两人曾秘密约定,一东一西扩展势力,然后同时向京城进军,事成后平分日本。不管这种传说是真是假,对于平安朝廷来说,这可真是前后夹击,危机频现。当时朝廷几乎已无可用之兵,只能封官许愿,利用地方武士团来镇压地方武士团的反叛,所以这两次叛乱虽然最终被镇压下去,武士势力却没有因此遭到削弱,反而更加膨胀起来。

摄关政治的复兴

乡下武士自相残杀,腐朽的平安朝廷起初并不在意,然而平将门竟然自称“新皇”,这使得一直认为自己高高在上、无人可以撼动的中央贵族大惊失色。朱雀天皇匆忙召集七大名寺的僧人祈福攘灾,然后派征东大将军藤原忠文率兵进剿。藤原忠文根本没有多少兵马,只得求助于地方豪族,召来了常陆大掾平贞盛和下野押领使藤原秀乡。

转过头来再说“新皇”平将门,他虽然基本占据关东八州的土地,但统治并不稳固,到处叛乱,烽烟滚滚,使得他忙于平叛,根本无力继续扩张领土,更别说杀到京都彻底取代天皇朝廷了。天庆三年(公元940年)二月,平贞盛和藤原秀乡拉起了4千大军,突袭平将门的老巢,而此刻大军四散在外,将门身边剩下才不过千余人而已。

平将门初战失利,退到下总国幸岛郡北山上。平贞盛等人穷追猛打,于二月十四日赶上将门,双方展开最后的决战。平将门勇猛无比,他麾下的骑马武士更是以一当十,尽管面对数量近十倍于己方的敌人,依旧悍斗不退,贞盛军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

然而战场上刀枪无眼,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会要了将领的性命,平将门也是如此,他正冲杀在第一线,眼看就要逼到平贞盛面前的时候,突然身中流矢,从马背上栽了下来,就此魂归极乐——年仅39岁。主将既死,士卒星散,战局就此底定,“新皇”的党羽陆续伏诛,“新皇”的首级也被砍了下来,送到京城示众。

东方的叛乱平息了,平安朝廷缓出手来,再派大军讨伐西方的藤原纯友。次年(公元941年),官军在博多登陆,杀入九州,藤原纯友逃往老巢日振岛,被伊予国警固使橘远保所杀。至此,持续整整6年的“承平、天庆之乱”才算是终于平息了。

这场叛乱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使地方武士集团的力量得到加强。大乱虽然平息,但各地小乱依旧不断,比如天历九年(公元955年)骏河介橘忠干被领民所杀,安和元年(公元968年)藤原千常在信浓国闹事,等等,平安朝廷就在这些大大小小的乱子中逐渐走向末日。其实藤原氏的“摄关政治”对于平安朝来说,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且说朱雀天皇本是醍醐天皇与藤原经基的女儿稳子所生,据说因为害怕再被菅原道真的冤魂索了命去(有保明皇子和庆赖王的先例在那里摆着呢),从一生下来就被圈在拉门和帐幔里,一直到3岁始见天日。这样养大的孩子身体当然不会好,他登基以后基本上无力治国,朝政一直掌握在舅舅藤原忠平手中。到了天庆九年(公元946年),也就是藤原纯友被斩首的第五年,眼看21岁的天皇仅生了一个皇女,并且很难再生皇子,其母藤原稳子就勒令他退位,把宝座传给弟弟成明皇子,即村上天皇。

村上天皇颇想有一番作为,于是在舅舅藤原忠平和母后稳子先后辞世后,他不再任命关白,想将权力重新抓回到皇族手中,同时,他还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想要挽救衰败的朝局。后世称醍醐天皇和村上天皇统治的时期为“延喜、天历之治”,然而,他们所谓的改革收效甚微,根本就不能算是一段太平盛世。

村上天皇的皇后安子本是藤原忠平的孙女、右大臣藤原师辅的女儿,性格刚烈,经常干预朝政。虽然就日本传统来说,皇后干政并不算稀奇的事情,但这皇后背后还耸立着庞大的藤原北家,村上天皇纵容安子所为,等于开门揖盗,让藤原北家的势力得以卷土重来。

不过趁着这个机会,藤原南家也颇想分一杯羹,大纳言藤原元方四处活动,想让村上天皇立广平皇子为东宫,因为广平皇子正是自己的女儿祐姬所生。然而在安子皇后的干涉下,最终村上天皇立安子所生的宪平亲王为东宫——此时这位亲王才刚呱呱落地两个月而已。

藤原元方在失望中病逝了,其后不久,广平皇子和祐姬皇妃也相继死去。因此,那段时间内皇宫中发生的所有不祥事件,都被看作是元方母女祖孙的冤魂作祟,尤其是天德四年(公元960年)内里大火,烧了整整一夜,宫室化为灰烬,世代传承的珍宝大多被毁(甚至连三神器也可能在这场大火中被烧毁了,又换了新一代的西贝货)——平安朝真是个多鬼怪多冤魂的朝代。

4年后,安子皇后去世,又3年,村上天皇也咽了气,东宫宪平亲王即位,就是冷泉天皇。据说这位天皇还备位东宫的时候,就有诸多怪诞举动,甚至在给父亲的信件中画上一具**——这大概是近亲结婚所产生的恶果。不过当时的人们却宁愿相信那是藤原元方的冤魂作祟,然而百般求神拜佛,东宫的病却总不见好。这样的东宫摇身一变成为天皇,当然无法治理国家,于是藤原忠平的长子藤原实赖就登上了关白宝座,并于安和二年(公元969年)发动“安和之变”,把政敌源高明排挤到了九州,从此独掌朝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