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腕

铁腕

235 【增兵请求】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请牢记本站域名“”,或者在百度搜索:三联文学网】

.十七名衣衫褴褛、神情疲惫而庄重的官兵围在一个巨型弹坑边脱帽致哀,伴随他们的是第五旅10团机炮营重机枪连仅剩下的两挺维克斯重机枪。

10团2营基本打光了,配属2营的团重机枪连12个机枪班,仅剩下两个机枪班,而人员却是全连组合而成,早已不是战前的班、排、连建制。十七人中,军衔最高的是机枪中士杨益川,他的连长和排长、连部文书就在造成这个巨型弹坑的炮弹轰击下没了踪影,弟兄们刨遍整个弹坑,却连个布渣子都不曾找回来。血肉之躯和布料、皮革、钢铁……统统在一发280mm以上口径的炮弹下化为乌有,与法兰西的土地融合在一起。

“杨班长姜团长叫你去团部”

中士戴上帽子和钢盔,端端正正地向大坑行了个举手礼,跟着团部传令兵钻进团部所在的、塌了大半边的六号坑道。德军曾用280mm臼炮对付列日要塞的三米厚混凝土工事,与列日要塞相比,坑道虽然藏在地表下五米处,凭着粘合力强的白土层和一些混凝土支撑构建,依然抵挡不住巨大的冲击波。一发落点在坑道入口左边七米处的炮弹几乎将团部所有人员震死、活埋,团长刘盛恩上校重伤,副团长姜祖武少校继任团长。

“杨益川?”

“到”

“把这个戴上。”姜祖武指了指地图上的一张布制的黑底白边五角星,这是取代显眼的军衔标示的战地指挥员标志,中士把这个夹在钢盔的网兜之下,就是正儿八经的团属重机枪连连长了。

在团长和周围几名军官的注目下,杨益川拿起指挥员标志看了看,脑子里却一下子浮现出远征军士官学校机枪大队的教官樊平章的面容来。就是这位爱踢人屁股的教官,让笨手笨脚容易紧张的杨益川学会使用维克斯重机枪,学会了如何在战场上生存下来,发挥出重机枪的战力。

“咱们暂时撤不下去,最后一批补充兵待会向你报到。”姜祖武帮助中士戴好标志,说:“大反攻即将展开,两天之内,你要把重机枪连重建起来。知道吗?”

“是。”回答的声音不大,显示出中士的情绪比较低落。

姜祖武知道,对二营和重机枪连的弟兄来说,这种状态最为正常如果此时的中士还能兴奋地、高亢地应答团长交代的任务,那多半就应该去后方的远征军总部直属医院去看看了。

“你们谈吧。”姜祖武拿起桌上的望远镜向身边的两名军官示意,起身走到门口捡起一杆英77和一个子弹盒,走出坑道。

政训处的中尉向杨益川介绍道:“中士,这是《实践新报》记者谭炎。”

记者?《实践新报》?

杨益川对此不感兴趣,漠然看了看记者

的脸,点点头算是招呼了。

谭炎做好记录的准备,问:“杨班长,你的机枪班负责坚守山鞍部六号阵地,从前天凌晨…到天亮,总计击退德军四次进攻,一直没有要求增援或者换防。在重机枪连和二营所各重机枪班伤亡近九成的情况下,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怎么做到的?这话……还不如说“你们是怎么没死的?”去年,江津中学堂的学生杨益川毅然加入远征军,刚刚跨进士官学校时,教官樊平章就大声高气地问:“你们怕不怕死?”热血激荡的士官生们都回答——“不怕”教官一脸鄙夷地说:“放屁老子都怕死得要命,你们这群连战场都没上过的小娃子,居然敢说不怕死?牛皮,就是被你们吹破的”

上了战场,杨益川和弟兄们才发现,自己真是吹破了牛皮。如海啸一般的炮击,轰鸣、火光、硝烟,啥都听不到的耳朵、充斥在胸腔里的硝烟味儿、摇晃的地皮、四处横飞的血肉、痛苦翻滚着的伤者和那些血肉模糊的阵亡弟兄……那是地狱,比十八层地狱更可怕的人间地狱

从连长到一等兵,人人都怕人人都怕得要死人人都想抛弃肩负的责任和脑海中的荣誉感转身就跑,远远地离开地狱,越远越好。可是,没有人能够办到在德军猛烈的炮火中脱离阵地就是送死的行为杨益川亲眼看到自己班里的两名弟兄尿了,跑了,没跑几步就升天了……如今,生与死已经不重要了,荣誉那玩意儿也看得淡了,倒是一种绝非记者、文书们宣教的那种责任感、荣誉感却更重了。

带着十七名弟兄和未来加入重机枪连的弟兄活下去,回到祖国,回到他们的娘亲怀抱里,这就是责任、荣誉。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活着就是胜利,想办法活着,就是想办法杀死敌人道理如此简单,记者还问个啥呢?

“杨益川,回答问题。”政教中尉催促了一句,又补充道:“你们的事迹将被全国四万万同胞看到。”

“我……不想死,所以就活下来了。”

谭炎笑了,笑得有些苦涩。他知道中士说的是大实话,一场战斗下来,激荡的热血就会冷却,杀敌立功的心思就会被抛到九霄云外,活下去的念头将成为官兵们思维的主宰。66高地的第一次反冲击,11团三营的一名排长率部俘虏了十九名德军后,对记者说:“我和弟兄们都想活着回去,我告诉他们,也告诉我自己,咱们是中国远征军,咱们只有消灭了德国人才能回去,只有遵守战术条令和上级命令才能更好地活下来,只有歼敌越多,活下来的可能性才会越大。”

“中士”政教中尉有些火了,大声说:“你就说说德军冲上来之后,你是怎么想的?”

“没有怎么想,我

害怕,所以就开枪。我怕死,所以打了半条弹带就转移了阵地。教官和连长都说,重机枪班要活下来,只有两个秘诀——远离第一线、狡兔三窟。”

谭炎把中士的话记下来,用目光示意中尉“不必介入”后,说:“据我所知,远征军绝大多数都是现成的部队改编而成,官兵们的战斗经验很丰富,前线的重机枪阵地都建在第一线后方100多米处,却仍然成为德军直射火炮和迫击炮的重点打击目标。因此,重机枪部队的伤亡是66高地山鞍部一战中最高的。中士,你后悔加入重机枪部队吗?我听说,当初你进士官学校时是主动要求到重机枪大队的。”

中士摇摇头说:“蒋将军曾经在士官学校的大课上说,作为步兵的火力支撑,机枪和机枪手势必会成为敌人的首要打击对象,学会在战场上活下来,远比消灭多少敌人来得重要。记者先生,我觉得我能活下来,能够从战斗开始坚持到结束,是因为我发射的子弹比别的机枪班更少,转移阵地的次数比别人更多,运气也比别人好一点点,没挨重炮弹。”

中尉忍不住插嘴了:“你就没想过成为英雄?”

“想过,在加入远征军之后,挨炮击之前,这段时间里天天都想。”

“中尉。”谭炎伸手拉了拉中尉,却向中士说:“德军一度冲到2号阵地,有截断你们和连部联系的可能,那时候你为何不撤退?”

“不能撤,当时是撤不下去了,就算是能撤下去,114高地的九号阵地就危险了。后来,连部就挨了炮……”

“连部挨炮之后,你为何不撤?”

“独立坚守,无侧翼坚守,第三师打的就是这种仗。撤到后面,这种仗也得打下去。我怕死,可我不想别人觉得杨益川比德国佬还怕死。”

“嘿嘿……”谭炎又笑了,他已经找到了部队能打硬仗的原因,也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一位“胸怀国家、民族利益而浴血奋战的英雄”。那种英雄只能存在于没有上过战场的人的想象之中。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呢?所谓的英雄,在中国远征军里人人都是,他们加入远征军开赴欧洲作战本身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不过嘛,报纸上的文章不能这么写为了持续地引起国人对远征军的关注,为了让远征军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更加地高大,为总司令争取更多的政治声望,《实践新报》记者就要根据战场上的实施,写出符合读者口味的文章来,在远征军的一场场胜利中塑造出一位又一位的英雄人物,激发起国人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政治与现实,总有那么一点点的距离。不过,杨益川的话很简单,很直白,“我们撤下去,114高地的9号阵地就危险了。”这句

话足以成为英雄人物的心理写照。

……

“号外号外《实践新报》战地记者谭炎一线战报,孤军坚守,强敌束手我英雄的第三师阵地前,德军弃尸堆积如山”

6月5日上午,来自欧洲的战地消息又一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在遍布大街小巷的叫卖声中,法国驻华公使康蒂奉法国政府之命拜会了中华民国国务院总理段祺瑞。

在德第7集团军面前,法第六集团军溃败了,若非中国远征军及时出手相助,法第六集团军的命运势必与三个月前的英第五集团军一样。而面对相同的强敌,中国远征军第三师的阵地在德军三面合围的态势下却岿然不动,这一现实使得协约国各军甚为震撼,弹性防御的战术原则开始冲破各种阻扰成为协约国各军奉行的战术原则。攻,势如破竹;守,坚韧如山。十九万中国远征军在欧洲战场表现出的强大战斗力,已经让这支军队成为马恩河方面军的核心力量。与此对应的是,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得到协约国家军政领导人的罕见信任,成为能够左右协约**未来战略的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

相应的,中国在协约国家中的地位也稳步提升,如何冲破中国中央政府与中国远征军之间的某种隔阂,为石铿的远征军搞到更多的预备部队投入战场,尽早结束战争,就成为以法国为首的协约国家们为之努力的重要事务之一。

欧洲战场的军事需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法国总理克里蒙梭已经相信石铿和福煦对战局的语言,认为今年年底之前战争可望结束。那么,法国人必须要提前考虑在中国的若干利益问题。

同样主张扩大中国远征军的是美国人。美国远征军总司令潘兴将军在得到中国远征军的战术指导的愿望实现之后,却要面对石铿已经成为次集团军群司令长官的现实,再指望把中国远征军纳入美国远征军指挥体系已经不太可能,那就把几个美军师的指挥权在适当的时候收回去,以新到的中国师代替。潘兴单纯的军事想法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美国人不希望亲日的、已经编出一个日械师的段政府拥有强大的武力,成为美国实现在华利益的阻碍。因此,想办法把段政府新编的“参战军第一师”调到法国置于亲美的石铿指挥之下,既能加强石铿的力量,又能打击段政府。

因为美、日关系从中国与德奥绝交开始就有些微妙起来,所以美国人的意图就要由法国驻华公使来实现。

“增派军队?”段祺瑞听康蒂说明来意后又特意反问了一句,见法国人点头确认了,才笑道:“那不可能去年初我国政府与协约各国会商后达成的意见是调派三个师的远征军,如今,中国政府对协约国事业的支持

已经是六个师十九万远征军和十七万华工,远远超过了当初的协定。再说,自从远征军出国作战之后,对中国国内政局影响甚大,公使先生,我可以明确地答复你,目前中国无法再抽调一兵一卒投入欧洲作战。”

“我们可以再次商议修改协约各国与中国政府签订的各种条约,总理阁下,法国政府甚至在考虑放弃在华租界和治外法权。”

段祺瑞眯缝着眼盯着面色有些急切的康蒂,心里却犹如明镜一般。经历了太多政潮,特别是石铿和董鸿勋慢慢地走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让段祺瑞对编练新军以对抗远征军回国的需要放到最大化。也许,法国、英国、美国放弃在华特权,是段某人执政以来的最大政绩,可是,如果因此丢掉了对国家政治最高权力的控制,这个最大政绩对段某人来说又有何用呢?

抽调曲同丰的新编第一师加入远征军?亏洋人们想得出来。【快速查找本站请百度搜索:三联文学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