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儿女传

农家儿女传

第62回看牛孩子怀奇志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话说金宏禹的名字,为什么改为了金玉龙呢?

这得要从他爹带他报名入学时的情景说起。

解放后不久,仙源县各乡村办起的小学,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地冒了出来。四坪乡的四个村,全都办起起了学校。金宏禹也就近到青羊坪小学入了学。报名的时候,张老师听说他叫金宏禹,便笑对他爹说:“哟!金乡长,你这孩子的名字,取得真大气啊!可是——”

金茂生见他有话未说完,便问:“怎么?张老师,这名字不好,有妨碍吗?”

张老师笑道:“没有,没有。不是不好,也没有妨碍。只是我以为,圣人之名,只可心敬之,不可名用之。后世取名,应当避讳才好。”

金茂生道:“既然这样,那就弃了这个名,请老师给他另取一个,好吗?”

张老师想了想,说道:“也不必弃了这个,保留着它,依家族排行再取一个就是。”又问:“在你们金氏家族中,他的排行,是个什么字?”

金茂生回答:“是个‘玉’字。”

张老师听了大笑道:“哈哈!天意啊!‘玉’字好,‘玉’字好!美玉质地细腻,又正有坚韧之意呢!”

他接着又道:“这孩子生得玉树临风,是个英俊之胚。而‘金’字虽贵,但缺乏坚韧之意。所以,我正欲与他用个‘玉’字。这不是巧合吗?又道是: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为人师、为人父者,谁不望子成龙?金乡长,我看,就给这孩子取名‘玉龙’,好吗?”

金茂生笑道:“好啊!张老师,谢谢您,那就给他取名玉龙吧。”

就这样,这孩子从小到大,就一直常用了金玉龙这个名字。

再说金玉龙这孩子,聪明伶俐,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学校里,他不但自己刻苦学习成绩好,还善于帮助同学,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在家里,他也从不空闲,看牛、砍柴、挑水、扫地、引弟妹等等,凡力所能及的事情,天天都帮着大人做。

同时,在同龄伙伴之中,无论在校在乡村,他都是一个孩子王——无论男伢女伢,都喜欢围着他转,听他指挥。这种现象,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

他十一岁那年,已经读到小学四年级,眼看就要进高小读“五一”了。

这年插秧上岸后,耕牛都松了枷担歇了肩,但放牛的孩子们却更加没有空闲了。他们必须天天放牛,好让累瘦了的耕牛重新长膘。那一日,正是星期天,一群岭前岭后的孩子们,又聚集在屋后山岭上看牛来了。

那天下阴雨,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孩子们都穿着蓑衣,戴着斗笠,不便砍柴,也不便做其他的什么,连玩也没有什么好玩的。

怎么办呢?无奈之下,大家便望着金玉龙,看他有什么好主意。一时间,金玉龙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于是,大家便抱着膀子,在那山坡草地上来回地闲转。

忽然,一个名叫李春生的孩子,对金玉龙道:“先前,你不是有个名字叫金宏禹吗?宏禹、宏禹,不就是说要弘扬圣人大禹的优秀精神吗?前日,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大禹治水的故事。那大禹治水,以疏导的办法,代替了他父亲围堵的办法,历经十三年,吃了许多的苦。其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消灭了水患,取得了治水的胜利。他那么的聪明能干,那么的有智慧,你为什么就没有什么法子,叫我们消愁解闷呢?”

众孩子附和道:“是呀,你为什么就没有法子呢?”

金玉龙未等众孩子说完,就大叫一声道:“有了!”

众孩子被他吓了一跳,齐声问他:“有了什么?”

金玉龙回答:“有了消愁解闷的办法了!”

众孩子忙问:“什么好办法,你快说?”

金玉龙笑道:“我听大人们讲:早饭雨儿不歇中,落到鸡上笼。我看,今天这雨,是一天都不会住的,只怕明天都还要下呢。”他指着坡前一片高高低低、坎坷不平的地方道:“乘这两天下雨没事,我们在这里修堰塘、开沟渠、垦良田,然后插秧种棉,如何?”

原来,他被李春生的话一语点醒,心中一动,立即想到了这个好玩又有趣的办法。

众孩子一听,先是你看我,我看你,接着齐声道:“好啊,我们听你的!”

于是,金玉龙往高处一站,以宏亮的声音道:“既然大家都说好,都愿意听我的,那我就发号司令了!”他开始点名道:“王碧芬!”

一名女孩儿站了出来,答应道:“有!”

玉龙道:“碧芬姐,你是女儿家,不宜在泥汤水浆中弄锄舞锹的;那你的责任,就是守住那两条小路,千万不要让一条牛跑下山去,吃了田里的庄稼。”

王碧芬答应道:“是!这事我包下了!”

玉龙又叫道:“李春生、刘大力!”

李、刘两个孩子应声道:“有!”

玉龙道:“你二人回家去,各背一把锄头来,速去速回!”

李、刘二人答应道:“是!”然后应声而去。

玉龙再叫道:“张雨生、余秋成!”

张、余两个孩子应声道:“有!”

玉龙道:“你二人回家去,各背一把铁锹来,速去速回!”

张、余两个答应道:“是!”

五个小伙伴,都“奉命”速速而去。

这里山坡上,金玉龙则手拿一根木棍,在那里比比划划,描画着他一个少儿心中兴修水利、开垦良田的美妙蓝图。

不一会儿,回家去背锹拈锄的四个小伙伴,齐齐地回来了。于是,他便指挥两人修筑塘堤,两人在两边坡地上开渠沟,准备往堰塘里引水。

他们玩得高兴,干得很快,不上两节课的时间,就按照金玉龙的蓝图和具体要求,筑起了塘坝,开通了二面坡地上的引水沟。他们高高兴兴地站在那里,拍脚打掌,哈哈大笑,一边休息,一边欣赏着自己的杰作,任那蓑衣斗笠上滴下来的雨水、和脸上流下来的汗水,混和在一起,又流到地上,汇入引水沟中,流到堰塘里去——你别小看他们那堰塘,虽然是小儿游戏,约摸也能装下一二十担水。

堰塘修起了,引水沟开通了,休息一会之后,他们又在金玉龙的指挥下,选那堰塘下方平展一些的地方,开垦田地。大约又花了一两节课的时间,一共垦出了三块水田,两块旱地;准备水田插水稻,旱地种棉花。那田地虽是小儿田地,大的却也不下十来个平方米,小的也有三五个平方。

塘修起了,沟开通了,田地整好了,水只认灌了,秧只认插了,棉只认种了。金玉龙和小伙伴们也累了。

休息一会之后,他便与大家商议道:“今天,我们兴修水利,开垦良田,准备插稻种棉的任务,都完成得很漂亮。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家辛苦了,明天,我奖励每人一个麦粑粑,两把焦蚕豆。怎么样?”

小伙伴们都笑道:“好啊,好啊!明天,我们一定更加放势干,提前完成插秧、种棉的任务!”

金玉龙笑道:“好!这才是我的好伙伴嘛!”说着,他又把明天要带的秧苗、棉种等等,一一落实到人。然后,他才宣布道:“我们的牛早已吃饱了,人也都饿了,天也这时候了,大家都收牛回家去吧,只怕大人们都在挂念我们呢。”

众人都道:“说得是,我们赶快收牛回家去吧。”

一时间,小伙伴们都散了。

金玉龙望着他们的背影,又叮嘱道:“明天都早些来啊!各人要带的东西,也不要忘记了!”

小伙伴们的回应声,从四面八方向他传了过来。

果然,第二天一大早,金玉龙和小伙伴们都来了。只一餐饭的功夫,他们便插完了秧,种完了棉。然后,大家便一面休息,一面尽情地欢笑。末了,他们又在金玉龙的指挥下,整齐地唱起歌来: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看牛的孩子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不知是贪玩耍丢掉了,

看牛的孩子王二小、、、、、、

他们等牛吃饱之后,这才收牛回家,吃过早饭就上学去了。

此后,他们又对“稻田”和“棉地”进行了几次培管和施肥(牛粪多的是),苗架倒也长得蛮不错。只可惜,旱季多日未下雨,那堰塘太小,灌溉了两次就晒干了。结果,水稻干在苞口上,只收获了几抱蚱蜢穗,大家分了回去喂家里的鸡鸭。棉地的收成要好一些,因为它需水量要少得多,总共捡了一二斤籽花;由金玉龙提头,大家同意,全都给唯一的女孩儿王碧芬拿回家,弹棉花纺线去了。

后来,金玉龙将此事有条有理、绘声绘色地写了一篇作文,大受老师的好评,并由乡联校作为范文,发散到全乡各学校,要学生们学习。

金玉龙聪明机智,勤奋肯学,品行端正,人缘也十分好;因而,他的学习道路,从七岁到十八岁,一直非常顺利和通畅。

一九五五年秋季,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高级小学。刚进入五年一期不久,他就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从此,他常常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高唱着少先队队歌: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爱祖国,爱人民,

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不怕困难,不怕敌人,

顽强学习,坚决斗争,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一九五七年秋季,他又以高分考入县里在山阳新设的初级中学。刚进入初二,他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

一九六零年秋季,他又考入江南航空工业专科学校。为此,他父母和爷爷奶奶喜欢得不得了,就连亲朋戚友、以及左邻右舍的邻居,都为之高兴。

他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父亲对他说:“龙儿呀,你考上了这么好的一个学校,加劲学习吧,将来好为祖国效力,为我们农家人争一口气!”

他母亲对他说:“龙儿呀,俗话说:有福之人住街角,无福之人乡下磨。你要努力学习,将来才好分配到一个好工作。”

他爷爷笑道:“龙儿呀,你考上了这么好的学校,一定要好好读;将来毕业后,才好光宗耀祖。”

他奶奶笑道:“龙儿呀,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你一定要读好书,还要照顾好自己,不要饿到了,不要冻到了,千万要注意安全。还有,一定要口稳莫乱说,手稳莫乱拿,身稳莫失格。”

金玉龙满载着长辈们的嘱托和希望,高高兴兴地进入了江南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学习。学校的学习条件非常好,前途远大。因此,他很是高兴和愉快,学习非常努力,成绩也非常好;是个名符其实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等生。

要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回:过家门误认恩爱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