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儿女传

农家儿女传

第166回男儿开眼金龙溪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话说商汉生听了金玉龙的汇报,非常高兴,夸奖道:“小金啦,你为全工地防范和消除火灾隐患,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啊,不,是预先立下了一大功!好,你真是个有心人!”

他转面又对在场的文志高说:“老文啦,立即拟个正式通知,连夜电话通知到各团、营:搭建工棚时,一定要保持棚与棚之间的安全距离;而且,每一个棚都要开足太平门,严防火灾隐患!当年修建黄狮水库中的教训,我们一定要牢记在心!”

文志高答应道:“是!我马上就写!”

商汉生又分咐龚为军道:“小龚,把工程科给我摇出来,叫他们科长老康亲自接电话。”

龚为军摇通工程科后,把话筒递给商汉生道:“指挥长,工程科接通了,他们康科长正在听。”

商汉生接过话筒道:“老康呀,小贺儿回来后,向你汇报了吗?”听到那头说汇报了,又道:“那好!这样吧,你立即派几个人,明天早些下到各团、营去,专门指导搭建工棚:棚与棚之间,必须要留足多少安全距离,每个棚至少应当开几道太平门,如何开法,都要明明白白地讲清楚,决不能留下死角和隐患!”

他清楚地听到那头答应后,又叮嘱道:“老康呀,你千万不要只盯着施工技术,更要时时刻刻记住‘安全第一’啊!”他听到那头连声说“是”,这才方放下话筒。

次日,玉龙四人早早地吃了早饭,便相邀进二龙口里面,到金龙溪口和玉龙溪口去检查。

这几个生产队的地盘,也都属于二龙口大队。如今,西面的金龙溪口,划归城郊民兵团驻扎;东面的玉龙溪口,划归临沅民兵团驻扎。

他们先检查玉龙溪口,后检查金龙溪口。在这里发现的问题,与口外大致差不多。更为严重的是:驻扎民兵的野外大小便,已部分落入了金龙溪和玉龙溪;两溪溪口段和口外的龙沄河段,已经开始受到污染。

另外,在这里还发现了一个新问题——这两个团的民兵,近日来接连发生感冒,病号已经共有五、六十人,占两团民兵总数的10%左右。据他们团、营医务室的医生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与两团民兵,均来自城郊区和临沅区两地的平原地带,不习惯二龙口山区昼夜温差大的气候,密切相关。

检查完口内的地盘之后,已是中午时分。

小鸾抬腕看了手表后,笑道:“这时候,指挥部食堂已经开饭了,我们现在回去,肯定赶不。今日的中饭,只怕是吃不成了!”

小辉笑道:“山里人常说:蛇有蛇路,鳖有鳖路。一餐中饭,又何必这样担忧?”

小鸾道:“听你这口气,莫非今日你有本事请客?”

小辉笑道:“各位如不嫌弃,请到我们知青点去凑合一餐,如何?”

小鸾一听,兴趣来了,笑道:“那好啊!让我也好见识见识你们知青点的风范!”又问:“远不远?不会要我们吃个饱,跑个廋吧?”

老杨笑道:“不远,不远。我知道,他们知青点就在前面金龙溪二队,与这里到坝址上的距离差不多,大约一刻多钟的路。”

玉龙听了道:“这倒是个好主意,去看看也好。只是要麻烦人家了,一下子去三、四个人,肯定又要临时弄饭。”

小辉笑道:“大哥,没有什么麻烦的。我们这个点,虽然只有五个知青,可大队还是为我们安排了一名叫二姑的女社员兴园弄饭。如今我们去了,临时弄也不要紧,我帮助二姑弄就是。”

玉龙笑道:“那好啊,我们就跟你去,混一餐再说。”

于是,他四人沿溪而上,一路说说笑笑,果然不过一、二十分钟,就来到了金龙溪大队知青点。

这金龙溪大队有六个生产队,顺溪而上,依次叫做金龙溪一、二、三、四、五、六队。而大队知青点,先前设在位于四队的大队部,后来才迁到了这金龙溪二队。为什么要迁到这里来呢?因为,一是要空出大队部来,二是这里有一所非常特殊的大屋,其中又空出了几间。

原来,金龙溪弯弯曲曲数十里流到这里,被金龙山伸出的“左前爪”挡住,向东折了一个近乎九十度的大弯,流向了口内中间的黄土岭西山脚下,方再向东南流去。而金龙山“左前爪”的南面,即这段金龙溪的西岸,便形成了一个长约七八里的微形小平原,上有良田近千亩。

也就在金龙山“左前爪”南面的山脚下,有一片高于小平原十来米的台地,东西长约近百米,南北宽约四十米。这台地上,建有一所砖木结构的、雕梁画栋、十分罕见的大屋:南北三层,每层都一字儿排开地建有十三间。东西两档,均有横屋连接三层;中间,兵有堂屋通连三层。因此,深深的堂屋二面,即每两层屋的中间,各有一个非常对称的天井——实际上,这大屋是由四个小四合盘组成的一个大四合盘。

这所大屋不但非常大,而且建筑非常精致:四周墙壁全由青砖所砌,梁柱、房顶构架、室内间壁和门窗等,全由杉、紫、楠木等优质木材所建。室内地面,全部铺满了上等杉木地板,间壁全是严丝合缝的“落堂”板壁。柱梁、门窗,当雕刻的作了精雕细刻,当描画的作了红描绿画。

那些天井、台阶,全由精致的条石所砌,比豆腐块切得还要整齐。所有梁柱下的二三百坨磉礅,全都雕刻成了精致的鼓状形,俗称“鼓鼓磉”。房顶盖的全是一色的小青瓦,檐是飞檐,角是爪角。其大门前,蹲着一对一人多高的白石狮,异常的威武。

这所大屋的四周,还建有围墙,大门开在前面,门墙上刻着一副对联:往来都是坐轿客,出入无非骑马人。

从这副对联就可以看出,这所房屋的主人非同小可。

不错,这所罕见的大屋,是当地二百年前一个吴姓大户人家所建。那时,不但这所大屋是他家的,就连门前这小平原上的近千亩良田,以及大半座金龙山也是他家的。据说,他家在湖乡的土地,比这里的还要多!

然而,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又有人说:富贵贫贱,五世而斩。

这吴家虽然当年发达兴旺,但没出百年,就逐渐衰败了,其子孙也大多贫困了。到后来,田产、山林渐渐地尽数被分割或出卖;就连这老窝大屋,也住进了不少的外姓人家——虽然还有几个子孙零星地住在其中,但与逐渐住进的外姓人一样,已无任何优势。

这种大屋,有它的好处,即有利于人们聚居;但也有它的缺点,即难以管理,尤其是预防火灾的难度非常大。

就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这吴家大屋即有幸逃过了一劫——有户人家烧火弄饭,不慎从灶门口掉下火来,引燃了灶前堆放的柴禾,火势顿时燃起丈多高。幸得灶门前是青转墙壁,又幸得大院内居住的人多,大家都火速赶来扑救,这才幸免于难。此后,十多户住户们经过共同协商,制订了防火公约,这才平安到如今。

六十年代中,遇上了知识青年下放农村,金龙溪大队也放下来五个小青年。大队干部先将他们安排在了大队部。

后来,由于丁家大屋的外层西头,有三间房屋空着无人居住了——户主原先是个穷苦的单身汉,后找了个寡妇结了婚,并分得了土地、山林和这三间房子。但不知是他夫妇哪一个的问题,二人竟无生育。三年前,那女的病故了;去年,那男的也相继而去。因此,那三间房子,便成了空屋。

也因此,大队党干部经过重新研究,又将四个小知青(因有一个女知青已婚,随夫而去),安置在这三间房子里,一直住到而今。

玉龙等三人,随贺光辉来到他们的住处。大家进门一看,只见三间房子,两间住人(一间住两个),捡拾还算整齐干净;一间做厨房,收拾也还灵醒。

小辉进门就叫道:“二姑,我回来了,中饭熟了吗?”

厨房里有个女人声音回答:“啊,小贺回来了?中饭熟了呢!”话未落音,那女人已从厨房里走出来。她见了玉龙等人,有些意外,笑道:“哟,来了这么多客人?那还得重新煮饭呢!”

她又解释道:“我不晓得你会带客人回来,只安排了他们两个人的饭。”

原来,他们四个知青,除贺光辉被抽调到工程科之外,还有一个被抽调到工程指挥部文艺宣传队,故只剩下了两个在知青点。所以,二姑说只安排了两个人的饭。

要知金玉龙等人来到知青点,是否吃到饭,请看下一回:小知青事议搬迁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